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三、理想境界
  • 二、求同存异的汉魏晋道教与佛教
  • 二、《道藏》所载术数经书举例
  • 二、伦理道德思想
  • 第二章 陈抟及其《无极图》
  • 二、道教教义理论与阴阳五行说
  • 二、道教与医药学
  • 一、神仙家与“医药”、“房中”之关系
  • 一、宗教思想
  • 一、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
  • 最新热门    
     
    第一章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

        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南宋初朱震在《汉上易解》中也述及此事,《宋史·朱震传》中说: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朱震在宋高宗四年(公元1134年)为高宗讲《易》时,在《进周易表》中亦曾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

        朱熹是坚持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者,他不同意朱震“修传周敦颐”的说法,只勉强承认穆修对周敦颐有所影响,而《图》仍系周敦颐所自作。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②中说:

        张忠定公(张咏)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万物之理,巨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耳。

        在《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③中说:

        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是以尝窃疑之。及得志文④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因此,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状》⑤中肯定周敦颐作《图》及《图说》他不仅肯定周敦颐作《太极图》;而且认为《太极图》应列为《通书》之首篇;更认为周敦颐道学之奥妙均具于《太极图》中。《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⑥:

        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志,叙所著作,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

        及至明末,王夫之(船山)认为只有第二圈之“取坎填离”图是陈抟所传,其余则皆为周敦颐所自作。《思问录外篇》:

        《太极》第二图,东有坎、西有离,颇与玄家毕月鸟、房日兔,龙吞虎髓、虎吸龙精之说相类,所谓互藏其宅也。世传周子得之于陈图南,愚意陈所传者此一图,而上下四图,则周子以其心得者益之,非陈所及也。

        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⑦中说,周敦颐“得图于方士,得偈于释心证,而后推墨附儒,借大易以申之,更为《太极图说》”。认为此图非易,为老、仙、释淆乱之作。《太极图说辨》中说:

        太极图者,{并刃}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则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悟精蕴,但缀说于图,合二途为一门,……又惧老氏非孔孟之正道,不可以传来学,借大易以申其易,混二术而总冒以儒……。

        清毛奇龄依据:张南轩所说周濂溪之学始宗陈希夷,后从穆修、邵康节游,又尝学于润州鹤林寺僧寿涯;胡汲仲《大同论》所说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传,周子之传出北固(润州)竹林(鹤林)寺僧寿涯;胡双湖一桂《启蒙翼传》所说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僧寿寺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传二程等说法。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端绪于陈抟及僧寿涯,所谓“方士所传,老僧所授”,周敦颐合二氏加以修饰,绘制出了《太极图》。他在所撰《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⑧中肯定周敦颐传《太极图》:

        闻之汉上(朱震)所进图在高宗绍兴甲寅,而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则在徽宗政和之丙申,……况其图后注云:右太极图周惇实,茂叔传二程先生,其称惇实,则在英宗以前,未经避讳改名之际,其图之最真最先已了然矣。

        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基本上都肯定周敦颐作了《图》及《图说》。而自宋以来,持异议者亦复不少,如宋陆九渊、清朱彝尊可为代表。如朱熹《答陆子静书》⑨记载:

        象山陆九渊书云: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

        陆九渊最根本的理由是,《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在“太极”之上又加“无极”,“太极”是儒家宇宙本原的术语,而“无极”乃道家宇宙本原的术语,周敦颐是儒家,他所著《通书》亦不言“无极”,故断定《图》与《说》非周之作。可是他又有所犹豫,接着说:

        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是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盖已知其说之非矣。此言殆未可忽也。

        及至清代,朱彝尊撰《太极图授受考》,在该文的前部分也说:陈抟居华山,曾以《太极图》刊诸后,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说于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周敦颐取而转易之,更名《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可是在该文后部却又拐弯抹角怀疑周传《太极图》之说。他写道:

        山阳度正作元公⑩年表,书庆历六年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珦假促南安,因与先生为友,令二丁师之,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尔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考是年元公以转运使王逵荐移知彬县,自是而后,二程子未闻与元公{卖见}面,然则从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状》云:“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末知其要,泛口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后得之”。绎其文,若似乎未受业于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复出入于老、释邪?

