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原始宗教与巫术——神学之源
  • 前言
  • 二 叶法善与洞渊道法
  • 二 林灵素与神霄派
  • 一 邓紫阳与北帝大法
  • 一 宋徽宗与神霄派
  • 道教概说
  • 黄老道其他道经
  • 五斗米道及其道经
  • 太平道与《太平经》
  • 最新热门    
     
    第四章 隋唐诸真阐要旨

    而不显。

        需要说明的是,隋代的上清经法是融合了灵宝派、三皇派的法,以“三洞”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早在南朝时已出现,陆修静正是三洞经法的集大成者,后又经弟子孙游岳传陶弘景,陶弘景在此基础上“分析支派”,以上清法为最高层次,从而演化成为以上清经法为主,辅以洞玄灵宝、洞神三皇的茅山宗。陶氏之后,茅山宗传往北方,其上清经法已经纳入了灵宝、三皇及同类召神劾鬼的内容,而非早期的上清经系。北周武帝(560—576年)时有茅山道士焦旷入居华山,楼观道士王延前往师之,得其传授“三洞玄奥真经玉书”;(58)另一楼观道士侯楷也“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59)精通禁咒符图之术,足见灵宝道法在北周时已传于北方。另外,北周武帝时编《无上秘要》引用辑录道经三百余种,亦含括三洞,上清、灵宝、三皇诸派道法皆习。隋朝道士于道场集道经撰目录,亦是这种结合的延伸,其后王远知在北方传播的也是吸取了灵宝、三皇内容的上清经法。

        灵宝派在隋时的活动虽不如上清派那样活跃与显赫,但在道教内部的影响却依然巨大。具体的体现就是原灵宝派的祖师元始天尊终于被道教诸宗确认为最高神,儒生的史籍亦纷纷予以认同。如《隋书·经籍志》云:“天尊姓乐名静信”。“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动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元始天尊既是最高品位的神,又是万物始原、宇宙主宰,显示了道教神秘的宗教时空观。又谓元始天尊“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太人、天真皇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转共承授,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60)这种常在不灭的天书虽神仙亦不能得窥,更勿论凡夫俗子了。灵宝经典被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元始天尊也被抬到无与伦比的高度,说明灵宝派在道教中的地位仍然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构建道教神系中灵宝派的思想始终是其主流。
      入唐以后,道教的各个派别进一步相互融合,带来了道教的繁荣兴盛。由于融合,使原先个性特征十分鲜明的各个道派,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都互相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难以区别,除上清派外,道教的各个道教派别甚至象南北朝时位居道首的灵宝派,其传承关系都不十分清楚。据道经史籍所载,唐时对灵宝派的研究与宏扬者,主要有王轨、潘师正、李含光、张万福、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田应虚、冯惟良、应夷节、叶藏质、韦善俊、舒虚寂、杜光庭等,他们或为上清派、重玄派传人,或宗系不明,但皆对灵宝大道的阐述与发展,做出过各种不同的贡献。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王轨,字洪范,一字道模,生于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琅琊临沂人。家世显宦,八岁丧父,十三岁出家于太平观,后随太平观法主王远知卜居茅山,为香瓶弟子十六年,“初在法主座下,听《老子》、《西升》、《灵宝》、《南华》真人论,退席之际,即为人讲说。五行俱览,一字无遗,辨若建瓴,词同炙〓。”及远知赴炀帝杨广召,他亦从游京洛,奉敕于玉清玄坛行道。大业十一年(615年),他奉诏于河南二十四郡博访隐士羽流,凡有道术异能德行者,并具状保送京洛。旋因天下大乱,遂避祸而游历天台、赤明、四明、桐柏、金庭、缙云等名山洞天,先后十年。唐兴,太宗李世民知其名,常向他咨访道要。后因茅山许、陶遗址荒芜,远知遣其还山修葺,他“更剪棘开场,肇玄崇构。敬造正殿,三间两庑,并及讲堂坛靖。”“又于内殿奉造元始天尊像一躯,光趺八尺,左右直人夹侍,神仪肃穆,法相希微。”并在此“扇玄风”,“宣众妙,运慈舟而济有待,扬智炬以照无明”,演说道教法理。由于他早年四方求道,“于名山福地感遇真经。晚居华阳,又摹写上清尊法、洞玄洞神符图秘宝,并竭钟魏之模楷,尽班〓之剞劂,缄封静室,永镇山门。”(61)可见他为收集整理道经作了不少工作,其中所说的“洞玄”符图秘宝,正是指《灵宝经》类。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卒,年88岁。弟子最著者有戴慧恭、包方广、吴德伟、王元熠等十余人。

