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长安旧时葬仪述略
  • 陕西十大怪
  • 西安小吃风味多
  • 延安的窑洞
  • 陕北小吃简介
  • 陕北石碾子
  • 媒婆子的传说
  • 嫁寡妇
  • 关中农村的“老碗会”
  • 长安岁时见闻——终南庙会与城内六月庙会
  • 最新热门    
     
    陕北箍窑洞

    石头把地基砌起1.5米高的石头墙,也叫起腿子。接着用木椽搭建半圆的拱形架子作窑坯子,在架子上放上麦杆、玉米杆等覆盖物,再抹上泥巴紧固,这道工序称为支穴。另一种则是在依靠山坡底,生挖出窑 洞形状的土坯子,然后在土坯子上插石修建,等到合龙口后,再慢慢挖出土坯子,称倒窑石旋,土挖尽新窑即成。接着在搭建好的坯子上插石头片子,即坂帮。这道工序又分几步,插上一米高这段叫头帮,以上称二帮,二帮、安口(即在窑洞弧顶砌石头)、添叉(即在两个窑洞相接的倒三角地带添砌石头)、套顶(即在三孔窑洞顶以上加盖的第一层石头),同时进行并完成。这时在石头插的窑坯上灌大量泥浆直至渗透不下后再垫上两米厚的土层,边填边夯,用石碾压平。最后搬掉木椽架子,石窑的雏形便显现。

        合龙口一般在中窑举行,即在套顶时在中窑窑顶留下一块石头的缺口,谓龙口。

        要在合龙口石头旁挂一双红筷子,一管毛笔,一锭墨,一本皇历,还有主人准备一个装有五谷(即小麦、谷子、高梁、玉米、糜子)的红布袋,以及五色布条、五彩丝线,这一切都有讲究,也就是祈求文星高照,家庭和睦、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中窑两边贴红对联,旧时多写“合龙又遇黄道日,修建正逢紫微星”,“风抬头三星在户,龙合口五福临门”等,现在写“合龙正遇艳阳日,修建喜逢大有年,”“新窑新居新气象,好山好水好风光”等。在此之前,主人还要跪在中窑口前进行“祭土”,也有叫“谢土”(即主人端着放有香、黄裱、酒壶、酒盅、米糕奠酒、献食叩头)。待时辰一到,匠人把准备好的物什放入合龙石下抹上水泥砌好。此时,鸣放鞭炮,也有吹奏唢呐助兴,匠人站在中窑顶上一边撒五谷杂粮、硬币、针包、糖、花生、馍等,一边口中唱着合龙口的歌词:

        一合龙口再不开,

        家添人口外添财,

        窑里窑外喜气生,

        天神地仙降福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

        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方戊已土,

        匠工无忌,主家无忌,

        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

        百无禁忌,

        大吉大利!

        窑下的人群争着去捡拾,当地人称这为“撒福禄”。据说,抢到硬币的人将交上好运招财进宝,而捡到针包的人日后一定会成为绣花能手。仪式结束后主人宴请工匠和帮忙的亲戚朋友,酬谢他们的辛劳和庆贺窑洞主体的竣工。饭罢主人给匠工一块被面,其它小工亲朋一件汗衫、线衣等纪念品。来客或送贺账,或念祝词,或送喜钱。(合龙口仪式陕北基本以此为准,个别地方在一些细小环节上略有不同)  合过龙口,才做窑头(即在窑洞顶部安挑桩、压水檐石板)垫脑畔、倒窑石旋土、裱窑掌、盘炕、做锅台、垫脚地、粉刷、安门窗。安门窗尤为重视,讲究“腰三漫四”,一般讲究当天做好的门窗当天安装可以,而做好的门窗当日不安装,如果再安则要另择良辰吉日。门窗安好后,主人贴红对联鸣炮祝贺,同时相谢工匠一块被面或几十元钱做为心意。入住前,也有安土神的旧俗,在窑前焚香燃纸,叩头致诚。意为祈求窑洞平安人畜太平。

        主人乔迁居住新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前来祝贺,谓暖窑。暖窑多在晚上举行,但是下午二、三点开始先吃白面?? 招待陆续前来的亲戚朋友和村里邻居。前来贺喜的人拿一瓶酒两盒烟,也有拿一块肉,称为添财。晚上八、九点钟,一阵鞭炮声后,大家在酒席上尽情的畅饮说笑,有的即兴唱起酒曲儿:

        进了主人家,  

        把咱眼看花。

        新门亮窗贴窗花,

        窑洞四壁白灰刷。

        亲朋好友乐哈哈,

        叫老兄,你听话,

        一年更比一年好,

        光景日月人人夸。

        真可谓酒暖人心,人暖家庭,欢歌笑语,热气腾腾,夜阑方散。

        世事变迁、新旧更迭,陕北一茬又一茬的窑洞以其废兴记录了陕北人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将陕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渗透在这无言的物证之中。漫长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华夏祖先最早的文化思维,炎黄部落的文明之光就在这里开启。窑洞保留的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延续下来,这是亘古如期的颖悟和灿烂。

        窑洞中隐寓着陕北苦焦悲壮的境遇,也体现了欢悦和兴奋的气韵。宽厚深沉的黄土地上,纯朴勤劳的人民,正一如既往地在窑洞里品尝和体验着耕耘、收获、情感、梦想和生命。(董明)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