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一、几种主要的术数
  • 一、阴阳、五行家及战国末期的阴阳五行说
  • 附录(二)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
  • 前 言
  • 前 言
  • 前 言
  • 前 言
  • 前 言
  • 结语
  • 一、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
  • 最新热门    
     
    四、墨学对其他道派之影响

    ,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见《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厄亦称“三元大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卮。道教奉帝尧为天官、帝舜为地官、夏禹为水官。《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谓:“(元始曰:)三子(指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本自三元真气,今敕为三官大帝。”墨家学派法夏宗禹,以尧舜禹为三大圣。道教奉此三圣为神,实源墨家。

        道教将尧舜禹神仙化的传说很多,如:“《遁甲开元图》曰:禹,得道仙人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方回,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炼石云母粉”(同上卷三),“何侯者,尧时隐苍梧山,慕长生,三百余口耕耘,舜南狩,止何侯家,天帝五老来,谓舜曰:‘升举有期’。翌日五帝下迎,舜白日升天”(同上卷四)。

        道教方术中有所谓“禹步”,《洞神八帝元度经·禹步致灵》第四:“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屈南海之滨,鸟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北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抱朴子·内篇·仙药》谓:“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又《登涉》谓:“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郁郁葱葱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这是墨家法夏宗禹在道教方术中的再现,至今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高功(大法师)皆习此术,在所谓“踏罡步斗”中,皆行“禹步”。

        在先秦诸家学派中,以墨家最为注重技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涉及有光学、力学、冶炼、医药、养生以及宗教方术等等,无不包含,重术的传统可说是墨家一大特色。正因为是这样,在尔后发展过程中自然会有不少墨家之徒流为方仙之士;同时后世凡从事种种奇方异术及方仙之术者亦靡不托言来之墨家。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子绪闻》案语谓:“墨子法夏宗禹,与黄老不同术。晋宋以后,神仙家妄撰墨子为地仙之说,于是墨与道乃合为一。”此说有误。墨与道(应为神仙家所信仰之仙道)合流并不肇始于晋代,东晋葛洪创立神仙道教理论体系推崇墨家,作《神仙传》誉墨翟为神仙,不过是沿袭汉武帝时刘安撰《淮南子》之说,《淮南子》实为墨家与仙道方术合流之始。清孙星衍《墨子注后叙》中谓:“重读《淮南·齐俗训》,有云:‘夫虾{莫虫}<括号内为上下结构>为鹑,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因悟与《经说上》‘化若龟为鹑’合。”清汪中《墨子后序》亦谓:“惟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倍谲不同,自谓别墨,然后托于禹以尊其术,而淮南(刘安)著之书尔。”(见《墨子间诂·墨子旧叙》)均认为“墨家”方术有所载于《淮南子》。《神仙传·淮南王八公》中载有八公自言之方术:“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塞渊,牧虎豹,致龙蛇,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隐蔽六军,白日尽暝;一人能乘虚步空,起海陵烟,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焦,入水不湿,刃之不伤,射之不中,冬冻不寒,夏暑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一人能防灾变厄,辟却众害,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一人能煎泥成金,锻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琉珠,乘龙驾云,浮游太清”。葛洪《遐览》、《金丹》中所说“墨子变化之术”、“墨子丹法”均与所传淮南王八公之术相同,是葛洪深知仙道与墨家方术之关系。在道书中,言道术源于墨家的传说颇多,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河东人孙博,“晚乃学道,治墨子之术,能使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十里中”,能入水“不没不濡”,能“吞刀剑”,能“出入石壁”,如有孔穴,能“引镜为刀”,“屈刀为镜”;九灵子皇化,得还年却老胎息内视之要,五行之道,可以“辟五兵,却虎狼”(卷五);沛人刘政,治《墨子五行记》,兼服朱英丸,能“返老还童”、“变化隐形”、“吹气成风,飞沙扬石”、“化作美女”(卷六);太阳子离明,善为五行之道,虽鬓发斑白,面肌丰盛,面目光华(卷十);封衡有“《容成养气术》十二卷、《墨子隐形法》一卷”(卷廿一)。又《神仙传》载:南郡人章怀,精于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消灾、散祸”,能“飘风发屋折木”、“作雷雨云雾”、“以草芥瓦石为六畜”、“闭气不息”、“丸泥为马”、“吐炁五色”、“指鸟堕地”、“投符召龟”。在史籍中亦有类似传说记载,《史记·汉武帝本纪》谓:“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人焉”,栾大能召鬼,“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颇能使之”。又如《后汉书·方技传》载:方士刘根能“召请百病”,魏郡栾巴能“役鬼神”,费长房“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河南麴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寿光候“能劾百鬼众魅,令自缚见形”等等。所有这些所谓“隐形”、“分形”、“现影”、“召鬼”、“役鬼”、“兴云雾”、“变化”、“炼丹”诸方术,都是利用了墨家古科技成就中有关光学、化学的知识,导演出来的幻术。如:“景迎日,说在转(抟)”(《经上》),“景,日之光反{虫虫}人,则景在日与人之间”(《经说下》),即利用光与镜可以造-影;“景二,说在重”(《经下》),“正鉴,景寡。貌能(态)、白黑、远近、{禾也}正、异(映)于光”(《经说下》),即利用镜对光的反向,可以造出很多影来,《经典释文》说“两鉴(镜)相鉴,则重影无穷”;“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经下》),“鉴,鉴者近,则所鉴大,景亦大;其远,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景过正,故招”(《经说下》),这是利用凹凸镜的原理,可以使现出怪影来。在墨子《经》、《经说》中记载有很多墨家总结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来自古代科技实践,在当时很多人是不了解的,方士们利用这些古科技造出幻术,自然有极大的迷惑性,这也是使人们感到神奇的原因。再如后世所谓的“炼丹术”,也是古科技中原始冶炼术的内容,后来更有所谓“炼内丹”,古人用五行学说来表达、解释冶炼的变化现象,但道教论说这种“外丹”、“内丹”,则运用的是墨子五行变化学说。因为古代的五行家所讲的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术士们不能完全解释烧炼过程的变化现象,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远比五行家所说的复杂,而墨子“五行无常胜,说在宜”的理论,才正是方士们可资述辩事物变化现象的理论依据;同时后世道教炼师亦可以借此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论说相沟通。《墨子·经说下》解释“五行无常胜,说在宜”说:“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道教奉为“万古丹经之祖”的《周易参同契》,借五行说谈丹道谓:“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母,水以土为鬼,土填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胜火消灭”,“三物(金水火)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全伐木荣。……五行相克,更为父母”,“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这里强调的“执平调胜负”、“变化状若神”、“五行错王”、“更为父母”、“合处”、“为侣”的说法,正是对墨子五行说的阐发。继东汉魏伯阳《参同契》之后,北宋时出现有张伯端《悟真篇》,亦借“五行错王”、“更为父母”之论以言内丹炼修之法。其七言绝句之一说:“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铅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元陈致虚注:“汞为震龙,属木,木生火,火为木子,此常道之顺也。及乎朱砂属火,火为离,汞自砂中出,却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龙从火里出’是也”,“铅为兑虎,属金,金生水,金为水母,此常道之顺也。及乎黑铅属水,水为坎,银自铅中出,却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儿产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是也”,“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在”。这正道教丹道对墨子五行说的实际发挥。所谓道教丹道义理之精髓,即在于此,探其源,实来自墨家五行说。