        言外之意,即程颢并不曾受图及说于周敦颐,由于程颢多年出入于老、释,则图及说可能为程颢所作,非周敦颐所作。

        综上所述,我认为潘兴嗣、胡五峰等与周敦颐同时,而且关系较密切,朱熹根据他们的记述加以考订,是比较可靠的。陆九渊、黄宗炎、朱彝尊等之所以有疵议,关键在于儒道相绌,出发于维护儒家尊严,千方百计要摆脱周敦颐开创的道学吸取了道家“无极”之旨的说法;可是在事实面前,又只能无可奈何地游移其词,甚至如黄宗炎在承认之后却又痛斥这是“奉螟蛉为高曾”、“戴僭窃为君父⑾”不免失之偏激。其实朱熹早就力辟关于周敦颐吸取道家“无极”为宇宙本原的说法。据《国史·周敦颐传》所载《太极图说》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觉察到这样会过份抬高道家,有脶儒家尊严,于是他在考订《太极图说》时,便删去“自”、“为”,并且一再解释“无极”乃是指“太极”的原始体性,无声、无嗅、无形……。在《太极图说解》中说:“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其实,这都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第二节 《太极图》、《太极图说》蕴义

        据《周子全书》卷一记载,经朱熹整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元脱脱撰《宋史·周敦颐传》亦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与《周子全书》所录《太极图说》相较,则微有出入,“四时运焉”改作“四时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余尽同。

        关于周敦颐《太极图》,我所见到流传下来的图式,有好几种。

        (一)朱震向宋高宗所进周敦颐《太极图》。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胡安国荐于高宗。既至,高宗问以《易》、《春秋》之旨,他把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进给了高宗。据清代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所抄录朱震《易挂图》上卷《太极图》,其图式如左:

        自上而下,首圈为“阴静”。次圈为“坎离匡郭”图。首、次圈表示自“无极而太极”。“坎离匡郭图”外边的一轮,左边白表示“太极动而生阳”,右边黑表示“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第二轮黑白相错,左黑右白,表示“静极复动”;第三轮白黑相错,左白右黑,表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第三圈的“阳动”与五行相生联在一起,表示太极生两仪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行。从五行相生图至首圈“阴静”,就体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图中下小圈,表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第四圈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产生了人类。第五圈表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朱熹所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30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得程氏正传,非常重视《太极图》。他校订周敦颐著作,《太极图》便包括在内。《宋史·朱熹传》载,朱熹著有《太极图解》。《周子全书》中录朱熹考订的图式如左:

        据《朱子图解》,大意是:

        (第一圈)O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第二圈)  此O之动而阳、静而阴也。中O者,其本体也。  者,阳之动也,O之用所以行也,  者,阴之静也,O之体所以立也……。(第三圈)此阳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S者,阳之变;~者,阴之合也……。(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第五圈)O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然形,  之为也;神,  之发也。五性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纶交错,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也。……是以一动一静。各臻其极;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盖中也,仁也,感也。所谓  也,O之用所以行也,正也,义也、寂也。所谓  也,O之体所以立也。中正仁义,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则人O于是乎立,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矣。……

        (三)黄宗炎《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所录周茂叔《图》。

     

        黄宗炎,明末清初人,黄宗义(梨州)之弟,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学行与宗羲埒。在他所撰《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中,亦录有周敦颐《太极图》,与朱熹所考订的《太极图》相比较,两者有所不同;即在《太极图说辨》内,“辨曰”中之五行图亦与黄宗炎所录《周茂叔图》有不同处。是本来有所不同,还是刻板者之误?故录之以供查考:

        周茂叔图(自上而下,顺而生人)

        黄宗炎认为周敦颐得此图于穆修,而其端绪则为陈抟《无极图》。故在其辨说文中将此图与《无极图》两下比较,作了一点辨别性质的解说。扼要择录于下:

