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中医预防医学史(二)
  • 中医预防医学史(一)
  • 中药发展史(二)
  • 中药发展史(一)
  • 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 (二)
  • 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一)
  • 奴隶社会医疗活动
  • 原始社会医疗活动
  • 中医发展简史(2)
  • 中医发展简史(1)
  • 最新热门    
     
    中医乙癸同源为何意

      中医的“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生理 上:肾属水,水能生木,肝具有相互滋养的关系。肝肾同属下焦,肝藏血,紧 ,肝血可以转化肾精,肾精又可以滋养肝血,精血相互论,同盛同衰。肝又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动主升。肝的疏泄条在与谳节血量的功能,皆有赖于肾水的滋养。同样,肾精的再生物质来源,又必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故说“乙癸同源”。

      2、病理上如果肾阴(精)不足,则不能滋养肝血,肝失柔养,就会出现眩晕、头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症状。这种病理现象,临床称为肝肾阴虚。若肾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可出现头痛头晕、,烦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若温邪久羁下焦,阴枯液竭,往往易导致内风妄动,若上窜脑户,则出现晕厥,若横窜经脉,则手足抽搐,这种病理现象,临床上称为水不涵木。同样,肝阳上亢,经久失治,亦可下动肾阴,而出现遣精、腰痛、耳鸣等肾虚的症状,故称“乙癸同源”。

      3、治疗上:临床中体现为肝肾同治法则。如肝肾阴的訾晕、腰酸、五心烦热等,治宜滋肾养肝并行,方如六味地黄丸、札菊地黄丸、左归丸之类。若因肾精不足,水不涵木,导致下虚上实,水亏木旺,而出现中风、眩晕,甚则厥、、抽搐者,正如叶天士所谓“肾液不营,肝风乃张”。这种动风症状,主要是因为肾阴不足,肝失所,故应滋阴潜阳以熄风,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之类治之。所有这些都是在“乙癸同源”的理论指导下的治本之法。

      因此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