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风土谚--山水
  • 风土谚--破旧
  • 风土谚--名胜
  • 风土谚--方俗
  • 招女婿
  • 生子喜庆拜干大
  • 媒婆子的传说
  • 嫁寡妇
  • 关中农村的“老碗会”
  • 长安岁时见闻——终南庙会与城内六月庙会
  • 最新热门    
     
    长安旧时葬仪述略

    —风水先生(或称阴阳先生)。
        
      定穴,依其尊卑辈分决定坟位。若无祖坟则另选吉地或依死者生前遗嘱而定,一般皆男
    左女右,坟向为头枕东南,脚登西北。这是周文化的沉淀。因为周文王八卦乾向在西北,而
    据称冥间与阳间人世一切相反,人死则乾坤颠倒,但也依当地山川形势或高大显豁的山头、
    丘陵为标志选择坟向。坟墓深度依辈分而定,大致上是后辈要稍深于前辈,即以礼顶戴列祖
    列宗之意,但土层较浅,水位高的地方则不论。

        报丧后亲友即于当日奔丧吊唁,众亲友聚齐即与执事商定入硷具体时间(大多在第二日
    ),然后由风水先生出“期服单”,以定斩衰、齐衰,孝的轻重范围,这是葬礼相当重要的
    一环。“期服单”上写死者名讳及生死之年月日,列有子孙期服范围,包括祭奠的日期,七
    祭、百日祭、小祥等,以及各种禁忌与避忌。这是死者盖棺前的论定,也是儒家文化尊尊亲
    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具体表现、即所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定谳,也牵涉
    到遗产的分配事宜(如土地、房屋、家产),故最为紧要。例如:父在而母亡故,子女对其母仅行斩衰服,即齐边(或缝边)丧服,这是次一等的孝礼;又如父早已亡故,其子又亡,则亦行斩衰服,而父亡则行齐衰服即重孝服。这无疑是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在支配,也是儒家宣扬的“在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荒唐逻辑。今日的丧礼中虽然仍有“期服单”,但内容迥然有别,那些封建札仪,迷信色彩(禁忌避忌)被人们渐趋遗忘。至于斩衰、齐衰等丧礼中专用名词的含义恐怕也鲜为人知了。

        第二日,依原定的时间入殓,待每人最后目睹遗容,并以酒擦拭后即盖棺钉榫,全体恸
    哀。在入殓全过程中是不允许生者嚎啕涕泣,俗传生者的泪珠滴在死者身上是不祥的,其实
    原因乃是为保持在死者入棺后繁琐的各种习俗正常进行的肃然气氛而已。

        入殓后,即准备迎女、甥、亲友之祭礼,这一程序均为临时设案,依送祭礼的方位而设
    于街巷人多之处,由执事率孝子考孙亲往恭迎,并伴之以鼓乐琐呐、吹吹打打。乡友抬供桌
    多次往返,上列三牲祭(猪、牛、羊或猪鸡羊),果子祭。旧时也有献吊纸者,多悬挂于丧
    者门前,彩纸高悬,别是一种哀思。今此俗已渐消弭。

      至晚,男孝子由老年人导引去墓穴烘房,以陌纸在墓穴四角燃烧。并在新圹之上各左
    右转三周,同时迎回祖先魂灵。女孝子则在门外等侯其归来,待迎魂归来后,男女孝子皆大
    恸号啕。男者每人执香半支,鱼贯而入插入香炉内,表示祖先魂灵已经迎回,接着按牌位之
    尊卑次序一一安位,下来即紧接“赞陵”。“赞陵”是以乐器,主要是琐呐为主的乐曲,节
    奏明快而高吭,多次反复,以表示陵墓(新居)已告结束且很完美,让列宗列祖皆知,告慰
    死者亡灵。“赞陵”完即献饭开始。在乐曲声中把子女亲友送来的食祭一一由辈分较高者及
    至亲者双手奉过头顶;恭而敬之,供于灵前,以示不忘恩德。死者从此归于神位,并立牌位
    在祖宗之后(牌位今已不复存在)。今仍写“供奉X氏三代祖宗之神位”字样,供于灵前。

        然后由僧人念经,超渡灵魂,大多念“开路经”“往生经”,设道场消灾免罪,礼福
    乐界,归于净土,以佛头、佛手(用麦面蒸制,涂以颜料),操演佛祖功德,驱邪,打鬼,
    降福,这大约是佛教净土宗的仪式,历代相沿,被保存下来的。笔者幼时曾目睹场景,深为
    恐怖。

