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正月十五换花节
  • 长白山与红楼梦
  • 北京人与上海人--- 半斤八两
  • 天台风情——莲子行
  • 话说儋州端午节
  • 鼓子秧歌--永远的风情
  • 闽都风情周末登山
  • 海南黎族风情
  • 彝族风情泼水迎亲
  • 情洒客家楼
  • 最新热门    
     
    老北京风情记忆中的胡同

    过士行

      胡同之于北京人犹如珊瑚礁之于海洋水族。有胡同才有北京人的生存环境,才有北京的文化。尽管最近否定北京胡同的呼声甚高,我还是要这么说。

      在农业文明的国度里,城市民居以胡同的样式出现北京并非独家,洛阳、西安、苏州这样的古城都有类似的作品,只是规模没有这么大。日本的奈良和京都也有胡同,只不过没有院墙,都是临街的暴露建筑,地面上铺的是石板,冲洗得非常干净。

      北京的胡同大都是庚子事变之后新形成的,八国联军把北京变成了一片瓦砾,所以北京的墙大多是就地取材碎砖头垒成,也只有北京的瓦匠有本事把这些东西变成建筑。北京的豪宅当然不是这样,一律青砖,打磨得非常细致。现在要保留的正是这样的建筑,但是这样的建筑未免千篇一律,太四平八稳,只有那些充满违章意识五花八门的民居才更见北京人的风骨———对付。就像葫芦里的宫模子和民间范制的安宿、三河刘模子,一个刻板精致,一个粗糙生动。光有刻板精致不能完全代表北京,还要有粗糙生动才行。没有豆汁麻豆腐的北京小吃不叫北京小吃,同样,没有碎砖头的北京胡同也不叫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在六十年代初是非常整洁的,这要归功于对流动人口的严格控制。“文革”时期大字报得以流行也亏了有胡同,如果都是高楼,贴上去容易,看的时候就不太方便。

      一九六六年夏天开始的抄家给胡同增加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幽静的四合院里房主被轰走,住进破房子里,街道积极分子和一些单位搬进来,胡同更乱了。

      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的上山下乡、五七干校吸收了不少胡同居民,胡同表面上冷清了许多,可革命热情在地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