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三、理想境界
  • 二、求同存异的汉魏晋道教与佛教
  • 二、《道藏》所载术数经书举例
  • 二、伦理道德思想
  • 第二章 陈抟及其《无极图》
  • 四、心性之学
  • 三、道教与房中养生方
  • 三、道教神谱与阴阳五行说
  • 第三章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及《太极先天图》
  • 三、从南北朝开始激烈势利之争的道教和佛教
  • 最新热门    
     
    二、道教教义理论与阴阳五行说

    础。《后汉书·襄楷传》中评介《太平青领书》说:“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疏曰:‘臣前上琅琊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听。’复上书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又说:“初,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查考今存之《太平经》,的确是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以阴阳五行为家”立论的。如:

        卷十八至三十四《合阴阳顺道法》:“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摘自王明《太平经合校》,下同)。

        卷十八至三十四《名为神诀书》:“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气不通,百事乖错。”《和三气兴帝王法》:“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安乐王者法》:“故火能化四行自与五,故得称君象也。木性和而专,得火而散布成灰;金性坚刚,得火而柔;土性大柔,得火而坚成瓦;水性寒,得火而温。火自与五行同,又能变化无常,其性动而上行。阴顺于阳,臣顺于君,又得照察明彻,分别是非,故得称君,其馀不能也”。

        卷三十六《守三实法》:“夫阳极者能生阴,阴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若寒尽反热,热尽反寒,自然之术也,故能长相生也”。《事死不得过生法》:“阳兴则胜其阴,阴伏不敢妄见,则鬼神藏矣。阴兴则胜其阳,阳伏,故鬼神得昼见也。夫生人,与日俱也;奸鬼物,与星俱也。日者,阳也。星者,阴也。是故日见则星逃,星见则日入。故阴胜则鬼物共为害甚深,不可名字也。”

        卷四十《分解本末法》:“天初一也,下与地相得为二,阴*而共生。……天道生物,当周浪俱具,睹天地四时五行之气,乃而成也。”

        卷六十五《断金兵法》:“欲使阳气日兴,火大明,不知衰时者,但急绝由金气,勿使其王也。金气断,则木气得王,火气大明,无衰时也。”“王者大兴兵,则使木者大惊骇无气,则土得王起。土得王则金大相,金大相则使兵革数动,乾兑之气作,西北夷狄猾盗数起,是者自然法也。”

        卷六十九《天谶支干相配法》:“夫皇乃以四时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枝主衰盛,体主规矩。”

        卷九十二《三光蚀诀》:“水火各以其道,守其行,皆相得,乃立功成事。比若五行,不可无一也,皆转相生成。”

        《太平经》中举凡宇宙构成论、历史观、政见、人生、方术、论鬼神、祭祀等等,无不引阴阳五行论以为理论依据和作解释。如果抽去《太平经》中的阴阳五行说内容,则《太平经》的理论体系则将解体。

        与太平道同时兴起的张道陵五斗米道,从开始便以《五千文》为首要经典,崇奉老子为教祖。其教义处处皆标榜源出《老子五千文》。但是,五斗米道也十分重视阴阳五行说,往往用阴阳五行说的观点来解释《五千文》的内容,形成了道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的揉合,故而五斗米道的义理,与阴阳五行说亦关系密切。如《老子想尔注》中:

        注释“挫其锐,解其纷”曰:“尅随怒事,情辄有所发,发一藏则故尅所胜,成病煞人,人遇阳者蔌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发耳。如人衰者发王尅囚,祸成矣。”

        注释“和其光,同其尘”曰:“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

        注释“玄牝门,天地根”曰:“牝,地也,女像之阴,牝为门,死生之官也”。

        注释“绵绵若存”曰:“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

        注释“天地开阖而为雌”曰:“男女阴阳化也”。

        注释“没身不殆”曰:“太阴道积,练形之宫也”。

        注释“知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曰:“精白与无炁同,同色,黑太阴中也,于人在肾,精藏之”。

        注释“其不得已”曰:“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雒著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

        注释“不失其所者久”曰:“……喜怒五行,战伤者人病死,不复侍罪满也。今当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亦久也。”

        东汉晚期兴起的还有魏伯阳的金丹道教。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假《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亦多采用阴阳五行说思想。如:

        《周易参同契》上篇:“天地者,乾坤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母,水以土为鬼,土填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胜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既合会,本性共宗祖。”

        魏晋行世的《黄庭经》及《抱朴子·内篇》等奠定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经籍,亦均吸取阴阳五行家内容;乃至尔后陆续行世之道书,无不相沿如此。

        道教自称其根本信仰为“道”与“德”,关于“道”、“德”同“阴阳”、“五行”的关系,唐代吴筠的《玄纲论》说得扼要简明:“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道德”与“阴阳”、“五行”是不可分离的,“道”为本原,阴阳五行则为其所派生并且是“道”的运用。这样,阴阳五行说便完全被融入道教的义理体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构成及宇宙劫运的教义,道教亦本于阴阳五行说。如《云笈七签》卷九十三《阴阳五行论》说:“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性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泰,而万物成焉。”接着说:“阴阳自少至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而和之,而成夫妇。火性炎蒸,木性劲直,金性坚刚,水性润滋,土性和柔。故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又说:“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尅彼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经云:五行相尅,万物悉可全云。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门也。阳其动乎,阴其处乎,动以生之,静以息之,淳阳不生,淳阴不成,阴阳更用,昼夜相资,昼日行阳,夜月行阴,阳养于阴,阴发于阳,而明生焉。……故阴阳不交,万物不成,纯阳亢极,则日月无光,草木以这焦枯。纯阴滞畜,则霖雨-霪,水淹以之漂荡。故阴阳相磨,天地相盪,震而为雷,击而为电,鼓而为风,结而为雹,蒸而为云雾,液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和气为民人,偏气为禽兽,杂气为草木,烦气为虫鱼。”万物皆因阴阳五行消长变化而成。关于宇宙劫运变化,《云笈七签》卷二《劫运》引述《上清三天正法经》说:“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为一周,地纪推机三百三十轮为一度。天运三千六百周为阳勃,地转三千二百度阴蚀”。天、天气极于太阴,地气穷于太阳,阳激则勃,阴否则蚀,阴阳勃蚀,天地气反,便发生小劫,万帝易位,九气改度,日月缩运,凶秽灭种。如果阳蚀则气穷于太阴,阴勃则气极于太阳,故阴否则蚀,阳激则勃,阴阳蚀勃,则天地改易,谓之大劫,天地翻覆,河海涌决,人沦山没,金玉消化,-冥一。

        《道藏》三洞四辅十二类,其教义基本理论,几乎无不吸取阴阳五行说为思想成分,如果缺少用神秘的阴阳五行说的解释与充实,则将使其哲学色彩暗淡,而失去其宗教之魅力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