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畲族三月三风情节在京举办
  • 无锡举行泥人大师作品义拍活动(图)
  • 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图)
  • 欢度泼水节(图)
  • 内蒙古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
  • 一战国青铜鼎回归西安故里
  • 尊经书院与近代中国
  • 都江堰举行清明放水节(图)
  • 洛阳上演“牡丹婚典”(图)
  • 西双版纳欢度泼水节(图)
  • 最新热门    
     
    清明节从“墓祭”之礼到清雅寄幽

    的主角。祭拜的市民几乎每人都手捧花束,默祭先人。一位前来扫墓的老者告诉记者:“按照老规矩,清明祭扫是要烧纸磕头的。但是时代不同了,不一定要上香烧纸才算祭拜。现在天干物燥的,一不小心引起火灾,那问题可就大了。所以带上鲜花什么的,来看看亲人,既卫生又安全,挺好的。”

      “今年的扫墓高峰期从4月1日开始,当天北京市扫墓市民达39.8万余人,机动车4.9万余辆;4月2日接待市民41.8万余人,机动车7.3万余辆。由于有准备有意识地进行了人员分流,没有出现短时间内人流激增、拥堵的现象。”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政策研究室主任黄峭泉告诉记者,“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副秘书长李伟亲自指挥,要求各部门及早准备,迎接清明祭扫高峰的到来。北京市民政局在这次祭扫活动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提前一个月就进入了筹备状态。”

    更新观念,文明祭扫千姿百态

      在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大力倡导文明祭祀,反对铺张浪费旧习俗的背景下,当又一个清明节来临时,各地文明祭祀蔚然成风。清明前夕,辽宁鞍山市的几大公墓推出了“烧纸换鲜花”文明祭扫活动,即用手中的烧纸在公墓换取鲜花进行祭扫,以取代传统的焚烧式的祭祀。

      在天津,“无烟祭扫”新理念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4月2日,天津市前往市属各大殡仪馆、公墓参加祭扫的市民达到了20余万人。其中,天津今年首次举行的集体文明祭扫行动成为最有特色的一景——

      2日清晨,首次集体祭扫在天津北仓殡仪馆的仙苑厅进行。9时,伴随着贝多芬的名曲《月光》,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结束后,众多家属纷纷自发在大厅门口写下“新的理念,新的创举”、“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等留言。此次和姐妹一同前来祭奠母亲的聂先生对整个仪式感触颇深,他说:“整个仪式既庄严又大方。白布条案上连一个灰点都没有,是一次真正的‘无烟祭扫’。”

      而在大连,鲜花寄哀思,成为祭祀主流。“虽然烧纸的仍然不少,但鲜花越来越多,已经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公墓负责人说。记者也注意到,前来祭祀的许多人都是一手握鲜花一手提烧纸,一座墓碑前在摆放着一盆鲜花的同时,压着几张烧纸。不过,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少发现有人在园区内烧纸和燃放鞭炮。为了引导市民文明祭祀,园方组织部分老同志当劝导员,并设立了专门的烧纸区。

      网上祭祀也在近几年悄然兴起。有专门的祭祀网站设立了网上墓园这种虚拟墓地或灵堂,亲朋好友可以在网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这种网上祭祀新颖、方便,易为知识阶层和青年人接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研究生张珣同学认为,网上祭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她说:“前年我的一位高中老师因病去世,同学们自发为她建立了一个网上灵台,寄托我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哀悼。进入灵台的主页后点击‘鲜花’,为老师挑选一束鲜花送上;再点击‘鞠躬’,向老师灵位致敬;最后是留言,把想对老师说的话发表在留言板上。每段留言不论是回忆以前老师教导我们的点点滴滴,还是情深意重的话语,都凝聚着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通过互联网,分布在天涯海角的同学都能进入同一个主页对老师祭祀,每逢清明祭日,都会有很多同学登录,不仅是怀念老师的好方法,还通过它维系了高中同学的情感。”

      在哈尔滨市,当地一家媒体与哈市殡葬管理所联合开展的“植树祭故人”活动见报后,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响应,并纷纷报名参加。在哈市一家银行工作的林先生第一个打进热线,要求报名参加“植树祭故人”活动。林先生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父母就是以树代葬的。植树祭故人的方式环保,有意义,而且还可以造福子孙,给后代留下一片阴凉。”

    渊源流长,清明节庆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作为惟一一个以节气形式出现的节日,清明还有万物复苏之意。据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的记载,最早的清明节没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人们在清明前后主要是清理养蚕室,整治生产工具。清明正值春季播种时节,充满去旧迎新的希望,正如《岁时百问》所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又正值暮春三月,最宜郊游,祭祀先人的场所多在城郊,因此,民众逐渐形成了喜欢在清明时节郊外踏青的风俗,这正是人们对春季勃勃生机的赞美与向往。

