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勾灯(图)
  • 合字灯
  • 洪拳鼓(图)
  • 花苫鼓(图)
  • 夹板舞
  • 地社火
  • 地围子
  • 刁鼓
  • 定边胸鼓
  • 对鼓(图)
  • 最新热门    
     
    蛟龙转鼓

    迎,待鼓队到齐后,便集聚在打麦场上,开始赛鼓。此时,麦场上腾跳蹦转,鼓声雷动,群情激昂,各鼓队都尽力施展,以显示自己的技艺高超,输者也决不会因此恼怒而发生争斗。接着,胜者在前带队,向另一村前进。到了晚上,情景更为壮观,梁村家家门前红灯高悬,街头巷尾彤红一片,各村的男女老少手提各种花灯,从四面八方涌来,形成了一片灯的海洋。各村转鼓队在仪仗队的带领下,汇聚在“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前,由灯会会长点燃蜡烛,向神案敬香烧表,领众人向三神牌位行三拜九叩礼。祭祀完毕,转鼓队就地摆开阵势,再次展开转鼓表演赛,一时间,爆竹声此起彼伏,锣鼓喧天,各队转鼓各显神通,个个情绪激昂,狂跳猛击,人声鼎沸,把灯会的气氛推到高潮。    

        表演转鼓的鼓手们多为当地农民服饰,白毛巾虎抱头,白色中式对襟衫,外套黑背心,系蓝布腰带,下着黑裤黑鞋,既显得朴素又大方,具有关中农民质朴憨厚的特点。大鼓必须成偶数,群众谓之“打双不打单”,意图吉利。伴奏乐器有大锣四面、铙钹十四副、马号两只。六面大鼓在场中置成大圆圈,击钹者围鼓而站,击锣者背对神案、两个吹马号者站立两侧,叫鼓的在圆圈中心挥舞着指挥棒,使舞者敲击的鼓点和舞姿统一在同一节奏中。 

        鼓手的动作有“平击鼓”、“高跳击鼓”、“鲤鱼翻身”、“凤凰单展翅”等。表演时,时而蹦跳,时而围鼓转击,时而敲击鼓帮,时而鼓槌相击跳跃,在鼓间你追我赶,跳来跳去,鼓点急促有力,跌宕起伏,舞姿娇健敏捷,灵活利落。整个舞蹈好似翻江倒海,波浪滚滚,体现了转鼓粗犷热烈、剽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转鼓演奏的曲牌属当地流传的锣鼓套曲。如[十样景]、[风搅雪]、[长流水]等,舞时分为三段进行。第一段由马号引鸣,节奏稳缓,音韵浑厚,尤如蛟龙从大海中探中龙头,称为“蛟龙出海”。第二段是舞蹈的高潮,节奏由缓渐快,鼓手们腾跳翻转,好似蛟龙在大海中翻身腾跃,因称之为“蛟龙翻背”。第三段节奏逐渐平缓柔和,声韵低沉而有力,鼓手们围鼓转跳移动时,一会儿击鼓帮,一会儿鼓槌相击,如同巨龙在大海中遨游,因称之为“蛟龙摆尾”。

        据艺人们忆述,蛟龙转鼓始传于明代,是朱元璋的凯旋庆功乐。老艺人梁明山(1910年生)回忆说:“大王乡梁村有个叫梁梅公的人,曾在明朝宫中做御马太监。告老还乡后,在故里组织自乐班,亲自向梁族子弟传授转鼓。”梁氏宗族家谱中曾有这方面的记载,遗憾的是这一珍贵资料在文革中已被付之一炬。现在王村乡梁村的转鼓手仍都为梁姓。

        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当地仍有表演蛟龙转鼓的习俗。几百年来,它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心血,长期活跃在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上,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