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修养谚--志向
  • 修养谚--惜时
  • 修养谚--求知
  • 修养谚--情操
  • 修养谚--谦慎
  • 修养谚--品行
  • 修养谚--磨练
  • 修养谚--律己
  • 修养谚--胆识
  • 修养谚--才智
  • 最新热门    
     
    文教谚--艺术

    刀,我一枪,只杀未死;骑着马,坐着轿,非走不行。

    戏剧本虚假,但须情真意切;处世要真实,莫忘高台教化。

    东西汉,南北宋,人物备考;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

    乾坤一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西安)

    看了秦腔,酒肉不香。(咸阳)
    [注]秦腔: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西北黄土高原,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缰、西藏等省(自治区)民众所喜爱。

    一碗面条一折戏,看了秦腔去种地。

    三唱不如一遏。(渭南)
    [注]遏:音wo,指遏官腔,富平县地方稀有剧种。

    小阿宫调出礼泉。(咸阳)
    [注]小阿宫:即礼泉县民间小戏弦板腔。

    听道情丝弦响,扁食下锅也不尝。
    [注]道情:陕北地方小剧种;扁食:即饺子。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榆林)
    [注]二人转:指流行于神木、府谷一带的民间小戏"二人台"。

    曲子戏迷了人,迷胡子不敬神。
    [注]曲子戏:指长安道情戏。迷胡子:今称眉户剧,陕西地方剧种,内容无神鬼题材。
        
    一情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渭南)
    [注]情:指道情。簧:指汉调二簧。碗碗腔:今称华剧,流行于陕西关中东部。

    解馋过瘾看桄桄,幽雅文静听二簧。
    [注]桄桄;音guang,秦腔别称。
        
    吃面要吃**(上大下面)子,听戏要听桄桄子。(西安)
    [注]:音biang,关中土语,指调有油泼辣子的宽面条。
        
    东**(左口右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
    [注]乱弹:秦腔别称。
        
    同州影子合阳线,二华曲子赛乱弹。
    [注]影子:指皮影戏。线;指线猴戏,即提线木偶,合阳县稀有剧种。二华:华阴、华县。曲子:这里指眉户戏。
        
    不吃页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渭南)
    [注]页(音xue1)面:先烙后煮的特制面食,合阳县著名饭食。

    黄金有假,戏法无真。(西安)

    艺寓于戏,戏寓于人。(咸阳)

    木偶演得神,全靠背后人。(西安)

    戏班不赶会,只得家里睡。(宝鸡)

    合阳六月炸,澄城七月压不下。(渭南)
    [注]合阳、澄城:均渭北县名。每年六七月间两地农村戏剧演出此起彼落,十分红火。

    想找民众剧团把戏看,顺着鸡蛋皮能寻见。(西安)
    [注]民众剧团:陕甘宁边区著名剧团。在毛主席关怀下,1938年由诗人柯仲平、剧作家马健翎创办于延安,隶属中央文委。群众观其戏常赠以鸡蛋,演员边行军边吃蛋,故有此谚。

    要得吃饭香,八一剧团来咱乡。(延安)
    [注]八一剧团:1939年在陕甘宁边区成立,隶属中共陕西省委。

    七月剧团演的戏,为咱百姓出了气。(西安)
    [注]七月剧团:1939年由中央陕西省委在泾阳县云阳镇组建,演出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剧目,老百姓看了扬眉吐气。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汉中)

    戏不够,爱情凑。(咸阳)

