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企业文化
  • 序 言
  • 第四章 为人民服务
  • 第四章 法海扬舟自行自渡
  • 管理思维
  • 品牌战略
  • 因势而变
  • 后记
  • 第三章 天地不自生因而地久天长 企业不自私方可发达兴旺
  • 第三章 善善相报 利润非利
  • 最新热门    
     
    经营理念

    出,恩威所以选择了制药,是因为它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与烦恼。但恩威更崇尚弘扬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不仅能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而且可以帮助人们从内到外,创造出一种美好的人生。

        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利益需要的基础上。对于这种心态,薛永新认为是大错特错,因为立足于自身利益而非大众利益,这就直接违背了企业的“立业之道”,违背了“水利万物而流”的思想,结果必然导致“失道寡助”,从而走向毁灭。只有社会和众生才是利益主体,而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只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输送利益、或者是帮助公众主体实际享受到他们所需的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应有的立业之道。得此“之道”而立的企业,肯定是受社会和公众欢迎的,肯定是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这就叫做“得道多助”。

        薛永新进一步指出,对实际情形深入分析起来并不是像上述内容那样简单。有些企业,其管理者虽然在道理上明白要为人类谋利益,但在实践活动中这些企业却仍然没能够立起来。这里有一个“知道”与“入道”的差距问题。“知道”相当于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而“入道”则意味着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了合乎认识的实践。从“知道”到“入道”需要进行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究竟是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情况后,企业才可能把正确的“立足点”落实到现实中来,真正介入“入道的运行”。当然,在正式介入之前,企业得明确以何种方式,采取何种手段措施,凭借何种具体能力,去实现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愿望。倘若企业当前尚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得着手组织这些能力;倘若企业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应创造相应的方式;倘若企业没现成的手段措施,就得推敲研究制订出可行的、有力、有效的措施。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把公众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了公众手中并被公众接纳,我们才能说,水”利养万物“的品格已转化成为企业的品格,此时企业行为才“几於道”。因此,只有将“知道”(即:立业要立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上)和“入道”(即: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才可能帮助企业建立“正业”。

        “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关键是要实现对“私”的超越。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私。这一点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一种辩证关系,是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但薛永新却有别样的理解。他认为这不是一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是一种对对立面关系的超越,它可以说是升华,但实质上是返朴归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原句是“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两个分句联起来的意思是: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这样反而能够成就自已的事业。其中“不自私”意味着对“私”的否定,实践起来就是放弃了“私”,这时的“私”字完全可以理解为它的本义。然而,放弃了真正的“私”,又成就了“私”,这个“私”字就不能以其本义来解释了。它应该被理解为与“公”血肉交织在一起的“私”,或者说是在“公”中获得一席之地,得以继续为“公”而存在下去的“公”的一个局部。这种“私”既不是对其本意的肯定,也不是对这个本意的反对或否定,它把公与私的界线踩在脚下,是对公与私的同时超越。联系到现实社会,薛永新认为“一个企业与其它企业是相互依存的,企业作为生产者,其生死存亡与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息息相关;而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无处不是相互依存、相互融汇的关系。这是天上地下人间本来的关系格局,是本质的东西。

       企业长存的奥秘,在薛永新看来,完全在于超越了“私”回归到没有“公”、“私”对立的境界。这样,抛弃了“私”的幻觉,也就“清静无欲”了;“无欲”也就达到了“无为”;“无为”也就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企业也就融入了道,融入了社会。

    生四无量心

       什么是“四无量心”?佛经上讲:“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无量心是指思维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利乐。不分亲疏,不论贵贱,不计恩怨,给予一切众生利乐。佛学认为,慈就是为众生创造通往喜乐的因缘。悲无量心是指把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已的苦难,思维如何才能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为一切众生解除苦难。佛学认为,悲乃是为众生创造脱离苦难的因缘。喜无量心是指众生离苦得乐,真心喜悦,不起嫉妒。舍无量心是指对众生一视同仁,无憎无爱,平等对待,把自已的一切交给社会,造福众生。