        潘师正,字子真,生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其籍贯或云越州赞皇(今河北越县)人,或云贝州宗城人。其父隋时任通州刺吏,母鲁氏善言名理,口授师正以《道德经》。据说他“生有仙骨,幼无童心,足蹈龟文,手垂过膝,风仪盅秀,操履幽贞。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62)十三岁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隋大业中,师事道士刘爱道,并经刘爱道推荐,遂师王远知,受三洞隐诀真文,尽得远知真传。后听师旨,与刘爱道入中岳,居双泉中岭间约十年,复深入逍遥谷,潜心修道。“所修经法有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63)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至洛阳嵩山,“谒三元之洞,征六甲之图,尊师以道有所申,贵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64)之后高宗多次拜师问道,深受恩宠。永淳元年(682年)卒于嵩山,时年九十八。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赐谥曰体玄先生。有弟子八人,以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吴筠等为最著。

        潘师正在中岳居住传道达五十余年,对茅山宗在北方的发展作了贡献,被尊为11代宗师。潘师正对灵宝派道法颇有研究,著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卷,详细地论述了灵宝经渊源。如他引《灵宝经》、《无量经》、《三界图录》,认为道有三清三界,此三界各有诸天帝真、真仙品格,皆各奉功朝修,飞行步虚。最高神元始天尊以道为身,“应化济物,显号无穷,摄迹归真,则湛而为一,以其诸天敬奉,号曰天尊;为万物根,故称元始。”(64)又谓天尊有八身,即法身、本身、道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引《度人经》、《升玄经》、《宝玄经》、《太上开演秘密藏经》、《太上决疑经》、《老君经》、《灵书度命经》、《定志经》等众多道经对“八身”分别作了详尽的解释。

      上清派的第13代宗师李含光,则精通灵宝斋法。李含光为晋陵人。少有殊异,好读道经。年十八,志求妙道,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中宗神龙初(705年),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旨趣。开元十七年(729年)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茅山原有杨许、陶氏诸真所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含光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深得玄宗赞扬。天宝七年(748年)春,玄宗又欲受三洞真经,遂投书含光,拜其为师,赐号玄静先生,并诏刻石华阳洞天以志之。其后,多次诏见含光,问以道妙。大历四年(769年)冬十一月卒于茅山紫阳别院,年87。门人赴丧而至者多达数千人。其著述颇丰,主要有《学记义略》、《内学记》、《本草音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仙学传》、《论三玄异同》、《真经》,这些著作已佚。

        现《道藏》中收有其-《太上慈悲道扬消灾九幽忏序》一篇,(65)讲述消灾九幽忏的来源:“始自太极左仙公葛玄,于后汉桓帝时,居天台上虞山隐身修行,感太极真人徐来勒下降于仙公之室,以灵宝天书玉字、洞真洞元洞神三十六部宝经,授之于仙公焉。仙公在山,精思静念,数十年间通神感圣,山精木鬼,卫护稽首,沉魂逝魄,悉得超生。自谓大乘奥旨,可以开导众生,拯济沉溺,遂于三洞品内,撮其枢要,纂集忏文,使令当世群生,悉闻悉见,将来多士,易悟易行。至于无间丰都阿鼻,寒夜三途五苦、八难九幽、沉滞苦魂,不遭幽闭。乃及见存过去未来,所犯新罪宿愆,冤结灾难,并得法润,俱会正真,因而流传。”(66)由此可见李含光通晓灵宝斋醮科仪,并对其传播作出过贡献。

        与李含光同时,又有京城太清观大德张万福,致力对灵宝道法的宏扬。张尤福的生平事迹不详,据现有零散资料,知其活动在玄宗时,曾参与纂修《一切道经音义》的工作。他本人辑录的斋仪经书多自称“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其编撰的经文主要有《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戒法录择日历》、《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录立成仪》、《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经诀音义》、《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等,十分详细地记述以灵宝法为主体的道教科仪,成为继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对道教科仪作了重大发展的一位道士,他的这些工作为杜光庭的集道门科仪之大成创造了许多条件。