    唐三千,宋八百。(西安)
    [注]谓秦腔传统剧目繁多。

    看了三仇,眼泪长流。(榆林)
    [注]三仇:指秦腔剧目《血泪仇》、《三世仇》和《血海深仇》。

    真三国,假封神,提起西游笑死人。

    真三列,假封神,扯淡的聊斋呕死人。(汉中)
    [注]三列:指三国和列国。
        
    四红加一黑,必定破宁国。
    [注]四红:指朱亮祖、康茂才、张龙、越虎四个红脸角色;一黑:指常遇春。均为秦腔《破宁国》剧中人物。
        
    三打一破。
    [注]指秦腔剧目《打銮驾》、《打金枝》、《打镇台》和《破宁国》,频繁上演,流传甚广。
        
    三珠一寺加一坠。
    [注]指秦腔剧目《庆顶珠》、《串龙珠》、《明月珠》、《法门寺》和《玉虎坠》。
        
    四山四柱江湖十八本。
    [注]四山:有《劈华山》等,四柱:有《顶天柱》等,十八本有《金沙滩》等,均为秦腔传统剧目。
        
    佩配庙钗钿,宫莲媒驹庵。(西安)
    [注]指《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宝莲灯》、《状元媒》、《火焰驹》、《青素庵》,均为秦腔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

    艺术——戏剧——练功
        
    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咸阳)

    久练出功,撂下稀松。(安康)

    圆场要好,每天要跑。(渭南)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咸阳)

    不怕功夫慢,就怕不去练;不怕练不成,就怕心无恒。

    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安康)

    幼年学艺,黄金时刻,误了青春,一辈子吃亏。(渭南)

    要想武功好,从小练到老。(安康)

    要得演技好,从小学到老。(咸阳)

    功夫不亏人,功夫不饶人。(榆林)

    铡栓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延安)
      
    功夫练到家,上场不抓瞎。(安康)
      
    台上一瞬间,台下千滴汗。(咸阳)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西安)
      
    台上一招鲜,台下练三年。(咸阳)
      
    宁可砸在台下,不可砸在台上。

    若要台上红,台下苦练功。(榆林)

    要得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累。(咸阳)

    要得人前夺翠,就得背后受罪。(安康)

    后台千般苦,演出一次松。(咸阳)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西安)

    好戏子哼曲子,懒戏子捉虱子。(榆林)

    不经三冬两夏,哪会念做唱打。(安康)

    熟而精,精而化;练死了,演活了。(榆林)

    武功要练好,一年三百六十个早。(西安)

    功底要超群,一年三百六十个勤。(渭南)

    三年能学一个跟斗,三年学不了个亮相。(咸阳)

    十年能学出个状元,十年学不出个戏子。

    五年的胳膊十年的腿,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

    练得九分熟,外带三分生。

    熟戏要当三分生,练成再加三分功。

    功夫不认爹和娘,练习到了自然强。(渭南)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台知道,三天不练台下知道。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西安)

    功夫到家,石头开花。(汉中)

    一步练错百步歪。(安康)

    学戏先学声,打铁先打钉。(咸阳)

    唱中有说。
    [注]谓唱要用道白功夫。

    一响遮百丑。(汉中)
    [注]响:指嗓音响亮。

    字是骨头韵是肉。(渭南)

    腔从字出,字正腔圆。(西安)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字行腔,以腔抒情。

    言为心声,声情并茂。(汉中)

    唱戏靠音,说话靠声。

    声要圆熟,腔要饱满。

    托腔保调,花红叶绿。(渭南)
    [注]谓伴秦同演唱的关系。

    紧打慢唱,以浓托淡。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汉中)

    尖团分清,咬字归韵。

    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渭南)

    三分做功,七分唱腔。

    曲有三绝,唱有五难。(汉中)
    [注]三绝:字清、腔满、板正。五难:闭口、过腔、出字、低音和高音。

    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渭南)

    钉鞋的掌子,唱戏的嗓子。(西安)

    拉弓要膀子,唱戏要嗓子。

    一声走了调,全盘都是输。(渭南)

    喉舌齿牙唇,咬字发音准。

    冷气换热气,丹田自有根。

    声音有天赋,吐字须人工。(汉中)

    字字要唱准,气足字收清。(安康)

    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渭南)

    唱贵有韵味,不在尖高脆。(汉中)

    大换气,小偷气;不蛮喊,留余地。(渭南)

    慢板不拖,快板不赶,散板不散。(安康)

