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四十年代湖州城镇市民茶事活动
  • 饮料“战争”中的茶饮料
  • 擂茶与擂茶粥
  • 饮茶与现代生活
  • 茶资源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 湖州茶事谚语
  • 武夷岩茶史略
  • 浅谈「潮州泡」
  • 品茗文化及其美育功能
  • 茶俗趣谈
  • 最新热门    
     
    斗茶散论

    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 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当时,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 寺茶宴。浙江天目山东北峰径山(今浙江余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 的旅游胜地和著名茶区,山中的径山寺建于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 禅林之冠”的誉称,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品茗论经,磋谈佛理, 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径山寺还举办鉴评茶叶质量的活动,把 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未,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就是在这里创 造的。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法, 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 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茶宴的盛行.民间制茶和饮茶方式 的日益创新,促进了品茗艺术的发展,于是斗茶应运而生。五代词人 和凝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鲁国公。他嗜好饮茶,在朝时“牵同 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清异录》)。“汤 社”的创立,开辟了宋代斗茶之风的先河。不过,斗茶的产生,主要 出自贡茶。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了博得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 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茶的质量。这样,斗茶之风便日益盛行起来 。正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所说:“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 雄豪先斗美。”苏轼《荔枝叹》也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 丁(渭)后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斗茶之风从贡茶产地兴起以后,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后来还普及到 民间。唐庚《斗茶记》记其事道:“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戍, 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 上,某次之。”斗茶,常常是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 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 、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 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 ,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 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 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 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 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 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 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 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 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 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 ”(《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 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 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 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   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 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 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 干,碾成粉未,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 沫浮”。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 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 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 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宋代点茶 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 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 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 ,“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 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 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 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燲盏”。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 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 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 则为成功。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 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应当指出的是,点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 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 图》可见一斑。《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 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 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 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 注入怀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 特色,准备还击。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 象走街串巷的“货郎”,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 风俗。   宋代还流行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宋) 陶谷《荈茗录》说:“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 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就是这种烹茶游艺。玩 这种游艺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 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犹如一幅幅的水墨画,故有“水丹青”之称。 斗茶和分茶在点茶技艺方面因有若干相同之处,故此有人认为分茶也 是一种斗茶。此说虽不无道理,但就其性质而言,斗茶是一种茶俗, 分茶则主要是茶艺。两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共同表现了中国茶文 化丰富的内容和文化意蕴。   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近年来 ,全国各产茶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现 代斗茶的情景,从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县西坪镇评比“茶王” 茶的活动可见一斑。西坪斗茶是当今一大奇观。西坪一万户茶农,每 年生产2500吨乌龙茶。每年收获季节,茶农们拿出自家上品铁观音, 先在组里评选出优胜者,参加村里评比。随后,26个行政村选出百来 种上品铁观音,集中到镇上参加复赛,从中选出最好的7份,进入西坪 镇每年春秋两季的“茶王”决赛。在“茶王”决斗场上,一字排开7只 白瓷盖怀,“决斗”开始后,先是“白鹤沐浴”,用开水汤洗盖杯; 接着“乌龙入宫”,将称好的6克铁观音倒入杯内;继而“悬壶高冲” ,滚水顺杯沿慢慢冲入杯内;然后用杯盖轻轻刮去浮沫,叫“春风拂 面”;加盖一分半钟后,打开杯盖细闻香味,叫“梦里寻芳”;随后 将茶依次斟入茶杯,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7只茶杯编号, 没有姓名,以示公正。专家评委经过三泡茶品尝后,决出了名次。结 果一宣布,顿时全场轰动,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茶王”穿礼 服,戴礼帽,手持彩色绢花,坐上八人大轿,随着浩浩荡荡的茶王“ 踩街”的游行队伍绕镇一周。这是一场由成千上万茶农参与的现代斗 茶活动的缩影,是一幅活生生的现代风俗画。(牟元珪)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