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民俗文化旅游与合阳风情
  • 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与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势在必行
  • 开发关中民俗资源 推动旅游事业发展
  • 关于创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 民俗艺术与学术规范
  • 光大与消亡
  • 从民俗艺术品味文化
  • 传统民俗旅游开发得失谈
  • 地上兵马俑 西安圆明园
  • 陕西民俗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 最新热门    
     
    渭北拴马桩考源及其形式美



        摘  要:集精神意蕴与拴马的实用功能为一体的陕西渭北地区的“拴马桩”,是关中农舍门前的小品附属建筑。其源于表木,由华表衍变而来,立桩的原初含义是家族地位的标志。同时依风水学立桩,兼有镇宅之意。从民族融合史角度分析典型的胡人驭狮桩头,应与北方游牧民族汉化并定居的历史有关联。石桩的形式美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雕塑意象造型的美学观,是二维平面装饰与三维立体造型在适形法则上完美结合的范例。尤其是桩头造型模糊空间的经营,是最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审美创造。石桩对民俗学、人类文化学、传统造型美学的研究,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陕西省艺术馆曾于1982年6月至1984年10月,在以渭南地区澄城县为重点的民间美术普查征集活动中,发现关中东府诸县农舍门前,有大量遗存的造型讲究的石桩。一般通体高度180厘米至250厘米,亦见高3米以上者。宽厚度约在20厘米——28厘米之间。在上下等尺、浑然一体的方坯上,分为桩顶、桩颈、桩身、桩根(埋于地下)四部分。最引人注目处为桩顶圆雕造像,常见狮、猴、人、人骑兽以及多人组合五种类型。由于在人或兽的肢体镂空处、多用缰绳拴系大牲口,故于1985年5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时,临时命名为“拴马桩”。经过媒体报导,多年来“拴马桩”的提法,似已被世人所公认。但作为考察者之一,我总觉得有诸多深层的地缘历史涵义隐藏在这些历经风雨剥蚀而神韵依然诱人的石桩造型中。从造型风格看,它们不是同一时期的产品,并非每个村每一户都有这样的桩,也并非每个桩体构造和高度都便于拴马。若专为拴马,门前非马厩。院侧另盖的“跨院”才是马的专用建筑。在四合院的街墙上,以铁环镶入墙体、高度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