    字不正,腔不圆,一辈子唱戏都是粘粘粘。(西安)
    [注]粘:关中土语,指混合,即不清楚,或不中听。

    走板荒腔不搭调,这种演员没人要。(渭南)

    唱得好是戏饭,唱不好是气饭。(安康)
      
    字重腔轻。
      
    千斤白口四两唱。
    [注]白口:即道白。
      
    一白二笑三乱弹。
      
    讲为君,唱为臣。
    [注]谓讲、唱在演出中所占位置。
      
    腔满声圆。(渭南)
      
    台上一语,重如千钧。
      
    武戏凭练,文戏凭念。(榆林)
      
    讲口不用劲,台下无人听。
      
    先吐字,后亮腔,字真句笃,依腔贴调。
      
    交代不清,犹如钝刀-。(渭南)
      
    台上高一寸,台下高一尺。(汉中)

    须生艺要精,离不开三子功。(西安)
    [注]三子:即鞭子、胡子、帽翅子。
      
    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渭南)

    学一窍,摸二窍。(咸阳)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要得艺技精,铁杵磨成针。
      
    磨子石匠锻,功夫要常练。(宝鸡)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艺业难,单怕不耐烦。
      
    好嗓子凭吊哩,好功夫凭练哩。
      
    人随年长,艺伴功精。
      
    用不着如草,用得着如宝。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咸阳)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会,天天累。(安康)
      
    苦功夫,才能练出真本领。
      
    宁可缺觉,不可缺功。
      
    要学好,没办法,勤学苦练问人家。(咸阳)

    艺久务必精。(宝鸡)

    火大没湿柴,功到艺不难。(汉中)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安康)

    读书要讲,学艺要想。(咸阳)

    要想学得惊人艺,专心虚心加恒心。

    口眼功夫勤谨练,上台不会出鬼脸。

    刀枪棍剑英横扒,必须掌握一线法。(渭南)

    十年功夫无人问,一朝出山人称奇。(咸阳)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汉中)

    求援要找好友,学艺要拜名师。(延安)
      
    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西安)
      
    鸟随凤凰鸣声好,人投名师步步高。(榆林)
        
    好笋出好竹,名师出高徒。
        
    得师不得传,学会也枉然。
        
    过山要有好向导,高徒本是严师教。(咸阳)
        
    严师门里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宝鸡)
        
    头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是师傅。(咸阳)
        
    先进山门为师,后进山门为徒。(西安)
        
    徒弟技艺高,莫忘师傅教。(渭南)
      
    艺术——戏剧——表演
        
    临场如上阵,切忌散了神。
        
    戏好演,神难描。
        
    演戏在神不在动。(咸阳)
        
    神不到,戏不妙。(榆林)
        
    演神则活,演貌则死。

    妙在传神,贵在出新。(咸阳)

    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榆林)

    拿神不拿劲。

    唱戏不出汗,累死没人看。(咸阳)

    目中无人,心中有人。(西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榆林)

    人看落脚,戏看盘场。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咸阳)

    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同情。(榆林)

    要动人以情,莫动人以泪。(汉中)

    别人哭是泪,演员哭是戏。(咸阳)

    有规矩能成方圆,有套套演戏方便。
    [注]套套:即戏曲程式。

    不实当作实,非真认作真。(渭南)

    戏假情真。(西安)
      
    有戏贵长,无戏贵短。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手莫乱动,脚莫乱行。(渭南)
      
    上场带戏,下场留脉。
      
    表演无它窍,恰如其分好。
      
    戏要做足,不可做尽。(西安)

    做戏不在多少,关键在于巧。

    拿扇如无扇,用扇不见扇。

    单刀看手,双刀看肘。(渭南)

    多不如少,少不如好。

    唱动人心方为妙,不动人心枉搭工。

    不怕不激动,就怕没节制,黑须少*(左提手右然)挑,白须多*(左提手右然)。

    故意数见,使人生厌。

    话说三遍淡如水,动作三遍臭如屎。(渭南)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榆林)