        战国中期兴起墨家学派,实际上已经形成为一个有宗教信仰、-主张、共同的经济关系,并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委及自己的道德规范的政教合一的民间结社,他们推选的首领名为“钜子”,墨子之徒皆劳身苦志以振世之急,用权略以持危应变,脱屣利禄不以累其心,“以裘褐为衣,以跂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篇》),以大禹为楷模,为实现其互爱、互助、和平的理想世界而辛劳奔波。墨家作风,并未因历代帝王之崇儒抑墨而泯灭,其组织形式开启了民间结社之首例,其作风也给予后世一些民间有识之士以影响。如金元时期在河北兴起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别树新义聚徒结社,便颇有墨家遗风。如全真道,大抵以刻苦自励、淡泊寡营为主。辛敬之撰《陕州灵虚观记》有曰:“今所谓全真氏,虽为近出,大能备该黄帝、老聃之蕴,涉世制行,殊有可喜者,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甘水仙源录》九)。又《卫州紫极宫碑》谓全真道士梁志起:“外朴而内敏,质直而尚义,似夫墨名而儒实者”(《秋涧集》五六)。又《辉州重修玉虚观碑》谓,全真道士梁志一“于百泉西涯,买田数亩,筑致爽亭,贮经史,植松竹,……如言一室,罔间儒墨”(《秋涧集》五七),又陕西厔《栖云王真人开涝水记碑》谓,全真道士王栖云与其道侣千人,为开通涝水“挥袂如云,荷插如雨”,使“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南风景”,他们自己“农勤其务,辟荆榛之野,为桑麻之地”;《寂然子霍君道行碣铭》谓,全真道士李重玄“披荆榛,掇瓦砾,攻苦食淡”,“复辟农亩,创水硙,广资生理,培植教本”;陈绎曾《重修集仙宫碑》谓,全真之道“以真为宗,以朴为用,以无为为事,勤作俭食”;《遗山集·紫微观记》谓,王重阳(中孚)所创全真教组织“畊田凿井,从身以自养”;《遗山集·太古堂铭》谓全真道士郝广宁(北七真之一),“凡厌恶其人者,辄形容其言貌,故墨子之非儒也”(见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又如金季道士刘德仁所创立的真大道,《吴草庐集·天宝宫碑》谓,此教团“绝去嗜欲,屏弃酒肉,勤力耕种,自给衣食,耐艰难辛苦,朴俭慈闵,志在刊物,戒行严洁”;《宋学士文集·书刘真人事》记其教义有“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远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毋恃强梁,谦尊而光”;《大道延祥观碑》谓,真大道刘无忧“以仁为心,恤困苦,去纷争”,“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田璞《重修隆阳宫碑》谓,刘无忧“衣取蔽形,不尚华美”、“祈祷不假钟鼓之音”;《元史·释老志》谓,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又如金代道士肖抱珍所创太一道,传丰一三元之法,祠太一六甲之神,祈天永命,“通秘术”等。以上这三个新道派,皆有浓厚的先秦墨家遗风。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