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炕头院落听说书
  • 旧时婚姻
  • 交往礼俗
  • 佳县白云山庙会
  • 欢天喜地闹洞房
  • 商洛花鼓
  • 山阳风俗
  • 漂洋过海的镇巴板石
  • 宁强百家衣俗习
  • 南郑汉山樵歌俗
  • 最新热门    
     
    横山民俗风情

        横山地薄土瘠,气候异常,十年九旱,灾害频繁,因此易跌年成。《延绥揽胜》云:“其人质朴少文,只知力耕稼穑,务本重农,读书习商,素极拙劣。耘田耕获,操作不分男女,勤苦耐劳,生活衣食简朴。兼以田壤挟沙,地质硗薄,一遇灾旱歉收,辄至背井离乡,携家纷纭南下。延安各县一带,垦荒殖农,现计历年移民于延长、肤施、甘泉、安塞、保安五县最多。鄜县、靖边较次。民国十八年,一部分东移兴县、岢岚者颇众,因艰苦朴实,善阀芜莱,易良田,故到处为土著地主所欢迎,相居年久,大半耕者有其田,由贫致富,略似我国华侨与南洋。近岁约略计算,全县移垦外方者,约占现时男女户口三倍有奇,良非一朝一夕之力所致焉。”直到70年代“农业学大寨”之时,横山群众难以糊口,只好到延安、宁夏、山西甚至甘肃庆阳一带流浪,为榆林地区之前茅。在移往南路(即延安一带)的居民中,也有些很有名气。擅长陕北说书的盲艺人韩起祥,自编了《刘巧团圆》、《翻身记》等书目,成为全国曲艺协会副主席,他即是民国18年由家乡横山迁往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时期著名的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也是民国 17年由家乡横山石湾麻地沟村迁往吴家枣园的。吴满有是种田能手,带头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开荒种地都要请吴满有指导,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归来,也拜吴满有为师,上吴家枣园的劳动大学。遗憾的是吴满有在解放战争中被胡宗南俘虏,有一段说不清而曲折复杂的历史,因此销声匿迹了。著名的劳动英雄杨步浩也原籍横山。

        横山“土瘠民贫,耕牧而外,别无生计。春耕秋获,工作无分男女,牧放责诸儿童。入冬后尤以煤投为主。风俗俭朴,糜谷为食。粗布为衣,室无椽瓦,凿穴以居,士绅之家,亦皆如此。” (《宪政调查报告书》)“怀俗与蒙古为邻,士风淳朴,时耕时读,民情愚憨,止务本业,不知逐末。种地食力而外,别无经营,不能盖藏以致富,不知经商以取利。居则挖土为窑,衣则羊裘,食惟羊肉,人多嗜酒,家家以糜米作麦酿之,遇客至,但以酒为敬耳。”(《怀远县志》)这是旧志等书籍对横山民惰风俗之记载。新编《横山县志·风俗志》记载:“过去大理河、小理河一带的石湾、双城、魏家楼、高镇和石窑沟等乡镇比较富裕,交通方便,受米脂、绥德影响很大,文化先进,衣着文明,饮食讲究。县境北部无定河、芦河及长城沿线的艾好峁、塔湾、赴石畔、城关、韩岔、殿寺、五龙山、波罗、雷龙湾、响水、白界、南塔等乡镇,昔日土地荒漠,人烟稀少,忠厚善良,安分守已,乐善好施,迷信守旧。尤以边墙一带人民喜茶好酒,妇女劳动习惯,稍受蒙人生活影响。武镇、傅家坪、党岔、王有地民情近似榆林的镇川,信息灵通,小商小贩多,货郎担到处可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横山民情风俗也在发生变化。原来比较落后的无定河、芦河两川,由于公路的修通,土地及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较快,一扫愚昧落后的面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横山的黑山羊很有名气,为全国黑山羊基地县之一,因此家家养黑山羊,大获其利。横山的绿豆亦质量甚佳,远销日本等地,供不应求。横山农民在芦河两岸围河造田,种植水稻,也获益不少,横山的煤炭过去有名,现在产量也很可观,远销定靖、榆林、米脂。横山花炮厂的花炮品种多,质量好,每到春节,陕北家家户户几乎都放的是横山花炮厂生产的花炮。近几年横山新设计羊毛防寒服式样新颖,连获大奖,人人争购买,并出口创汇,身价倍增。横山人是很聪明,很有才干的!

        民国30(公元1941年)年,横山响水人曹颖僧写成了《延绥揽胜》一书,此书记述了陕北之历史和现状,是一部研究陕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的颇有价值的书。他还继承乃父遗志,编纂成功《横山县志》,晚年在省文史馆的支持下,写出《西夏文史荟存》三卷。足见横山县也有文化人才。还有,横山群众春节闹秧歌时爱打腰鼓,其打腰鼓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遍布全县。其水平不低于安塞。1946年横山移民李应海、杨步浩在延安川口区第六乡组织起由横山移民扮演的腰鼓队,鼓声清脆悦耳,跳跃如龙似虎,观者如堵,元宵节抬着《人民救星》的木匾,到王家坪给党中央、毛主席贺年,受到毛主席的赞扬。

        横山的风味小吃有豆腐皮、粥糜炒面、软糜子窝窝、黄米馍等。

                                                                      (张俊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