    心不正,音必歪。

    真中见假,假中见真。

    武戏文唱,假戏真做。(渭南)

    似我非我,亦我非我。

    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剧外和剧中,真假一个人。

    不像不是艺,真像不成艺;悟得情和理,是戏又是艺。(咸阳)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渭南)

    扮戏不像,不如不唱。(汉中)

    妆龙像龙,妆虎像虎。(渭南)

    戏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戏熟唱,熟戏生唱。(咸阳)

    头回生,二回烂,三回演出不用看。(榆林)
    [注]不用看;陕西土语,指没有问题。

    有收必有放,有放必有收。

    下脚稳,贵裆劲,收小腹,缩臀部。(渭南)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西安)

    上台凭双眼,喜怒哀乐全。(咸阳)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渭南)

    眼睛要有水,脚底要有根。(安康)

    情动于中,而形于眼。

    眼行手法,身行步法。(咸阳)

    脸面生,生在眼;死面饼,死在眼。(渭南)

    心中有戏,眼中有神,动中有情。(安康)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眼观鼻,鼻观心。(渭南)
    [注]谓表演不可分心。

    眼中无神,活像死人。(榆林)

    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色随言转,浑身带戏。(渭南)

    动之于情,见之于舞。(汉中)

    舞为乐之容。(咸阳)

    排场难做。(渭南)
    [注]排场:指无唱、无念的身段动作。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张口。(西安)

    热不死的花脸,冻不死的小旦。(安康)

    轻飘曲圆丰韵柔。
    [注]对旦角动作的七字要求。

    提顶松肩,气沉丹田。(渭南)
    [注]谓既镇静又松弛。

    心中有事儿,演出有戏儿。(汉中)

    有戏不算戏,无戏反有戏。(咸阳)

    劲长一寸,威长一丈。
    [注]谓武生动作要有力度。

    悲欢有主,啼笑有因;舞台哀乐,设想仿真。(渭南)

    丑角胜名医。(咸阳)

    秦腔重丑,唐代就有。

    离了小丑不成戏。(渭南)

    丑角表演,幽默为贵。(西安)

    笨中求巧,丑中求美。(咸阳)

    行不动裙,笑不露齿。(渭南)
    [注]对旦角的要求。

    软如摆柳,硬如石柱。(汉中)
    [注]对武旦的要求。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注]对武生的要求。

    心与口合,口与手合,眼与身合,身与气合。(渭南)

    心与神合,神与貌合,貌与形合,方能演活。(咸阳)

    老生齐眉,旦角齐乳,花脸过顶,小生齐肩。
    [注]对出膀高度的基本要求。

    净角要撑,旦角要松,生角要弓,武生取其中。(汉中)

    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武旦风摆柳,彩旦手插腰。(渭南)

    净难哭,旦难笑。(咸阳)

    行步如夹蛋,笑时不露齿。(榆林)
    [注]对旦角的要求。
        
    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汉中)
    [注]对抖水袖的要求。
        
    横起顺落,三节-。
        
    上去一个蛋,下来一条线。
    [注]指前扑动作。
        
    进要矮,退要高,侧要左,反要右。(渭南)
        
    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汉中)
        
    提袍甩袖亮靴底,吹胡耍翎摇帽翅。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淡处做得浓,闲处偏热闹。(渭南)
        
    膀如弓,腰如松,胸耍腆,腕要扣,起足重,落足轻。(汉中)
        
    掏炭的怕进,唱戏的怕出。(榆林)
    [注]进:进炭窑,昔时炭窑设施落后,进窑凶多吉少。出:出前台,出台后,一招一式都要受到众人考验。
        
    做戏不如敲锣的,上场容易下场难。(渭南)
      
    文武场面半台戏。(安康)
      
    竹管传戏情,板牙奏秦声。
      
    唱什么戏,打什么鼓。(西安)
        