        生“四无量心”是恩威总裁薛永新“人生经营”理念的最高层次。在“人生经营”中,美好心灵的营造,可算是经营之本。是无人可以担代的事,必须自已去做。因此,“四无量心”关键需要“修”。他认为,在修的过程中,首先的步骤就是要形成一种“观”。这里的“观”是观想的意思。“修观”就是要先在脑子中把问题搞清楚,形成模式,并通过反复观想,使之巩固下来。所以,生“四无量心”实际上就是修四无量心观。它们是:(一)慈无量心—— 通过观想,给予众生安乐,将慈心扩展至无量;观想由亲人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慈无量”;(二)悲无量心 ——通过观想,解除众生痛苦,将悲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扩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悲无量”;(三)喜无量心—— 通过观想众生幸福而欢喜,将喜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扩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喜无量”;(四)舍无量心—— 通过观想,等观一切众生并舍出一切,将舍弃一切的舍心扩展至无量;观想从亲人开始观起,次及中人、疏远者、怨家仇人,最后推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故称“舍无量”。

        薛永新认为,道德伦理的建设,个人高尚品德的修养,所起的作用,就是让人“早醒悟”,并且在一切境况下,始终保持好。生“四无量心”的目的更是如此。所以,人们应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已的高尚品德。要想人生美好,就得从道德上、德行上做起,种下善因,培育善根,以种种善行浇灌之,该做的都做到了,到时自然会有善果。

       高尚的品德,是人生最真实的财富;修四无量心,可以成就最高尚的道德。这就是薛永新“劝世”的最终目标。

    不争而无尤 

        “水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争”。“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又一重要支撑点。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当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个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但却不从万物那里拿取任何利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性质可称为“无私”;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而且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在过去对老子思想的众多研究中,水的这种品性多半被专家学者们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那么,老子于“水德”中寄托的深刻哲学思想就不能用于当今的企业了吗?薛永新认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相信,人类的一些基本真理,不仅“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古今而皆准”,同时又是“辐射各行业而皆灵”。“水德”里面所含的老子思想,就具有这种真理性。

        薛永新认为,将“不争”用作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最重要的启示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一般来说,竞争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争者之间,而现代商业竞争,更多的趋势则是多方面竞争,多头竞争。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另一个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如果把这两个特征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去考察,那么我们将会发现,一旦企业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必然会违背前面所述的“立企之道”。因为有竞争,企业的立足点就无法建立在万众利益需要上,企业的意志和行为也会被引向与竞争者之间的较量,因而妨碍了企业履行其天职——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结果注定会失败。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一句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薛永新认为,这句话运用于企业立业的“选点”也是十分合适。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尚未被满足,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而,也就还没有竞争。企业若能找出这样的绝佳点,那就合于“立企之道”了。

        举例来谈,恩威公司研制开发的“洁尔阴”产品,其选点就是在“无竞争”点上。当时市场中没有相同的药物,没有类似的剂型,再加上各种性器官疾病一直是人们难以启齿的隐痛,而人们又不能正确面对自身的生活状况。自古至今,人们染上这类疾病,不及时医治,将造成终身痛苦,所以人们一直渴望这种既能治疗又能预防的药物,不通过医生,可自已选购,自已治疗。然而当时患者并没有这种自选自用的方便,无论从防病角度还是从治疗角度讲,无论从求医难开口这一心理因素上讲,还是从中草药难熬难用难保质这一使用的不便因素上说,整个市场早就在呼唤像“洁尔阴”这样的商品了。这种需要是如此普遍,如此恃久,它与万众的身心健康如此息息相关,早就客观上存在着的一个“立业点”了。而且,当这个”立业点“还未被任何一家企业选中它时,就是一个“无竞争”的“立业点”。因此,“洁尔阴”上市后迅速在国内外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这就印证了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无尤”,薛永新认为有两层含意:一是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没有去骚扰,没有去争夺,别人和别的企业无有怨尤;二是对自已,对自身企业而言,不费心争斗,专心致志从事自已的事业,没有什么烦恼。在这样条件下,企业自然可以尽其“天职”,利于万众。或者说: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忍让融通

     “水德”中可以作为企业借鉴的品格还有很多。这里谈的“忍让、融通”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则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就向右面;每一面都流不过去,就停下来,积蓄自已,等待时机的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后,又涓涓不断地开始新的历程。薛永新认为,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己,而是强调自已去适应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所以,这里的忍让,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忍让,不是压制自已,克制自己的那种忍让,而是尊重客观事物,而又不放弃主观追求,旨在谋求自已去适应客观规律的那种忍让。这也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大道有所觉悟之后,才拥有的一种十分通融的处世态度。这里面也已包含着任何事情都不去强求的“无为”精神。正因为如此,水虽然没有眼晴,没有耳朵,却总是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自已最正确的位置。