      清明节具有多重含义,近代以来的清明节实际上综合了寒食、上巳等节日内容,将农作时令、肃穆的祭奠亲人和踏青的喜悦结合起来,历史上一度规模巨大,仅次于春节。

      清明节蕴涵着中华民族崇敬祖先、重视传统的意味。《唐会要》载,寒食祭祖(即清明节祭祖的雏形)起初并不是来自官方的规定,而是百姓自发形成的传统。这种传统远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

      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义力量。中国古代的历代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不仅如此,清明节还代表着追思前贤、回忆功勋。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组织、民众自发在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的活动,几为定制。

      清明节还有“咸与众乐”的意义。从两晋开始,清明节就同大众性的娱乐活动紧密联系。如斗鸡、拔河和蹴鞠等。杜甫《清明》有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形容的正是清明时节的人潮汹涌。唐代以后,寒食节式微,清明节越来越兴盛,出现了杂技、庙会等更多的民众娱乐活动。有学者认为,寒食最终为清明所取代,决定性因素就是,比之宗教、礼法色彩更浓的寒食节,清明节有着更多大众参与的娱乐活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王小章说,传统节日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凝聚了民族精神。“如清明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祭拜祖先。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如果仅把清明节简化为烧纸,这就把清明节看窄了,把它简单化、消极化了。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把清明节上升为一种高昂的情绪,缅怀先祖、先烈、先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向记者介绍道。

      事实上,每年清明节,对先烈先祖的纪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往年各个学校都会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纪念英烈。但如今,网上纪念英烈正日益在学生中流行起来。4月1日至6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指导,“我们的文明”活动组委会主办,国内千家中文网站共同发起第五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活动主题为“知荣、明耻、奋进”。广大网友和社会公众只要登录指定的网站,就可向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敬献鲜花、写下感言,表达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

      人们也没有忘记在清明时节向中华先祖祭祀。4月5日,来自海内外的数万炎黄子孙将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庙前,以传统的仪式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古乐声中,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区的代表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代表将依次敬献花篮和祭品,并向黄帝像鞠躬行礼。

    摈弃陋习,让清明真的“清明”起来

      尽管文明祭扫、祭祀正逐渐成为清明节活动的大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街头焚香、坟前烧纸的情况仍不鲜见,甚至在一些地方的祭祀活动中,封建庸俗之风无减反增。有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有人出售小纸人,带“游泳池、佣人、保镖、直升机”的“大洋房”,以及“信用卡、旅行支票和国际护照”。这些奇异、古怪、庸俗的祭奠方式给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这些做法既亵渎先人英灵,毒害人们心灵,背离了扫墓的初衷,也玷污了清明节的‘清明’和‘明净’。”公墓的管理人员对这些现象也感到很无奈。

      此外,许多地方还在清明时组织中小学生祭扫烈士墓,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常常出现诸如学生骑在烈士头像上嬉闹、祭扫之后垃圾遍地等不应有的现象。

      一些商家也在传统习俗与现代人欲望膨胀的交汇点上,看到了潜力巨大的商机。于是,日常生活中“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在送往“阴曹地府”的路上,就什么都可以看到。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畸形心态,催生的一种畸形经济——“白色消费”。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已超过700万,其中70%为土葬。若按每座坟至少占地0.2分计算,那么,每年至少要增加占地10万亩以上;以城乡每座坟墓修建与安葬平均花费1万元计,每年用于安葬费用就达500多亿元。更有甚者,人未死,墓已修,出现了与子孙后代争抢土地的现象。每年清明节,以每个家庭去扫墓花费20元计,烧掉的纸钱香烛之类就达60多亿元。如果算上交通、餐饮等花销,则实在难以计算了。

      文明已成趋势,曾经跟随我们的陋习也该摒弃了,让“清明”真的清明起来。“时代在变,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健康、符合时代要求。”不少市民和专家都呼吁道。

      “现在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我们在清明节扫墓中也应对照‘八荣八耻’,做到文明、安全、祥和,特别是应该做到‘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在扫墓中不带火上山,不燃烧纸钱香烛鞭炮,取而代之以鲜花、植树祭祀。只有这样,那种‘清明时节火纷纷’的可恶、可怕、可悲状况才会终止,才能还清明节朗朗乾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湖南市民吴子斌表示。

    传承文化,挖掘深厚的节庆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如何使这一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体现社会风尚和时代特色,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准则审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做到知荣明耻、尊荣弃耻,摒弃陋习,倡导新风,并切实践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向记者表示。

