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我在留学美国的博士儿子
  • 山东老汉和他的美式冰淇淋店
  • 开平碉楼散落乡间皆是音符
  • 溆浦奇人异事
  • 惠安女服饰汉族服饰中最有个性的服饰
  • 我国民俗中的鸟文化琐谈 (下)
  • 我国民俗中的鸟文化琐谈 (上)
  • 山西民居的文化底蕴
  • 陕北小调的幽默情趣
  • 闽西客家人闹元宵
  • 最新热门    
     
    那方土,那方人,那些歌……

    其注意,后者也用歌声做答,既传递了信息又解乏提神。这些民歌大都如同口语,信口唱来,曲调自由舒畅。如今走进陕西,如同走进民歌的海洋,那“道情”、“秧歌”和秦腔漫山遍野,信天游荡气回肠。 


    陕西男人的特点是粗犷,女人的特点是细腻。唱起歌来,男人要站得稳,挺得直,吼得响,拉得长,顺风势歌声可达十里之外,在那沟里梁上荡漾不息。正如“一声秦腔吼,八尺的汉子热泪流,出嫁的婆姨也回头”且听那位伫立山梁上小伙的歌声: 


        “哎——羊勒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勒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得手。” 


        “瞭啦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的林。” 


        情发自内心,气出自丹田,音随情走,情真意切,音域起伏跌宕,直冲云端。相信不仅那小伙的心上人闻此声要登高“招一招手”,怕连过路的行人也要屏息肃立,向歌声传来的方向久久眺望。 


        陕西人嗓门大在宋代已闻名天下。当年苏学士以诗会友,问曰:“我与柳永何人词佳?”人对曰:“唱苏词需寻来八尺关中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唱柳词则要请二八佳人持象牙板唱‘小桥流水’。”东坡闻之抚掌大笑。可见自宋代关中汉子已以其雄健俊伟、充满阳刚之气而著称于世。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据说因米脂县水土好,女人们不仅个个细皮嫩肉,细腰丰臀,柔情似水,而且心灵手巧,善解人意。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的老泰山杜聿明将军即绥德人,其夫人秀清女士乃米脂阎秀。夫妻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自成一段佳话。至今传唱不衰的《走西口》、《五哥放羊》把陕西妇女感情细腻含蓄,爱情专一持久的阴柔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拉着你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路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 


        曲调委婉动听,音域随陕西方言而波动,如泣如诉,真挚感人。听着《走西口》,离家的汉子,自会一步三回头,断无成为陈世美之理。 


        再听一段《五哥放羊》 
     

        “九月格里秋风凉,五哥他放羊没有衣裳,小妹妹我有件小袄袄,改了一改领口呀你里边穿上。” 


        炽热的爱情通过挚朴的曲调唱得有韵有味。那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情,足以令我辈汗颜,让只会重复“I LOVE YOU” 的摩登女郎自惭形秽。 


        陕北在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曾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根据地,在战争年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民歌,内容主要为送郎参军、盼亲人、拥军、歌唱领袖等,成为了陕西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打黄羊》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亲人子弟兵。” 


        这是一首合唱,从中可以看到当年陕北的父老乡亲载歌载舞慰问得胜回营的战士们的欢快场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男儿投军去,妻小盼君归。一日忽从远方走来的队伍中望到了熟悉的身影,那激动和自豪的神情从《脚夫调》可见一斑: 


        “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我那当红军的哥哟回来了。”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跟的是刘志丹……” 


        再如在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东方红》,也是陕北农民李有源当年所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西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繁衍生息着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死后也愿化做一抔黄土的人们。不似江南水乡小囡的灵秀甜雅,不同于巴山蜀水中马帮的豪爽亮直,陕西的人与歌都可以为一个“土”字所概括。土得清新,土得可爱,土得热烈。从歌中你尽可结识“赶牲灵”的汉子。“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的妹子,“骑青马丢下一只鞋”却又羞答答的姑娘和“盼着那好光景” 的受苦人。你可以看到“风吹那个灯笼吐鲁鲁转”的山村除夕景象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的山川秀色。那歌里涌动着一方百姓的苦闷、欢乐、满足与期盼,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如同那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一般深厚,在黄河两岸代代传唱不绝。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