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茶叶为什么求新不求陈
  • 茶叶的深加工
  •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 浅识花茶之花
  • 吴江“三道茶”
  • 不同的季节可饮不同的茶
  • 茶效产生于何种成分
  • 用沸开水泡茶会大量破坏维c吗?
  • 茶叶渣堆肥利用法
  • 茶中极品细辨认
  • 最新热门    
     
    “婺绿”何以苦尽甘来

    了水稻。   面对陷入困境的茶业,县委、县政府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他们及时组织干部驻进思口、武口、秋口、溪头四大茶乡,一个村 一个村地开村民会,一面为 村民解决当前困难,一面苦口婆心劝说茶 农放远眼光。   县委书记曹炳根走进了上梅洲村。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他耐心 地向100多号村民摆道理、算细账。村民重新找回了信心,自发将 稻田回种茶树。去年,上梅 洲村光来自名优茶的年收入,每户就增收 近万元。   保住茶园就是保住了“金饭碗”。稳定茶园后,县里又借发展三 高农业的契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茶园。近3年来,全县新增无公害 茶园3万多亩,新增优质高 效茶园12万亩。   抓住市场不回头1993年,当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总经理 洪鹏满脸忧伤地重回家乡时,他几乎绝望了:先是上海,后是北京, 婺源人铆足了劲带着与国家级权威部门共同研制的茶叶新产品,凑足 了近200万元广告费做宣传,硬是没能撬开市场的大门 。   初闯市场的婺源人是盲目的。当年中国市场上热热闹闹冒出了保 健茶,婺源人赶紧跟上,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婺绿保健茶, 挤出近百万广告费主攻上海市场,结果全军覆没。婺源人又和中国中 医研究院合作开发天源养胃茶,投放北京 市场,之后又投入80万元 广告费,还是难以打开销路。   县里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一些怪事:有人到邮局寄1公斤 以上的茶叶,被告知超出规定重量,不予办理;各地甚至乡乡设卡、 村村设杠,不许茶叶自由流 通。婺源人痛切反思,在市场经济的海洋 中,他们还不习水性。   振兴“婺绿”名茶,关键在于销售。县委、县政府为此制定了一 系列搞活茶叶销售、流通的政策,“十万茶农十万商”的口号在婺源 应运而生,这是婺源人思想观念的一次飞跃。为了推销“婺绿”,婺 源县茶叶集团公司别出心裁地组建了一支茶艺表演队,乡村采茶少女 身着传统服装,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演绎古老茶艺。   在婺源县赋青镇,镇干部告诉我们,他们一半的茶叶是农民自销 出去的,这些农民肩担手拎、走南闯北推销茶叶,在镇上齐刷刷立起 210栋三层以上新楼。   眼下,全县已拥有大小茶市100多个,1万多名茶商活跃在全 国各地。截至5月底,全县1万多担名特优茶已销售一空,640多 吨外销茶已经出口,是去年 外销茶的3倍。   创立名牌不动摇“婺绿”在市场大潮中的成败起伏,使婺源人悟 出: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 趋,而应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走自 己的路,创自己的名牌。大彰山群山叠翠,气候湿润,土质肥沃,自 古就是出名茶的地方。当今世界,人们对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 品需求旺盛。彰山人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并主动申请 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大彰山茶的 农药残留量和有害重金属含量等几十项生化指标,大大低于国家和国 际标准。1997年,大彰山茶获得了全国茶类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 一个“AA级”绿色 食品证书。   乘这一东风,婺源人主动出击,办起了“绿色食品开发公司”, 在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设立经销网点。去年8月,大彰山茶经欧 盟有机食品检测机构(BCS机构)认证,获取了一张通往140个 国家的国际通行证。今年大彰山茶出口德国的订单达300万元。至 今,AA级大彰山茶比同类茶价格高出2至3倍。   从1996年开始,天生丽质的“婺绿”在国内外市场“发力” 了。婺源县茶厂730吨“无公害茶”已分批销往英、法等国家,武 口茶厂50吨“孤山名茶”   已销往德国,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200吨“大彰山茶”也将销 往欧洲。今年华东 交易会上,婺源茶厂的优质名茶又接到830多吨 外销茶订单。   新田村农民金林生经营茶园上千亩,以前不讲科学,1亩茶园赚 不了多少钱。   3年前,在县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良种良法种茶,去年光 税收就上交了8万 元。   如今的婺源人明白了,“婺绿”金牌不是挂在产品陈列室的摆设 ,也不是花多少广告费得来的,而是靠自身的优异品质、优质服务铸 就的。对此,婺源县委书记 曹炳根感慨地说:“市场有如茶叶,苦尽 甘来,回味无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