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潼关古今著名战争摘述(一)
  • 于右任弥留之际谜团
  • 于右任与诗
  • 于右任与书法
  • 于右任
  • 辛亥志士焦子静
  •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
  • 八年抗战潼关人(二)
  • 八年抗战潼关人(一)
  • 潼关古今著名战争摘述(三)
  • 最新热门    
     
    吴宓的恋乡情结和他的红学感悟

    集》批注本,还有其它一些历史教材,多次嘱
    咐表弟要认真研读,永久保存。时隔多年,孙杰曼老人回忆起这桩往事,仍然激动不已。

        1961年,吴宓又一次踏上了故乡的热土。当时,他已步入桑榆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
    是该持盈保泰了。这年,他上北京,下广东,作人生的告别之旅,第一站却是重返故园。此
    后,他还常常采撷南国的红豆、红叶,寄给秦中父老,以表达他那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

        文革十年刚刚过去,老人处境尚未好转,便又想教书育人,服务故乡,不甘泯灭其爱国
    热情。1977年,当他携带一个小木箱,几件破衣裳,几包日记和一些残缺不全的文稿回乡定
    居时,听说高考恢复后泾阳县一些中学因师资奇缺无法开设外语课,不顾年迈,急切地问他
    的妹妹吴须曼:“须妹,怎么他们不来请我?我还可以教书呀!”

        多么感人的情怀!多么可贵的品质!没有对故土的深挚的眷恋,没有披肝沥胆的爱心,
    谁能及此?!

        有那么一天夜晚,远在北京的贺麟教授作梦梦见了吴雨僧(他是如此称呼自己的老师的
    ),醒来觉得奇怪,怎么多年不见,故人忽然又入梦来?后来,才知道吴宓就是在次日逝世
    的。这一天,时当1978年1月7日。年届八四高龄的吴宓老人,最终没有听到历史对他的公评
    和纪念,带着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带着朝朝暮暮的桑梓情结,溘然长眠在故乡的田园里
    ……

        大观园与安吴堡

        吴宓的学术思想涉及方方面面。吴宓的著述林林总总,就中不乏介绍西方文化,阐说中
    国传统。以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的篇什。

        然而,这里要谈的,却是同吴宓苍凉的一生结下不解之缘的《红楼梦》(一作《石头记
    》)研究,亦即他由安吴堡步向大观园的思想历程。

        早在1919年,吴宓就在美国中国留学生会演说过《红楼梦新谈》,第一次以比较文学理
    论研究红学并将这一研究置于国际学术交流之列。他的挚友陈寅恪赋诗云:

                                  等是阎浮梦里身,
                                  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
                                  赤县黄车更有人。
                                  世外文章归自媚,
                                  灯前啼笑己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
                                  付与劳生一怆神。

      半世纪后,晚景清凉的吴宓孤居川中,在西南师范学院接受批斗的日子里,从学生手中借回出赠的《红楼梦》,一节节阅读,一段段品味,那些斑驳的日记册页里,记下了这位老知识分子的黄昏心态。他当时对红学早已玩味至深,仍然手不释卷,陶然其中,这或许正是他反省人生、消解郁结的一个手段吧?

        原来,安吴堡的吴氏家族,共分为东、西、南、北、中和西巷子6院。曾经主持过东院
    的寡妇周氏,凭借自己作为慈禧太后义女的特殊身份,巩固了自己在安吴堡家族的地位。这
    与《红楼梦》中贾母与当朝皇帝、皇妃之间的亲缘关系颇有几分相似。贾宝玉由一个封建大
    家族的宠儿,游逸为自由的灵魂。这对有着相似经历的吴宓来悦,颇有亲切感。正是这种“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故里情结,成为吴宓研究红学专重个人觉悟的一个契机。

        吴宓多年坚持“实境似真而实幻,幻境虽幻而实真”的红学观。他竭力主张艺术批评和
    艺术构思,都要既弄清楚“某时某地某人所经历之景象所闻见之事物”(实境)的幻灭,又
    要搞明白“无其时无其地且凡人经历间见未尝有与此全同”(幻境)的真切。吴宓认为《红
    楼梦》乃“(一)人生真象,(二)爱情大全,(三)文艺精华,(四)宗教因缘”,“即
    教人舍幻以求真”,不失为这种文艺批评观的一个佳例。

        吴宓认为“宝玉乃一诗人也。”“凡许人率皆富于想像力,感情深挚,而其察人阅世以
    美术上之道理为准则。凡具此者。皆宝玉也。”这可说是他生平的写照。贾宝玉不习世务,
    顽石不获补天,终于皈依佛门;吴宓写过“一生长畏风雷雨,三宝终依佛法僧”的对联,亦
    有出家为僧的短促经历。然而,由于时代不同,艺术中的贾宝玉和现实中的吴雨僧境遇不同
    ,其结局也就不必雷同。吴宓还说,《红楼梦》“虽写王熙凤等之机谋,而见得世中仍有方
    面之贾政,忠厚之李纨,坦率之湘云,非尽人皆苏(秦)、张(仪)、(曹)操、(王)莽
    也。”他平常颇喜以红楼中人譬喻同事、朋友,也可看出他的红学就是人生的审美观。据同
    时代人回忆,三十年代,吴宓爱情生活失败,遂改书斋“藤影荷声之馆”为“空轩”;易字
    “雨生”为“雨僧”,写《空轩诗》12首,什么“始信情场原理窟,未甘术取任缘差”(其
    高足钱钟书认为这句诗意境为人未道),什么“错疑微似便成真,人事纷繁果造因”,都深
    刻地蕴藉着他入实以求幻和写幻以成真的艺术心态。同曹雪芹《红楼梦》中先写“怡红”,
    后又“悼红”相较、“惟省去‘悼”字。未着痕迹而已。”(翁同文,吴宓一个在台湾的学
    生之语:可见,大观园是在很大意义上虚拟化了的现实天地,所以吴宓认为这是“真作假来
    假作真”。而安吴堡真实存在于大千世界,却被用来超物、升华其艺术幻觉,这正反映了
    吴宓对人世沧桑的一个悟解、一种思想。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