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风趣的柞水婚俗
  • 二月二龙抬头
  • 西安回族婚俗
  • 关中嫁女
  • 长安岁时见闻 ——端阳·七夕
  • 元宵节
  • 春节
  • 住在遗址上的人
  • 陕北的“闹春”
  • 陕北民间婚俗
  • 最新热门    
     
    长安岁时见闻——捣衣石和抓猫老虎

    sp;                            —李白《子夜吴歌》

        唐代长安的秋夜,明月当空,凉风四起,家家妇女在捣衣石上,用木杵捣平布帛,给远征的丈夫缝制御寒的棉衣。这种捣平衣裳的习俗,不仅唐代有,还可以上溯到六朝或更早、庾信诗就有:“秋砧调急节”。砧,就是捣衣石,用木杵在砧上捣衣,从古代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20世纪 30年代火车通到西安以后,才逐渐地消失了。

        捣衣石,长安人叫做捶帛石,每座居民的院落都有,大院还不止一个。多用青石制成,一般是正方形,厚约四、五寸,大致二尺见方。所用的杵,长安人叫做棒捶,多用枣木镟成,略带红色,光润细致,长约一尺,园形,直径二寸许,柄稍细,便于手握,和国内不少地方的方形棒捶不同。捶击时,发出铿锵仿佛钟磐的声音。月夜捣衣,不只是为了远出的家人,也是为了全家人制作衣服。也不仅在秋夜,春夏的白昼和傍晚,都可以听到有节奏的捣衣声,此起彼落,随着微风在远近的空中飘荡。

        这种捣衣石,又是每个院落里女孩们抓“猫老虎”的好地方。她们趁捣衣空闲的时候,利用又平又光的捣衣石进行这种游戏。这种游戏,也似乎很早,一直延续到20世纪 30~40年代,新的娱乐活动多了,才逐渐消失。

        春到长安,和风扑面;夏日傍晚,凉风习习;秋高气爽,雁字横空。只要捶帛石一闲,女孩们便三、五成群,抓起“猫老虎”来。它是用粗瓷缸或屋瓦的碎片,砸成指头蛋大小两面平的圆子儿,或捡来大小相仿的石子。一般用四个;有的玩花样,或用五子、六子;都是边玩边唱。也抓七个子,这就需要较高的技巧,只抓不唱了。先由每个人顺序抓子竞赛,优胜者领头起花样,然后顺时针方向轮流每个人照样做,谁先完成,谁又领头。内容有:“甜甜”(就是不带花样的一般玩法。长安人把白的不带色彩或花样的纸张叫做甜纸,所以“甜”含有朴素的意思)。“鸭子*(左另,右卑)”、“拧绳”、“串子莲”、“双接”、“倒倒”、“背娃娃”、“过桥”、“弯镰勾豆角”等。有时,几种花样混合,技巧很高,无非是从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手、眼、口、耳、脑并用,竞赛高、精、难的熟练技巧,以争夺第一。

        先说“甜甜”’,把四个子儿轻撒在石板上,手先抓取一个抛上去;趁子在空中将落未落的时候,手迅速把石板上的一个子抓起,然后急速翻手去接住落下的子儿;再将手中的子儿抛一个到空中,又速向石板上抓起两个到手里。在抓时,要注意撒在石板上子儿的分布情况,不许撞动其他不应抓的子儿。如稍有撞动,必须立即停止,等待下轮才能再抓。“鸭子*(左另,右卑)蛋”是将一个子儿抛向空中,趁未落时,手急向下抓取石上的两个,却趁势溜下一个,又去抓落下的一个;再向上抛一个,手再向石上取三个,趁势又溜下一个或两个,再去接落下的一个。

        抓猫老虎的花样颇多,新意层出。唱的大多是十月歌和结尾部分的一到十歌。她们称作十层。唱词也花样翻新,不尽相同。普通流行的是:“猫老虎呀,挖(读如蛙)大把呀,挖了大把挖亮家哟,我下一哟,一月一哟,没未吃哟,借一斗哟,还斗一哟,一个一哟;我下两哟,两月两哟,豆搭掌哟,豆搭皮子二十两哟,两个两哟;我下三哟,三月三哟,唧既干哟,弃荠菜哟。*(左氵,右上矛,右下女)(音窝)不酸哟,三个三哟;……”一直唱到“十个十哟”。边抓边唱十月歌。这仿佛是主歌。抓满抓的方式也变得比较简略,接着唱一到十歌。一般是;“一绣苗哟,二绣花哟,三板权哟,四齐插哟,五儿  哟,六手帕哟,七向前哟,八马莲哟,九铺子哟,十个花哟(也有唱“一百八哟”),我的猫虎赛过她哟。”这仿佛是尾声。由于花样繁多,在唱词上也略有不同。如六月有的唱;“六月六哟,晒丝绸哟,丝绸被哟,花挡头哟,六个六哟”。有的唱:“六月六哟,不害羞哟,骑白马哟,顶盖头哟”。

        天真的女孩儿们,在淳朴安静的长安小街深巷的庭院里,抓着猫老虎唱着歌,声音柔曼悠扬,大家笑语喧哗。在稍远的地方去听,处处歌声与笑语交织。空气浮动,微风吹拂,忽远忽近,忽高忽低,形成了黄昏临近前优美的童年生活的旋律。(俞少逸)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