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陕西村”村长频繁来陕有目的 引进家乡高科技(图)
  • 繁华市井一“球”收 内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 陕西安塞县发现罕见清代祠堂
  • 廿五岁时忆创业 卅年众志铸辉煌
  • 秦俑博物馆大事记
  • 敞开心扉 回应传言 余秋雨《开坛》开谈
  • 榆林首次发现两门明代大炮
  • 文化高峰论坛传达华人文化主张
  • 改革滞后认识不足 五大因素制约陕西文化产业
  • 秦川踏遍八百里文化名人吁应重铸陕西文化精神
  • 最新热门    
     
    心香泪酒 怀想吴宓教授

    系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探讨。会议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吴宓先生的文化观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中西文化可以互通,互补,而非相互排斥。其从本质上说是新人文主义的文化观,以古典主义为其理性支柱,以浪漫主义为其感情补充。

        这些活动在海内外反响颇为强烈。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泼到他身上的污泥浊水,已被完全洗清。”对吴宓这位曾经被遗忘了的,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诗人、学者、教育家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先驱,人们更加推重和怀念。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国内外第一个以研究吴宓为专门题旨的学术团体。

        1998年6月14日至16日,吴宓逝世20周年之际,由西南师范大学发起并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吴宓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北碚西南师大举行。大会收到论文和回忆文献60余篇,论题颇为广泛,涉及到吴宓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担当,吴宓的哲学观、宗教观、伦理观,吴宓的比较文学,现代文学,《红楼梦》研究以及文艺美学与诗歌创作,吴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等。

        另据记者昨日了解,2004年9月9日上午10点,西南师大召开了纪念吴宓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该校党委副书记张跃光、副校长黎小龙、何向东以及吴宓先生当年的部分弟子、共事的同事、文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部分专家30余人参加了座谈。

        吴宓教授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1917年就读美国佛吉尼亚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1921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起到1977年先后在该校外语系、历史系、汉语言文学系任教,度过了有论者评述的吴宓一生三个“28年”的最后一个28年。

        苏光文教授认为:吴宓作为已经取得国际国内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中国百年人文科学大师,有三大标志或三大突出成就:一是作为中国20世纪比较文学的奠基人,把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带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新领域;二是在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期间,培养了诸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享、许国璋等一大批同样堪称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三是主持创办了《学衡》杂志,形成了现代文化史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学派“学衡派”。

        吴宓先生的学生粟多贵教授认为吴宓先生不愧是治学、教学、教师和做人的一代宗师,一个铮铮傲骨的学者,一个真正的人,一代真、善、美的知识分子楷模。

        曹廷华教授在发言中说:今天纪念吴宓,我们有一份遗憾,一份喜悦,一份期待。遗憾的是对吴宓先生的巨大精神与学术财富认识太晚,挖掘太迟;喜悦的是,吴先生在国际国内的深远影响与日俱增,我们今天进行学科建设,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共识;期待的是,吴先生在重庆西师生活了整整28年,我们可以挖掘吴先生的东西很多,吴先生作为一代宗师的资源可以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成长的滋养。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追思先贤,感怀今朝。张跃光副书记代表学校在总结中说,吴宓先生已成为西南师大校史、重庆文化史的一个无形资产和精神资源,今天纪念吴宓先生诞辰110周年应该有特别的意义。

        据了解,今年深秋,国内学者将在西安举行吴宓诞辰110周年暨第四届吴宓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学习与宏扬吴宓先生的真诚精神,真诚的做人做事做学问。

        研究吴宓,理清与吴宓先生举止纠葛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文化学术推演流移的脉络,恰切允当的探求和揭示昔日毁誉歧出的有关作为及意义,为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发展提供借鉴,已成为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阅读吴宓: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大概七八年前吧,我突然对吴宓先生发生了兴趣,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准备研究他,并且开始到处搜索关于他的资料,几年下来光书就有了近20本,在书架上摆了一溜儿,而我的研究却无多大成绩,仅只发了《泾阳吴宓》、《吴宓与刘古愚》、《吴宓与沈从文》、《浦江清日记中的吴宓》等几篇小文。实在是愧对这位先贤,但聚书的过程颇是值得玩味。

        应该说吴宓研究是1990年代的一个小小热点,其形成大概与1990年日渐热络的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史研究,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有关。同时也与不断升温的“钱钟书热”,“陈寅恪热”有关。是先认识陈寅恪先生的,当年一本《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火爆知识界,我在阅读中发现吴宓先生在陈有难时,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奔涉千里探望,那一份生死之交的深厚情意感天动地。之后在兴起的钱钟书热中,我又得知吴宓竟然是钱钟书的老师,是吴宓最早称钱是人中之龙,谦逊地说自己不如钱。有一阵子,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在学界多了起来,而吴宓先生是主要教授之一。他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在许多书里见到吴先生的影子后,萌发了搜书的念头的,不记得书的先来后到,只记得围绕书的人与事可堪一记。《吴宓专辑》是研究先生重要的一部资料,是《泾阳文史资料》(其中经常可见有关吴宓先生的文章)的第六辑,政协泾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于1990年所编。在纪念吴宓先生诞辰95周年前夕与读者见面。标题由著名历史学家,吴宓生前契友缪钺先生题签。书前书后有吴先生的照片、手迹等。内容分两部分,上卷收录了吴先生的8篇-,下卷选登了25篇有关纪念与评论文章。此书因印量小,又因是先生家乡所出纪念文集而备受注意。我是从泾阳县粮食局一朋友处获得,吴宓晚年曾在此处居住直至去世。我曾和一年轻同事去该局采访,我问他知道吴宓吗?他想想说,名字挺耳熟的,是不是歌星?我哑然失笑。而多年前我和作家王朝阳先生去安吴堡的情景犹历历在目。安吴堡是处古庄园,清代时的一位堡主安吴寡妇传说曾受过慈禧封赏,是位奇女。抗战初期,中国-党在此举办了14期战时青年训练班,为抗战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材。庄园目前还存有老房子,古柏林,石牌坊等物。吴宓小时在此居住,逝世后的1981年归葬于此,墓前两座碑,一是“吴宓之墓”,一碑记述吴宓生平,上刻“文博古今学贯中西”字样。墓园较为冷清。高山厚土,巍巍嵯峨山下的一方钟灵毓秀地,拥抱着一位满怀锦绣道德文章的惊世骇俗人。

