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中国古城墙的命运巍然屹立还是消失?
  • 对陕西民俗文化建设工作的理性思考
  • 把根留住
  • 民俗文化研究的现代观
  • 民俗艺术与学术规范
  • 光大与消亡
  • 从民俗艺术品味文化
  • 传统民俗旅游开发得失谈
  • 地上兵马俑 西安圆明园
  • 陕西民俗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 最新热门    
     
    民俗文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俗文物也有自身的特点。它们时代普遍较晚,形体不大,易于搬动,文物组成通常是比较耐久的材质,如石质、木质、铁质、纺织品、皮革纸张、彩绘泥塑等等。这些质地文物的保护目前都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保护操作也比较容易进行,只要在利用中加以适当地保护与维修,就可以增加其稳定性,使其安全有效地为博物馆主题服务。下面我们对于民俗文物常见的几种损害与潜在的病变进行讨论。

                           一、石质民俗文物常见病变与保护

        通常的石质文物是比较耐腐蚀的。在民俗文物中,常见的有石雕像、建筑石构件、拴马桩、马槽等等。常见的石质有石灰岩、沉积岩和砂砾岩,石刻文物由于本身质地的缺点,在干旱与多雨的季节或在高温、曝晒与夜晚降温、下雨的变化中,岩体本身膨胀与收缩会带来表面酥粉、开裂、加速风化的结果,其中砂砾岩尤为严重,这种损害对石刻品的寿命与外观影响很大,而且具有恶性循环的加速作用,严重危害石刻艺术品的艺术完整性。

        对于砂岩石刻文物的表面酥粉现象,通常可采用渗透加固与表面封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即利用砂质岩石的多孔性,在热负压的作用下进行渗透加固。在加固的最后阶段,改变加固剂配方进行封护处理,从而达到加固、防风化的保护效果。

        除了上述常见的石质文物酥粉现象以外,石刻文物表面还经常带有黑色烟熏油渍污染,这是民俗文物在民间被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这种污染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一种中性安全的综合型清洗剂进行手工清除,在不伤害石质表面的原则下,尽可能消除黑色污染带来的影响。

        如果石质文物在露天放置时间很久,还会伴有生物苔藓地衣的附着,在风化的带动下,成片状剥落。一般我们应该及时清除苔藓地衣,在清除后进行防水防风化封护处理。

                           二、木质民俗文物常见病变与保护

        木质文物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木腐菌和虫害的侵蚀。由于木质民俗文物通常是生活用品,如门扇、家具、木雕等等,木腐菌一般很难生长,主要问题是木材蠹虫的危害。带有蠹虫蛀孔的木质文物其木质表面带有许多成虫羽化后的虫孔,其内部还有幼虫生存,继续蛀蚀木质本身,严重威胁着文物的安全。我们在收藏和陈列木质文物之前应该认真检查、进行防疫处理,发现虫孔和蠹虫应及早进行杀虫处理。

        对于带有蠹虫蛀孔的小件木质文物,我们通常采用小孔注射进行杀灭木质文物内部残存的幼虫。在此基础上对带有病害的木质文物进行一次全面性的灭菌杀虫处理,用长效杀虫剂做填充剂制作填补材料,对虫孔进行封补做旧。这样便达到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效果。

        除了上述虫害的影响,温湿度的巨变也会给木质文物带来结构上的影响,这在民俗文物的征集与收藏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木质文物在不同地区长期放置,会受当地环境湿度的影响,含有相应的水量,南北方有所不同、室内外也有所不同。在变换原有的环境后,木质材料就会失去或得到相应的水分,这样木材的体积就会有所变化,从而引起结构的不协调或者木材本身的开裂。这一点对于潮湿状态下保存的木质文物尤其重要,开裂弯曲的程度会很大。这种情况应该尽可能减缓环境的变化速度,或者采用专门的脱水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在保护处理之后,木质文物应该保存在恒温恒湿、避光防尘的环境中。

                           三、铁质民俗文物常见病变与保护

        铁质文物一直是容易锈蚀的文物种类。民俗铁质文物,在征集之前,通常还在为人类服务,一般会得到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保护。在被征集之后,铁器存放在馆藏环境或露天环境中,在潮湿以及工业化酸性气体的作用下,很容易进一步锈蚀,而且在铁器表面很难观察到它锈蚀的深入与变化,直到内部完全锈蚀,导致机械强度下降,整体酥粉瓦解。

        对于铁质文物,通常先进行表面浮锈的清理,然后进行防水、防有害性气体的表面封护。一般采用常温常压24小时内完全固化的有机硅封护材料,进行表面喷涂,在不影响铁器表面外观的前提下,达到封护的保护效果。

                           四、纺织品文物的常见病变与保护

        在民俗纺织品文物中,近代纺织品的比例很大,虽然其收藏状况一般较好,但也不能忽视它的保存要求。纺织品的组成一般是丝麻棉毛,无论是动物纤维的丝毛,还是植物纤维的棉麻,都是有机质文物,都会出现霉变、虫害,还会出现水解老化现象,因此在纺织品征集后一定要进行检疫、防疫程序,在保管过程中进行温湿度控制和避光、防尘、防虫、防霉处理。

                           五、皮革制品文物的常见病变与保护

        民俗文物中皮革制品也比较普遍,如皮影、鼓类乐器的蒙皮、皮质服饰用品等等,一般都是牛皮或羊皮制成。皮革是动物胶原蛋白经过鞣制而成的,在民俗活动使用中,一般使用者都注意皮革的保养,防虫、防皱褶都有保障,但是,一旦被博物馆或个人征集、收藏或陈列,就可能放置在不适合的环境中,并且无人经常性保养,这样便会出现干硬僵化、皱褶变形、开裂、生虫、发霉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保护性的破坏”,这一点容易被我们忽视。一般情况下,皮革需要一个温度15℃—18℃、相对湿度55%、防尘防虫避光的环境。经常性的保养,以及周期性的检疫、防疫是保护皮革文物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

        从上面民俗文物常见的病变来看,问题并不难解决。只要在民俗博物馆主题明确、馆藏和陈列环境固定、以及确定开发利用方案之后,我们就可以在遵循长期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下,在每一个环节对民俗文物进行主动的保护和维修,从而确保民俗文物在开发利用中安全有效。


        (作者简介:刘  成  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副教授。)
    刘成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