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踢鼓子(图)
  • 挑花篮(图)
  • 三才板
  • 三山刀
  • 扇鼓舞
  • 上锣鼓(图)
  • 双人轿车
  • 水兽舞
  • 四船扑莲(图)
  • 素鼓
  • 最新热门    
     
    跳跳(图)

    于每年正月初五之后,由社火头组织村中男女老少分别扮演天官、钟馗、小鬼、春官等人物,在广场即兴表演。清末民初广场表演时,有的还戴着面具,并不时的呼喊着“傩傩”之音,广场跳有时多达近百人参加,规模很大,场面也颇为壮观,是当地群众禳疫祈福、预祝丰年的一种民间社祀活动,具有古老的民间傩祭习俗痕迹。正月十五左右,跳跳多进行舞台演出,又称“上台跳”。过去常在戏楼两侧悬挂丈余长的彩色旌旗,上边书有“出疫子郊”、“以禳喜色”八个大字,也有悬挂绣有朱雀、玄武等图案的彩色旌旗,乡人称其为“腾腾神旗”。这些装饰显示出跳跳表演具有古老习俗的一些遗风。

        舞台上演出跳跳时,先由一人画丑相扮“春官”上场,向观众致辞、贺喜,即兴编演,甚至将今天要演的剧月和演员阵容都一一向观众介绍,插科打诨,妙趣横生。类似古代杂剧末开场一样。有时在春官登场后,还接着演一折《天官赐福》或《灵官打台》、《魁星点斗》等,俗称“酬神戏”。以求神灵保佑,迎吉祥、送瘟神、生贵子、兆丰年、祛除不祥。春官下场后,先演一折武戏,如《三战吕布》、《武松打店》等,再接演大本戏。

        跳跳表演中有许多具有舞蹈性的动作和舞段。它既不同于古典戏曲中的程式表演,也不象一般的民间舞蹈,而是根据不同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以及所表演的故事内容,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动律和有固定套路的舞段。特别是双膝与双臂的闪动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色。舞段分为“生角上势”、“净角上势”、“旦角上势”、“丑角上势”、“杂角上势”,以及扮演猴相的“猴势”。下面我们对不同角色的固定舞段进行了记录、整理,以便为进一步探讨民间戏曲与民间舞蹈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的资料。

        关于跳跳的流传发展,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05~1487年)当时的合阳知县,曾征集民间的跳跳,但因遭禁过久,遗失诸宫本词,只能借助动作表演,遂有河西哑跳之称。清乾隆年间合阳莘里村许莲塘许秉简兄弟,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戏场,装生抹旦与群众同台演出跳戏。另有一位名叫安钖侯的翰林曾写过一首诗,称赞当时的跳戏表演:“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锣鼓传呵护,时合庆丰年。”道光、咸丰年间,合阳各地曾有跳戏班社三十多家,活跃于黄河沿岸。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村社不安,祸及跳戏,日趋衰落,仅合阳东乡村尚能演出。

        1948年合阳解放后,行家庄群众曾演出跳戏《火焰山》慰问-。1957年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了《收红孩》。1978年恢复了《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传统剧目,1982年又演出了《收渔税》、《燕青卖线》,1984年行家庄与莘里村联合演出了《打瓜园》、《战盘河》、《鸾凤桥》等,使这一民间古老的跳跳又得以复苏。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