      社会学家王小章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节日,并存在某种功能,从心理上讲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通过节日及聚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轻松愉快的节日是忙里偷闲的契机,一个沟通的机会。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清明是个快乐的节日。这同大多数人对清明节的理解并不相同。乌丙安认为,传统的清明节应有三层含义:一是踏青。古人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去郊游、打秋千、踢球。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会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到来。清明过后,人们就开始种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不是表现去上坟,而是去玩乐。至于唐代杜牧诗中的“断魂”,是因为忘我地玩而断魂,而不是因为祭祀。二是植树。春天是植树的大好时节,人们以这样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三才是我们通常说的祭奠先人。

      浙江大学朱德喜同学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用“八荣八耻”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推进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清明祭奠活动,应该提倡健康的扫墓习俗。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人们摒弃陋习,用鲜花代替香烛,用鞠躬代替烧纸,用符合时代进步的方式取代以前的不好习俗。清明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在春光中举家上山踏青,缅怀先人,应是一件美事。

      “今天除了扫墓,也顺便出来郊游,一家人还能增进感情,挺好的!”4月1日,北京的朱先生一家三口在京郊野餐,几天前,他们就制定好了清明节出游计划:上午扫墓,中午野餐,下午放风筝。朱先生笑着说:“传统节日也有新过法,总不能人人都‘欲断魂’吧。”

      在北京,像朱先生这样过清明节的不在少数,但朱先生并不知道:通过踏青、放风筝等形式过清明节并不是“新过法”,而是中国很早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清明节是一个多来源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祭祀祖先,还包括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等多种活动。”高丙中教授说,“清明节是在春耕的时候,是万物生长复苏的时候,它代表着一种希望;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和亲友聚会的日子,代表着人和自然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今人与前人之间的沟通。”

      刘魁立认为,清明节在今天来说,除了要祭奠炎帝黄帝等先祖,祭奠家族的祖先,还可以亲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气息里,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气氛,在祭奠先祖的同时,怀念自己的历史,使人们有一种历史厚重感,让大家更加热爱现在的社会。

      “清明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要让它的内涵和庆祝形式重新丰富起来。”高丙中说,“现在很多人一听说清明节就以为是封建迷信,把很多其他的东西都否定了。如果把清明节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出来,把清明节好的方面发扬起来,那些不好的方面自然就变成很次要的了。”

      最后刘魁立建议,为保护和弘扬清明节的传统节庆文化,政府是否可以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这样人们在清明时节,可以通过扫墓、祭祀、植树、踏青等多种多样的清明传统节日活动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在整个社会营造清明节庆文化氛围。

     

    清明节渊源

     

    清明祭扫图

      ■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又把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特别是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生机勃勃,风清物宜,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民间长期有着清明踏青的习俗。宋代踏青之风盛行,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清明节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梦粱录》中记载,在古代清明节当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无论达官贵族,或者黎民百姓,都有清明上坟扫墓、祭祖的风俗,藉此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

    辑自《我们的文明》

    “活”的节日

    钱建强

      清明又至。每到此时,关于如何过好传统节日的话题旋即而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面对诸多“洋节”的冲击,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存续和发扬,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在这些讨论之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和融合以十分切近的方式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本质上,节日乃是一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社会生活片断。在这里,人们通过种种生动的形式来纪念、颂扬他们所珍爱的“意义”。时代不同,这样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就可能不同。时代变迁的痕迹也在意义与形式的取舍之中,得到了清晰的显现。在清明节的演化里——从“整治工具”到“扫墓祭祀”,从“郊游踏青”到“咸与众乐”再到“网上祭祀”,我们可以看到,节日还是那个节日,意义却代有不同。里面有旧有新,有杂陈也有更迭。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这样的节日就是“活”的节日,因为它活在古人那里,也活在今人这里;它活在人们的观念里,也活在人们的行动上。因而,在人们感叹传统节日式微不已之时,清明节的红火也许可以提供另一种有益的启示。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活”在人们生活之中的节日而言,所谓兴衰,只是一个伪问题。很多时候,一些传统节日的衰微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太过陈旧,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变得似乎可以忽略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于是,在这种断裂中,有些传统的东西不再入时,而那些新鲜的外来货却变得颇为得宠。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旧东西和新东西并不存在必然的置换关系,事实更可能是新东西必然进来,而旧东西却可能被无谓地抛弃。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多时候,传统节日的生命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你以这种形式抛弃,它可能又以那种形式回来。只要传统节日仍是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之需,它的存续就具有坚实的基础,而受到冲击的只是某些外在的表现形式。

      因而,当我们信誓旦旦地要捍卫传统节日时,我们必须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模式,看看里面有没有给节日留下空间。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而言,口头的宣扬总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真正有用的永远是我们愿意并能够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