    富贵包穷骨,锣鼓壮英雄。(安康)
    [注]昔时艺人大多贫穷,上台却满身绫罗,有伤心事,锣鼓一响,也要振作精神上演。
        
    场面不虚响,演员不妄动。(渭南)
        
    台心似秤盘,斤两在其间。
    [注]舞台中心,方不过丈,而演员技艺尽展其间。
        
    不怕嘴称能,台心见本领。(西安)
        
    演出不慎,定出漏洞。(榆林)
        
    后场睡觉,前场走调。(咸阳)
        
    几个演员两本戏,过来过去瞎顶替。(榆林)
    [注]比喻不正规的旧戏班子。
        
    演员出漏子,观众拔萝卜。
    [注]拔萝卜:谓陆续离开剧场。
        
    当场不认父,救场如救火。(西安)

    艺术——戏剧——演员
        
    招收演员,必到三原;唱词道白,字正腔圆。
    [注]三原:陕西渭北县名,操陕西官话,过去培训秦腔演员,多以此地人发音吐字为准。
       
    陕西省三原县,光绪年间一名旦,黄三儿复生,盖省儿再现。
    [注]名旦,指清末秦腔著名演员党甘亭。黄三儿、盖省儿:皆为老辈秦腔名演员。
        
    看了党甘亭的慈云庵。
    [注]慈云庵:秦腔剧目名。
        
    哪怕回家没盘缠。
        
    只要能看胎里红,哪怕熬眼到天明。
    [注]胎里红:党甘亭的艺名。
        
    死了麻子红,闪上来个毛金荣。
    [注]麻子红:清末秦腔名须生李云亭的艺名,毛金荣:秦腔著名老生。
        
    毛金荣赛麻子,八义图背匣子。
    [注]麻子:麻子红的简称。八义图;剧名,即《赵氏孤儿》,匣子,舞台道具,即妇女的梳妆匣,剧中演员将孤儿装在匣中背出。
        
    想起毛金荣,走路脚不疼。
        
    毛金荣进了城,吓死车云亭。
    [注]车云亭:秦腔须生,擅演《祭灵》、《二启箭》等戏。
        
    西门进来个王文鹏,东门进来个毛金荣。

    看了润润子的渔家乐,哪怕掌柜的砸了锅。
    [注]润润子:秦腔名演员张老五的艺名,时人誉称"风采如画,名冠三秦"。渔家乐:秦腔剧名。

    看了润润子的祭灵,眼泪像下雨不停。
    [注]祭灵:秦腔剧名。

    宁看五喜儿的放饭,不吃鱼翅参燕。
    [注]五喜儿:清光绪至民国初期的秦腔名演员,擅青衣。

    快走,快走,看德娃的杀狗。
    [注]德娃:清末民初,秦腔著名闺阁旦陈雨农的乳名。杀狗:秦腔《杀狗劝妻》的简称。

    快跑,快跑,看德娃的皇姑打朝。
    [注]皇姑打朝:剧名。

    快赶,嫑歪歇,看德娃的曹五莲走雪。
    [注]曹玉莲:剧中人物。走雪:秦腔剧名。

    德娃的走,禄儿的丑,全穗子花脸如雷吼。
    [注]走:指走台步。禄儿:秦腔著名演员玉清的乳名,全德子:即著名秦腔演员周全德。

    看了咬牙旦,-年四季不吃饭,天喜子进了西安城,闯官抱斗台台红。
    [注]咬牙旦:秦腔名演员赵杰民的艺名,曾灌制唱片《铁兽图》。天喜子:清末秦腔著名须生高天喜的艺名。闯宫抱斗:秦腔剧名。

