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年三十不宜再成“黑假日”
  • 明年是个“有春年”
  • 史上有影响的六种满族宴
  •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
  • 宁夏隆德民间艺术各具特色
  • 记忆中的腊八粥 源于佛教活动
  • 排灯湟源县的文化亮点
  • 土家“闹灵歌” 面临失传危机
  • 老舍茶馆唱影人
  • 陕西“端公戏” 人体文化的活化石
  • 最新热门    
     
    春节,需要申遗吗?

      自从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国人似乎猛醒过来,一时间,中秋节申遗、中医申遗等闹得沸沸扬扬,目前各省(市、区)上报预审的“遗产”名录已有百余项。

      这不,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等到何时?只有申遗成功才 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报 》)。

      近年来,国人对于民族节日似乎日益重视起来,实际上,这是在洋节日冲击之下的一种被动应对。在那些专家教授们看来,似乎申遗成功,这些中国文化的精华就可得到拯救。其实,这种热闹的“申遗”景象的背后,是我们的文化自卑和无奈心态。

      春节是中国民俗中的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已经有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习俗各异,各地的年俗都各具特色。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年俗由于不再适应时代而逐步被人遗忘,如一些偏远地方仍保留的扫尘送灶活动,就很难在现代化城市中保留和发展。而且,外来节日日益得到追捧也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日益清冷、衰落。

      振兴传统节日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并使这些文化内涵得到提升,使之与现代的价值取向接轨,使人们乐于接受。传统节日的形成,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有继承,也有补充甚至有摒弃。那么年俗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力。

      对于春节等民俗文化而言,重要的并不是申遗,而在于怎样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使之与时代相适应,逐步形*们喜闻乐见的、既具传统特色又具时代特色的年俗文化。否则,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仅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看到有“春节”这一条目,却不知过年为何物,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张汉)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