        薛永新从水的这种“美德”中悟到:不可强而为之,一切要从主客观条件上去讲究顺应,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观,调整主观。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愿意服从客观规律的企业,客观世界都会给它留下一个十分正确而又客观的位置。这个位置在哪里,只能由企业像水一样去寻找。水是凭什么找到自己位置的呢?水的本性——水往低处流——是使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确定自身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个本性不变,水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不会迷失方向。企业也应当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不变的根本选择,才能够真的像水那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始终不失去自身的方向。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功于社会,不居功、不骄横、不夸夸其谈,始终谦虚、谨慎,处于低下的位置,这样的企业方能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水能利万物,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毁掉万物。水能载舟也能沉舟,能移山倒海,主要在于怎样疏导。疏导得好,就有前途。新产品的开发,也就像处理水,需要加强各种宣传,需要真诚奉献,需要能为众生解除生存上的烦恼痛苦,这样的产品,它自然受到欢迎,自然有市场。反之,如靠愚弄消费者,就是自绝于众生,就会自我死亡。

        在这一方面,恩威坚持把“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当作企业不变的本性,无论遇到何种客观境遇,始终都没丧失奋斗的方向。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恩威明确了自已的社会定位。当然,这种定位取决于客观许可和主观努力的结合。这个位置是活的,流动的,完全跟水一样。比如一个企业在规模和实力较小时,它可能是以帮助他人搬家的形式服务于社会,这是由当前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力增强了,像水在某处积蓄了很多能量一样,再加上客观社会需求的逐步演变,这个企业就有可能放弃过去的服务方式和企业位置,采取新的更具规模的其它方式来重新在环境中确定新的位置。不过,此时的位置仍由主客观条件的吻合与否来决定。恩威的发展历程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从刚开始的木材加工厂转变到生产干洗剂的小型化工厂,再发展为从事中医药生产的大型跨国集团,恩威一次次修正了自已的社会定位,一步步走向了更高的辉煌。其中充分体现了“水德”所要求的忍让、融通理念。

       可见,企业的立业是一个不会间断的过程。薛永新认为,立业的课题就像水的流程,从雨点到小溪、大江、大海是演变的、汇聚的,更是经常的、不断的。从一个立业点,到另一个立业点,在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每一步都不失误,每一步都走得恰到好处,学习“水德”是必不可少的。

    知迂回无损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恰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为什么呢?这当归功于“水德”中的“知迂回、无损”二性。

        所谓“知迂回、无损”是说:水遇阻就让,变通迂回,不去妄加冲击,不去刻意争道,不追求于天下。这样的结果是,于客观规律毫无冲撞,于水也毫无损伤。其中,水因忍让而无损,很值得企业引以为训。凡主客观条件不尽吻合,不要去强求。让一让,变通变通,既保全了自身完好无损,又踏上了离成功更近的一步。《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他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就企业而言,薛永新理解为就是要尊重社会,尊重各行各业,把自已的位置摆低一些,能让的就让,充分明了迂回、委曲的妙用,要尽一切可能回避竞争,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柔”性,不要将自身目标强求于天下,而要将天下的目标加之于自已,满足于公众意志给自身留下的位置。总之,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已,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

        薛永新进一步指出,企业的柔弱之道,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识,能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和发挥真正的活力。这样的力量,怎么会是软弱可欺的呢?

       在企业管理中像疏导水一样的疏导员工,使他们与企业形成共识,从而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这就是“知迂回、无损”思想对企业领导的最大帮助。

    自强不息

       薛永新的个人成长历程和他带领恩威走过的坎坷,都能让人深深体会出他的艰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有作为人的宝贵品质,薛永新以此经营人生,实现理想。

        1983年,薛永新从潼南被请去承包双流文星场木材加工厂。按当时双流县的规定,外地人员到双流承包,必须要持有当地政府机关的介绍信或证明。薛永新从加工厂谈好承包事项后,回潼南去取介绍信。可工商局以超出权限为由不开,县政府办公室以个人不能承包为由不开,甚至在薛水新提出将承包产值3%上缴潼南县时,答复仍是不同意。薛永新不明白为什么想要劳动,得不到批惟。但他没有灰心却更加坚定了信念,后来不但承包了加工厂,还在红牌楼办了个木材加工厂。