    天喜子麻鞭抡得欢,太和城里鬼叫唤。
    [注]麻鞭:是高天喜擅长的技艺。太和城:秦腔剧名。

    宁看天喜子的放饭,不坐金銮宝殿。

    木匠红的劈门挂画,一直唱遍天下。
    [注]木匠红:清末秦腔著名须生刘立杰的艺名。劈门、挂画:均秦腔剧目。

    桂生儿的破洪州,一个指头扭刀再没有。
    [注]桂生儿:清末秦腔名演员郑香亭的乳名。破洪州:秦腔古典传统剧目。下句指其一指耍刀的功夫是一绝。

    生小十三上舞楼,窈窕身似女儿柔。
    [注]赞秦腔名演员刘箴俗身段美妙,技艺高超。

    陆顺子的祭灵带巡城,除了他舅谁都不行。
    [注]陆顺子:秦腔名演员高步云别名,其舅润润子。祭灵、巡城:均秦腔剧名。

    看了假科儿的赤桑镇,是神是鬼都不信。
    [注]假科儿:秦腔名净张寿全的别名。

    北梅、南欧、西刘。

    双喜子的活孔明,司马拜台再不能。
    [注]双喜子:秦腔著名须生王文鹏的艺名。其拿手戏是《司马拜台》。再不能:关中土语,指再无人能超过。

    看了张班长的打骡子,不是戏迷也发发痴。
    [注]张班长:即张德明,西府秦腔领班,擅长须生戏。打骡子:秦腔剧名。

    四风如不散,啥戏都能扮,打诨逗趣哭笑,就数聂家大少。
    [注]四风:指蒲城县秦腔培风社4位演员,许惠风、李纯风、石筱风、韩可风。聂家大少:秦腔名丑聂金铭的别名,其由官宦家少爷下海唱戏。

    三丑有特长,易俗社的苏马汤。
    [注]易俗社:著名秦腔剧社,旨在移风易俗,故名。苏:名丑苏牖民;马:名丑马平民;汤:名丑汤涤俗。

    冷魁晋福长,叫人笑断肠。
    [注]冷魁:秦腔名丑刘福魁的艺名。晋福长:秦腔名丑,艺名"长娃子"。

    大麻子有三绝,献图搜府三滴血。
    [注]大麻子:秦腔名丑杨宝喜的别名。献图、搜府、三滴血:均秦腔传统剧目。

    看了玉桂的杀裴生,哪怕它东西南北风。
    [注]玉桂,秦腔名旦曾鉴堂的乳名,艺名"一枝花",在《杀裴生》剧中饰李慧娘。

    玉鬼满台转,冤魂久不散。
    [注]玉鬼,玉桂谐音。

    马振华的身段,张镜堂的眼,李正敏唱的莫弹嫌。
    [注]马振华:秦腔名旦,人称"万人迷"。张镜堂:秦腔名演员,长于花旦,登台眼珠左右滚动,风骚迷人。李正敏:著名秦腔青衣演员,唱腔独树一帜,被誉享"秦腔正宗"。

    滑稽大王马博士,演丑不俗人赞许。
    [注]马博士:马平民的绰号,1931年,他去北平演出《蒋干盗书》一剧,京剧名优萧长华赠此雅号。
      
    雷化文唱断桥,台下老少静悄悄。
    [注]雷化文:化民社闺门小旦。四十年代出科于高陵县。

    台下扶拐杖,台上饰红妆;花甲演少女,艺功不寻常。
    [注]时人对当代秦腔著名花旦宋上华的称赞。

    吃鱼坐窑长坂坡,王德孝唱的真不错。
    [注]王德孝:秦腔名小生。擅演《吃鱼》、《坐窑》、《长坂坡》等剧。

    尚友社男女两个旦,声宏腔满老碗面。
    [注]尚友社:西安著名秦腔剧社。男旦:指何振中,有"声玉"之誉,尤长喷火技;女旦:指王玉琴。老碗面:陕西人喜爱的家常饭,比喻唱腔富有陕西正宗味儿。

    快走,甭言喘,看高符中的汾河湾。
    [注]高符叶:西安易俗社名青衣旦,擅演《汾河湾》剧中的柳迎春。

    苏蕊娥演的花亭会,唱腔圆滑又甜脆。
    [注]苏蕊娥:西安秦腔三意社名旦,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曾与名小生任哲中合演《花亭会》,唱腔韵味清醇,令戏迷陶辞。

