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第五章 宋代道学与道教的关系
  • 四、道教与神仙养生术
  • 四、唐代之“法难”与元代之“焚经”
  • 第四章 《参同契》及五代内丹道
  • 四、道教方术与阴阳五行说
  • 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
  • 结束语
  • 结 论
  • 六、佛、道在义理方面的相互协调与融摄
  • 五、道教与儒家之互补
  • 最新热门    
     
    四、心性之学

    四、心性之学

        儒学之初,孔子未尝以善恶言“性”,只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近善习善则性善,近恶习恶则性恶,没有天赋人性之说。孔子之后,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孟子认为“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告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认为人固有道德之根端,既然有此善端,便应扩而充之,积善累德,为善人,为君子,为圣贤;否则就不足以事父母,成为恶人,成为衣冠禽兽。荀子主性恶,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性中并无礼义,《荀子·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人的一切善行皆是生后学习而来的,是后起的,非良知良能,强调“善”皆来自学习,来自受教化。

        孟子主张保持和扩充善性,荀子主张受教化,改造恶性,两者殊途而同归,皆在引导人们向善,勉励人们向善。后世道教对儒家这两种心性之说,都是吸取的。

         “心”为思官,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