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扁鹊的故事
  • 华佗与茵陈
  • 张景岳妙医怪病
  • “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诞生了”
  • 白求恩和群众一起抗洪
  • 白求恩和“卢沟桥”
  • 白求恩与“群众血库”
  • 红娘药方治相思
  • 曹操悔杀华佗
  • “冬至”将至学《内经》
  • 最新热门    
     
    不治已病治末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条医疗原则,它对于促进与保持身心健康也是完全适用的。请先读该书所写的如下一段话吧!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人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生;*家的高明不是体现在治理已形成的乱,而是体现在未乱之前即加以预防。如果病已产生的再去治疗,乱已形成再去治理,那就好像渴了才去挖井、临战才去铸造兵器,这岂不是太晚了吗?

      这段话告诉我们,为了身心健康,应当采取职下两种方式:

      一是“治未病”一个人在没有任何身心疾病的,便应去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并注意训练,提高心理素质,以使自己既不会患上身体疾病,也不会产生心理问题。这是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主动形式。

      二是“治已病”。一个人有了身心疾病之后,绝不要讳疾忌医,而应积极进行治疗,特别是有了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应该积极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这是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被动形式。

      应当指出,古人虽强调“治未病”,但并非反对“治已病”。从总体看,其基本精神是,防病于未然固然, 治病于已然亦不可少,把“治未病”与“治已病”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