        茂叔握方士之实,悟老氏之旨,而蒙以大易之名,……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O,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 无极而太极”。太虚之中,脉络分辨,指之为理,是为次  ,乃更“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气生于理,落为气质之性,是为又次之,乃更“五气朝元”名,曰“五行各一性理”。气既具而形质呈,得其全灵者为人,人有男女,是为又次O,乃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为万物,是为最下之O,乃更“元牝之门”为“化生万物”。就其义而详绎之,又与方士乖矣。方士之元牝炼化,本属两层,其用功亦有次第,故作为二图。茂叔之男女万物,直至一气所生,则无分先后,二图之内,一为赘疣。方士之五气朝元,言化气化神之后,堕肢体,黜聪明,搜一身之五藏,悉守其神气,然后能坎离交媾,火不炎上,水不润下,而金丹圣胎成矣。茂叔于此二图,先有条理而后有气质,吾不知气质未露,条理安托,紊其先后,义亦背畔矣。方士之还虚归无,又合于元牝,上下始终周旋无间,最上一图与最下一图,分而合,合而分,会之不可言一,离之不可言二,所以成长生妙。茂叔于此为天地化生之本,虽得老氏之正宗,而于此图则未免牵强,又欲合以大易,则更不伦矣……。

        (四)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也对《太极图》作了图解。其中说:

        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园圈尔,非有匡郭也。如绘珠之与绘环无以异,实则珠环悬殊矣。珠无中边之别,太极虽虚而理气充凝,亦无内外虚实之异。从严者说,竟作一园圈,围二殊五行于中,悖矣。此理气,遇方则方,遇园则园,或大或小,{纟因}缦变化,初无定质,无已而以园写之者,取其不滞而已。王充谓从远观火,但见其园,亦此理也。又说:

        图有五重,从上而下,今以此图首北趾南,顺而悬之,从下而窥之,则阳东阴西,其位不易矣。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所谓动极静极者,言动静乎,此太极也。……阳含静德,故方动而静;阴储动能,故方静而已动。故曰:动静无端,待其极至而后大反,则有端矣。

        我认为《太极图》的构图有五重,(一)无极而太极;(二)阴静阳动;(三)五气顺布;(四)顺以生人;(五)化生万物。

        “无极”一词,原出于道家:

        知白守黑,复归于无极。(《老子·知其雄章》)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庄子·在宵篇》)

        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列子·汤问夏革篇》)

        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是以知期限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同上)

        “无极”是道家所主张的宇宙本原。

        “太极”一词,原出于儒家。《尚书·洪范》:“惟皇作极”、“皇建其有极”。《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儒家所认为的宇宙本原。

        “无极而太极”,实际上是依据《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承认道家所说的“无极”是宇宙最原始的本原。

        阴静阳动,其真谛在于《太极图说》中所说的“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个提法亦原出于道家,《道德经》:“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五气顺布,五气指五行之气。五行说原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东汉《周易参同契》把一二三四五当作水火木金土的系数,把五行分为三个五。即中央土为一五,表示天五生土;左边火与木为一五,表示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右边水与金为一五,表示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三五终归于下面的园圈,表示归于一元。周敦颐据此改为“五气顺布”。

        顺以生人,即《太极图说》中所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说明“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其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原出于《易·系辞》。《礼记·礼运》称人为“五行之秀气”,《尚书·泰誓》称人为“万物之灵”。

        万物化生,即《太极图说》中所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易·系辞》:“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涵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周敦颐认为社会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性所派生的,因此五常之德与自然的五行之性一样,是绝对合理的、永恒的。正如朱熹在《语类》卷九十四中所说:“太极便是性,动静阴阳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义礼智信,化生万物是万事”。又说:“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总之,《太极图》所讲的是人同自然的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社会伦理道德同自然的关系。在其宇宙生成论及社会伦理思想方面,明显的是儒道杂糅。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