        随着唐代道教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灵宝派与重玄派亦有融合。灵宝派是很重视《道德经》的。《洞玄敷斋经》云:“《五千文》仙人传授之科,素与《灵宝》同根。高才志士好讽诵求自然飞仙之道者,具法信纹缯五十尺,与《灵宝》一时于名山峰上受之。”(67)重玄派乃隋唐道教中专讲老学义理的重要道派,其思想亦受到灵宝派影响。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解释“道德经”时曰:“夫道者,圣理之目。德者,顺理而行。经者,由通之径也。”“夫学道要当依法寻经,行善成德,以至于道。”(68)而重玄派恰好也多以“理”来解释“道”,二者于此相通。《道教义枢》卷一引陆氏云:“虚寂为道体,虚无不通,寂无不应。”(69)这种观点与成玄英、李荣对道的描述极为相似。至于以灵宝之高妙比拟重玄,更显示了灵宝与重玄的关连。正因为如此,唐代重玄派的几位大师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等皆先后注释《度人经》,从而使灵宝派的影响得以扩大,其《度人经》亦成为整个道教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尤其需要指出,唐代产生的道教南岳天台一派,此派虽是由茅山宗第12代宗师司马承祯传立,但却与灵宝派关系甚密,入宋经王契真、宁全真推衍,重新衍化出天台灵宝派,二者之间似有渊源关系。据道书所载,由司马承祯传薛季昌,薛传田虚应,田传冯惟良,冯传应夷节,田、冯、应三人被称为“洞玄灵宝三师”。唐杜光庭撰《洞玄灵宝三师记》,(70)记述他们的事迹。其序曰:“我元始天尊启重玄,历五太,握元化,运真精,总括妙门,以为法印,付于大道君。道君赞统以光大之,敷畅以宣布之。”从此方方立教,师师授度,道门弟子,尊重三师。三师者,授道于己者为度师,度师之师为籍师,籍师之师为经师。“经者,由也,由师开悟,舍凡登仙。三师之重,媲于祖先。”(71)本书即作者追述天台灵宝三师事
    迹之作。

        灵宝经师田虚应,字良逸,齐国人,后迁南岳,躬耕于紫盖峰。母去世,乃游五峰,放志自适。唐龙朔年间(661—662年),与隐仙何君相遇,默传其道。后居南岳降真堂,得薛季昌授“上清大洞秘法”。传说精祈雨呼风之术,屡显灵异。元和(806—820)中,东入天台,随方宣教,宪宗诏徵而不赴。“广成先生刘君犹居岳下,武宗皇帝微为天师,入国传道。今江浙三洞之法,以先生田君为祖师焉。”其年寿甚高,“赞承玄要,深臻道域,涉历云水二百余年,虽寒暑迁贸而寿纪莫究,至今诸峰游人往往有见之者。”(72)弟子最著者三人,冯惟良、陈寡言、徐灵府。  灵宝籍师冯惟良,字云翼,长乐人。修道于衡岳中宫,与徐灵府、陈寡言为烟萝友。久之,于降真堂师田应虚,得三洞秘诀。唐宪宗元和中入天台,弘宣大教。“以贞一田君旧传三洞之道,行于江南。宪宗、敬宗叠降徵诏,蒲轮鹤书竟不能屈。”即林华谷创栖瑶隐居以止,自此深隐莫知,年寿90而逝。传授弟子上百人,唯应夷节、叶藏质、刘处静、沈观无得其要妙。“皆法叶仙枝,辉映相继,盛于海内焉。”(73)

        灵宝度师应夷节,字适中,东阳郡人。生不喜茹荤,年七岁,辞亲慕道就本郡兰溪县灵瑞观尊师吴玄素,“受《南华》、《冲虚》、《通灵》真经,及《周易》、《孝经》、《论语》,讽读专勤,五行俱下。”十三岁,正式入道。“年十五,入天台,参正一。十七,佩高玄紫虚。十八,诣龙虎山系天师十八孙少任,受三品大都功。二十四,参《灵宝真文》、洞神洞玄之法。二十九,进升玄。三十有二,受上清大洞、回车毕道、紫文素带、藉地腾天之符,旁探子史,内约玄诠,晦迹韬光,勤修妙赜。”会昌三年(843年),栖桐柏观西南之净坛,冥心秘旨,武宗赐名道元院。“即而息影林端五十余载,秉持大乘,日无旷时,至吴越之人瞻香稽首,愿执巾几者,或脱履人寰,或扬名邦国,不可具载懿哉!”“每入静行斋,登坛阅录,为时致福,济物度人,〓响通灵,郁有嘉瑞。诵《黄庭》隐诀,吟《大洞》琼章,八道望云,三元受事,回风隐地,攀斗藏天,勤而炼之,昏旦相续。“(74)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七月八日恬然解化,春秋85。弟子颇众,杜光庭曾师事之。

        三师之后,天台宗的弟子著名者有以下数人。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唐天师叶法善之后裔。初隶安和观为道士,后诣天台冯惟良,得授三洞经。“日诵《道德》、《度人》二经,晚年尤精符术,请之者如织。”陈寡言,字大初,越州暨阳人,田虚应的弟子,隐居于玉霄峰,号曰“华林”。“天台科法有厥遗者,拾而补之。”徐灵府,号默希子,钱塘天目山人。田虚应弟子,居天台云盖峰虎头岩,建道庐于石层上,名曰“方瀛”,日以修炼自乐,不应帝诏。享年82,著《玄鉴》五篇,注《通玄真经》十二篇,并撰《天台山记》、《三洞要略》。刘元靖,武昌人,早师王道宗授正一录,复入南岳师田良逸,得三洞秘旨。曾应敬宗、武宗诏入宫应对,武宗请授法录,“赐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大学士,号广成先生。”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化逝,弟子吕志真得其道。(75)