        “引魂幡”即出僧人之手,这是典型的佛儒综合的旗帜,上覆以三角形旗盖,写有悲咒
    数字,下书“西方接引某某府君宝幡一路荣归窀窆”等字样,女的则为某门某氏孺人之宝幡
    ……余大致皆同。幡之上下左右周边皆为剪成之图案,中间为莲花,下部有旒(三角形),顾名思义,佛家导引死者灵幡进入极乐世界。

        当晚于百忙之中请抬头儿,长者领孝子挨家齐户地叩拜乡党,请予以出柩时抬埋,并请
    入宴(大部分地方仅请抬头儿),乡亲们并不是当晚去,而在第二天必然赶到,因为“麻布
    衫儿轮着穿”,谁家无老人父母,这已成为来往之礼节。唯在谢祭时赴席而已。乡党皆拿陌
    纸三张以表示志哀,礼重者则送挽幛。

        以上诸事结束,已过半夜,待夜深人静时由子孙轻轻挪动棺材小头(足部)并嘱告死者
    :“爸妈(称谓)新屋已成,明日即迁居新茔。”在办丧事整个过程中灵堂昼夜不可熄灯,
    故称停灯,即不熄之义,供桌之下放一盏长命灯亦即此意。连续两日均安排有人专门值夜。

        第三日早饭后即准备出殡,预先拉回灵杠、棺罩、龙头、龙尾挽亭等。待宾客聚齐后即
    于村子中心燃放鞭炮,示意起灵出柩。人们闻声纷纷前往。此时丧礼依然进行简单奠祭,长
    子或长孙持引魂幡号啕由人扶持,捧持遗像而出,其它子孙依次紧跟着柱丧棒随行。出得大
    门人人执绋(即拉棺材之大绳)。全部跪拜于地。绋绳前端由执引魂幡牵头,后端绑于灵杠
    中间。与此同时众乡亲抬灵柩,小头在前,置于灵杠上,盖上棺罩。此时即开始视龙,即祭
    龙,主持者悬挂红锦或红布于龙口,设香腊于前,停止哀乐,宣读祭文,短短一两分钟后,
    14又设香腊于丧葬之最前列,开始祝路神,又朗读祭文。这时全体孝子方可起立,抬头儿抬动灵柩缓缓前行。“祭文”是很典雅的四六字骈文。

        女孝子概不执绋,一律坐马车送葬,沿路哭哀,长子媳或孙媳骑马前行,到茔处下马。
    抬灵至茔前即开始下葬,棺材由众人以绳缒至穴底,推入黑堂。长子下至黑堂以阳纸展拂棺
    盖,并将丧棒、孝纸盒、童男童女(俑)、倒头饭等放入墓室。再由封墓者用墼砌堵墙(现用砖)并予留封口,在封口用陌纸燃火,以手扇动,后口含酒连喷三次,用墼将火塞入墓室。这样作的目的在于燃烧墓室内的氧气,使
    之腐蚀速度减缓,极有科学道理。

        众乡亲此时用锨、钯等工具填土,直到坟堆造成,把引魂幡插在坟顶为止。下葬结束。

        执引魂幡的长子或长孙抵到坟茔后,即由人陪同,怀坟前一抔土,默默返回,沿路不与
    人讲话,直到家里,把此土放于厨灶之旁,以示每饭不忘之意,所谓“一抔土”的来源大概
    即此!“每饭不忘”一词的来源亦在此!

        下葬完后,众孝子孝孙向挖墓、封墓、填墓者表示谢礼。叩拜,并在坟前简陋设灵堂奠
    祭。

        回到家中后再作谢祭,包括谢抬头儿,谢执事,谢所有从哀者,大事迄已结束。

        以上是老人正常死亡之葬仪。至于幼儿夭折则予裸葬,不哀不悼,与唐代诗人于鹄所写
    的诗《悼孩子》完全相同。于鹄是唐贞元大历间的诗人。诗中写到:“生来岁未周,奄然却
    归无。课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婴孩无笑仪,礼经不可逾。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

        长安有句俗话:“是儿不死,是财不散”。便是对幼儿夭折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无可奈何的达观思想。从唐至今千余年来,裸葬夭亡幼子的习俗竟如此相似,足见“礼教”风俗、习俗的深入人心!(韦杜山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