    王辅生看女真正嫁,小嘴嘟囔头闪摇。
    [注]王轴生:三意社著名彩旦,他用嘴嘟囔、眼瞅、气得摇头等动作,生动刻画爱女不爱媳的老太婆形象。

    肖若兰唱得柔,把人听的不想走。
    [注]肖若兰:艺名"八岁红",当代秦腔著名女演员。唱腔柔腻多情,喷吐清晰,尤以鼻音共鸣为绝响。

    八一剧团三大宝,老五、混子、王三宝。
    [注]三大宝:指谭增成、胡振西、周军三位主要演员。老五、混子:《三打祝家庄》剧中的反面角色;王三宝: (大家喜欢》剧中浪子回头的喜剧角色。三个角色分别由以上三人扮演,颇有影响。

    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西安)
    [注]梁秋燕:新编眉户剧名,写农村妇女争取婚姻自主;著名演员李瑞芳饰女主人公梁秋燕,红极一时。

    张班长,王班长,双田甲合唐班长。
    [注]五人均为三四十年代陕西西府有影响的秦腔艺人。

    王学琴的丫鬟,杨媛丽的旦,周太的丑角人称赞,丁良生的须生不简单。(宝鸡)
    [注]王学琴、杨媛丽、周太、丁良生,均为岐山县秦剧团名演员。

    猛开花,迷三县,同州梆子两名旦。(西安)
    同州梆子:陕西地方剧种之一。猛开花、迷三县:同州梆子名家王德元、朱林逢的艺名。

    宁看佩英几步走,不喝二两酒。(榆林)
    [注]佩英:榆林地区著名晋剧旦角演员。
        
    吹拉弹唱,荆生彦不挡。(西安)
    [注]荆生彦:秦腔著名琴师,板胡演奏有创新。
        
    坤角长的嫽,常常把祸遭。
    [注]坤角:女演员。
        
    角色无大小,配角不配戏。(咸阳)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汉中)
        
    烧火要有风匣,演戏要有配搭。(榆林)
        
    生离旦,班子散;旦离生,班子崩。(渭南)
        
    瞎把式,肯出台。(榆林)
        
    走江湖一把伞,只吃没有攒。(渭南)
    [注]攒:积蓄。
       
    上台穿绸挂缎,下台补丁吊线。
        
    年轻能唱人人夸,老了死在庙台下。
        
    锣锣一响,米山面岭;锣锣一停,当时年馑。
    [注]年馑:闹饥荒。
        
    远看一堆柴,近看是戏台;一声锣鼓响,叫花子跑出来。(榆林)
    [注]指昔日艺人生活情景。叫花子:讨饭人。
      
    艺术——戏剧——戏规
        
    一台无二戏。(榆林)
        
    台上无闲人。(渭南)
        
    宁穿破,不穿错。(安康)
        
    宁出大价钱,不雇烂箱倌。
    [注]烂:关中土语,指无用,不负责任。箱倌,戏衣箱保管员。
        
    打箱倌,骂场面,必定不是好演员。
    [注]场面:行话,伴奏乐队。
        
    艺高不如德高。
        
    艺以德立,无德无艺。(西安)
        
    水深静无声,艺高不压人。(咸阳)
        
    台上讲戏德,台下讲人格。
        
    台上观人艺,台下知人德。(西安)
        
    -不自在,自在不-。(咸阳)
        
    高台教化人,必先正自身。(渭南)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西安)
        
    卖艺不卖身。(咸阳)
        
    打破勾锣有箱主。(渭南)
    [注]箱主:指剧团财产所有者。
        
    烂戏扣份子,违章上柱子。(西安)
    [注]烂戏:演出因唱词出错等误了戏。份子:收入分成。上柱子:铐在柱子上,旧戏班的处罚措施。

    拿啥份子唱啥戏,违犯法规把桩王祭。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