        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还有闾丘方远。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宿松人。幼而辨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录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钱塘彭城王钱缪为筑室宇于余杭大涤洞以居之,昭宗累徵不起。对灵宝经法研究甚深,著有《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叙述灵宝经法的源流、传授、内容、要旨,以解世人之惑。有弟子200余人,著名者夏隐言、戴隐虞、郑隐瑶、凌隐周、盛隐林、章隐之、程紫霄、聂师道、胡谦光、孔宗鲁等,“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也。”(76)

        杜光庭是传扬南岳天台派的又一重要人物。杜光庭,字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人。一曰京北杜陵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卒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唐懿宗咸通(860—873年)中,应九经举不第,“乃奋而入道,事天台道士应夷节。常谓道法科教,自汉天师暨陆修静撰集以来,岁月绵邈,凡将废坠,遂考真伪,条例始末。故天下羽属,永远受其赐。”后因郑畋推荐,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当时推服,皆曰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77)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立,受道录于苑中,以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卒后葬于清都观后。

        光庭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六书,生平著述甚多,收入《道藏》的就有二十余种。《蜀杌》亦云:“有文千余卷,皆本无为之旨。”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广成集》、《历代崇道记》、《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斋仪》。他对道教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整理科仪方面,经他亲手修订的斋醮科仪经书就多达10余种近200卷,主要是关于金斋、黄斋、明真斋、神咒斋、阅仪、拜表仪等等的仪礼规章。其主旨与陆修静一脉相承,以灵宝大法为体,着重宣扬“济度”天人的大乘思想。他是继陆氏之后,又一位大力宏扬灵宝道法的大师,其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此外,在西南巴蜀地区,有以翟乾佑天师为宗师的灵宝派支脉。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载:翟法言,字乾佑,夔州云安人。身长六尺,少喜《老子》,有志清修。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翟法言年四十一,遇二真人,“授以宝笈灵文三科,一曰三将军秘术,二曰紫虚秘术,三曰太上正一盟威秘法。”于是精考召鬼神、役龙使神之术。杜光庭亦云:“天师翟乾佑,于肃宗乾元中(759—760年)自黄鹤山沂流入蜀,至巫山峡耽玩林泉岁余,南至清江,北及上庸,周旋千里,神墟灵迹靡不临眺。”一夕梦真人开示,翌日登天尊峰,瞻仰礼谒,果见真人。“俄于天尊手中得丹书一轴,拜而受之,即素灵符也。按而书用,蠲疴疗疾,征鬼制灵,驱役鬼神,回尸起死,召置风雨,鞭策虎狼,三峡之人大享其惠。天宝中诏入内殿,顺风问道,复还仙都山。”(78)此《太上洞玄灵玉素灵真符》三卷,上、中二卷为陆修静编撰,下卷为杜光庭编撰,于此可见翟法言确为灵宝道人。据翟氏弟子舒虚寂言,其师曾亲口说他于仙都观洞中得《镇光策灵书》,“此书昔西灵金母授汉武帝,武帝传李少君,而后太极左仙公得之,葛稚川又得之于罗浮山,先师(宋冲元)于洞庭君山复得之于葛仙公。”(79)这说明他所得的另一道书《镇光策灵书》,亦来自二葛灵宝法脉。后召入京,代宗赐号通灵大师。太和十年(836年)十二月逝世,享年122。(80)

        弟子舒虚寂,字得真,开州人。世代业农,唯他独喜林泉,好黄老术。事瞿法言学道,尽得秘旨经书。翟法言曾告戒曰:镇元大道乃先师宋冲元所得,出自二葛,“外可以召神,内可以延生。虚寂如所戒而修之,无不神验。”忽谓人曰:“蜀多名山,为神仙所会,吾将游焉。”于是从巴至蜀,沿途为人治病驱邪,无不灵验。后入新繁铜马观,常与人言:“昔黄帝与宁先生、天真皇人会众真于此,号其地为三会台,有铜马隐于林间,今龙桥乃其旧迹。”遂在此居住三十年,卒葬观中。有弟子向道荣承其道统。(81)

        向道荣,籍贯无考。为人朴略,事虚寂得授《镇元策灵书》,而名闻于蜀。后以《灵书》付任可居,戒曰:“十八年后方可以示人灾福之验。勿窥荣利,毋妄传授,此道得之者神仙,泄之夭枉。昔宋冲元传翟乾,乾传舒虚寂,虚寂传予,予今传汝五世矣。”唐昭宗大顺(890—891年)中,可居预知归期,及期无疾而终。“其《镇元策灵书》不复传焉。”(82)这说明,由宋冲元开始的巴蜀灵宝一支,经翟法言、舒虚寂、向道荣、到任可居,共传五世而止。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