        《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黄世坦编。此书是由1988年4月举行的陕西省比较文学学会首界年会而起的。汇集了吴先生的亲朋至交,高足同事,以及热心研究吴宓的专家学者的怀念文章和诗词。季羡林先生特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此书我从一位老先生处得到时颇为激动,像见到了老友一样。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和《第二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均由李赋宁,孙天义,蔡恒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曾去该社买过两次,第一次是给自己买,两本23元。几年后,四川大学思想史博士王东杰托我寻觅此书,我就又去了一趟该社,因忘了自己是否买过,就又同时买了两套。直到几年后搬家,才从一堆报纸中翻出那两本书。由重庆出版社2001年二月出版的《多维视野中的吴宓》一书,是西南师范大学1998年召开吴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吴宓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2002年我曾去重庆,因时间紧,未去成还在北碚的西师追寻吴先生的遗踪,甚是遗憾。但该书我也买过两本,原因是,我从该书提出的问题中写过一篇《吴宓与陕西师大》的稿子,准备在报上发,一直未发出来,书倒丢了,我很生气去找编辑,结果编辑很不屑地说:一本书有什么大不了的,让吴宓老师再送你一本不就完了。我顿时被噎住了。

        20世纪中国学人文库系列中有一本《会通派如是说 吴宓集》,上海文艺社1995年版,编者徐葆耕称是接吴学昭女士口喻而选的,书后有一份较全面的吴宓著译年表。还有几本是吴先生的传记:北塔的《情痴诗僧吴宓传》,沈卫威的《情僧苦行吴宓传》。前者是第一本全面介绍吴宓生平的书,后者较前者薄,有趣的是,作者还见到了毛彦文女士,书后附有合影照片为证。张紫葛的《心香泪酒祭吴宓》当年颇受微词,主要是其真实性引起过舆论大哗,至今在坊间余波未平。是是非非谁能明了。《吴宓的情感世界》我一直未曾卒读,觉得炒作的成分大了一些。

        另有几本书是从降价柜上买的,分别是《文学与人生》,该书系先生1936年在清华的讲授提纲,用中英文写成,钱钟书先生为自己的老师题写了封面书名。

        《吴宓与陈寅恪》和前书一样,皆为清华文丛系列。此为吴学昭女士所记父辈事,书名由“弟子季羡林敬署”。我当年寻遍难觅此书,还曾于夜混入西大图书馆读之,并抄下书后附文《文化的两难处境及其他》。还有三联版的《吴宓自编年谱》,我花半价买来,竟爱不释手,连读三遍方过瘾。

        至今未买而看到的书中包括非常向往的那一摆《吴宓日记》,翻看时觉得篇篇是美文,或者简捷明了,或者雍容大度,或者深刻尖锐,并伴有种种言之不尽,诉之不完的情趣充溢其间。即使今天读到这些文字,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大气候和大环境,以及一个学者在其中超然的品格和深邃的智识。等到出齐后再买吧。还有《追忆吴宓》、《解析吴宓》两书。后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研究吴宓的论述性文章,也精选了有关书籍中重要的章节或片断。另外也常在一些报刊书册中所载老人的回忆性文章中看到不一样的吴宓先生,我想,如有人将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对全面研究先生将不无裨益。而在聚书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许多在民间默默无闻研究吴宓先生的人,包括吕效祖、李廷华、张世民等,他们的努力让人钦佩。如吕效祖就曾主编过一本《吴宓诗及其诗话》,199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研究吴宓其人其事其诗及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吴宓,一个真正的人,有理由值得人们怀念。

        背景资料

        吴宓:沃沃泾野一巨子

        吴宓,字雨僧,陕西泾阳人,1894年8月20日出生在泾阳县嵯峨山下的蒋路乡安吴堡村。他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教育部特聘一级教授,著名红学家和文博古今、学贯古今的知名学者,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也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第一人。 

        1913年,吴宓入清华深造,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留美数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吴宓回国后,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吴宓离开东大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1930年游学欧洲,遍历多国,而于牛津大学修学年余。抗战开始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燕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解放后长期在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文革”中,吴宓遭到批斗,下放梁平劳动,1976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泾阳,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一年后,西师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昭雪。

        沃沃泾野,向以“关内膏腴之最”而著称,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吴宓这个名字,就是其中熠熠闪烁的明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