        1983年夏,木材加工厂日益兴旺之际,全国开展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的行动。薛永新因“非法承包”被送进收审所,加工厂也以“非法办厂”为名被查封。薛永新在收审所锯了100天木头,因无犯罪行为而获释放。面对空荡荡的厂房,遍地木屑,他没有灰心,继续办厂,仍搞木材加工。后来,国家木材政策发生变化,他又及时转向开发新产品。

        1985年薛永新依靠科技办起了恩威化工厂,生产干洗剂。干洗剂给恩威带来了效益,但好景不长,大大小小的干洗店基于价格和质量的考虑,都不愿再用恩威生产的干洗剂,改用进口干洗剂,薛永新没有灰心,雄心勃勃地寻找新项目。1987年,他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合作生产四氯乙烯,投资建了厂房,引进了设备,可投产后质量达不到99%纯度,销路不好,科分院也开始打退堂鼓,工厂陷入半瘫痪状态。薛永新丢掉四氯乙烯项目,但没有放弃办企业。这一回他选择了制药,也就是现在的恩威。

        1989年,薛永新经过配方、制药、鉴定几个阶段,拿到了四川省卫生厅、医药管理局同意生产“洁尔阴”的批文。但由于医药公司和销售点对产品不了解,缺乏信任,产品销路一时没有打开。薛永新为了打开销路,决定医院先行,拿产品去做临床试验。而医院规定,一个病例收费20元,一千个病例就是2万元。可他却说:“还是要做,贷款也要做。”他亲自提一桶“洁尔阴”,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去进行临床检验。结果一个疗程后,妇科病组有效率达100%,痊愈率80%;皮肤病组有效率90%。有了医院的认可,恩威迅速打入了市场,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1991年,假洁尔阴案使公司遭受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外方抽走注册资金,公司内部一直纠纷不断。内忧外患的一年,没有使薛永新就此停手,而是激发了更强烈的斗志,勇敢向困难发出挑战,充分体现了一位企业家在逆境中创业的可贵素质。92年公司提供近600万元资金开展了“恩威杯伦理道德知识大赛”;投入4000余万元购买日本、美国先进设备,增强公司实力。一方面处理好难题,一方面又在开拓新事业,保证恩威的稳步发展。

       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薛永新一直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从没放弃过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宗旨和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的愿望。正是因为薛永新对自己充满信心,一直自强不息,才使自已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以特有的产品为社会造福,以特有的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

    求贤若渴 

        在恩威的成长历程中,同样面临现在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即人才问题,但薛永新已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93年3月18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封“倡议书”。中国科学院近百名学部委员和全国一批知名人士联名发出倡议,把每年的3月18日定为“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他们呼唤中华民族的科技意识,其中有著名料学家严济慈、贝时璋、唐敖庆、张光斗等人。在呼唤科学的三十多位社会知名人士中,薛永新也名列其上。

        薛永新深深体会到,恩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人才又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恩威招聘、吸引了各类人才加盟公司的发展事业,但薛水新并不满足。除了经常在社会招聘人才外,他还利用开会,谈话等各种机会捕捉人才信息,千方百计地引进人才。只要到恩威,无论专职兼职都是恩威的一员,都是在助恩威一臂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的恩威是全体恩威人努力的结果。薛永新三番五次的展开“公关思想战”,鼓动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从国有企业走出来,跨进恩威,同时公司给他们营造出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有的人曾经在恩威是兼职,把丰富的经验,敬业的精神留在了恩威。对于这样的人才,薛永新不用他们张口,就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条件:科技人才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年纪大些的,离家较远的公司派车接送。在其它事情上“吝蔷”的薛永新,在这时却慷慨大方,因为他知道他们是真正的人才,将给恩威带来更大的发展。

        薛永新除用以上方式招揽人才外,还与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亲自给每一位成员发聘书,并把他们的情况汇入公司的档案。

        正因如此,内外人才的配合使恩威一年就能试制2种新药,而大医院或科研单位从设计配方到临床试验,最后到批准生产则需要5年至7年的时间,打破常规的“恩威速度”是薛永新和恩威人才的又一创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