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商洛冬青木烙花筷子
  • 商洛花鼓
  • 锣鼓草
  • 花碟与大蜡
  • 志丹扇鼓
  • 铜川八阵鼓
  • 宜君农民画
  • 洛川蹩鼓
  • 华县蹦鼓
  • 马勺文化
  • 最新热门    
     
    安康市民间音乐综述

     双腿屈膝下蹲(俗称“扎矮桩”),形态憨厚、表情幽默, 风趣活泼,甚至有些滑稽。 旦角(称“阴坡”)过去多为男扮女装,以唱为主,动作优美, 以双膝向下微闪的“小颤步”为基本动律, 手中舞动着花扇和手绢,边唱边舞。丑旦两者在节奏上、动律上、表演上,形成了一高一矮,一丑一美,一刚一柔,一屈一伸的鲜明对比。除了丑旦各自的基本动作外, 以双人舞组合为主、基本组合有“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三戏水”等。
        
        根据传统习惯,丑角以逗为主,旦角以唱相配。两人常用说、唱、演等手法,表演有情节的故事,有人物形象的“花鼓子”。常演的节目有《西楼会》、《卖翠花》、《送香茶》、《迎春》、《拜年》、《看花园》等。表演时丑角诙谐、夸张、风趣,动作幅度大,可转桌子三个角;旦角表演含蓄、羞涩,只在桌子一角扭动。就其表演风格上有以下特点:

        1、两人须在桌子上表演,即一男一女,女角必须由男性扮演相互配合。
        2、唱地方民间小调,七岔、八岔、花鼓子、大同子等,即带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3、属鼓乐型歌舞,无弦乐伴奏。
        4、载歌载舞, 有固定套路,唱一段,舞一段,如此循环,引人入胜。
        
        同时也形成了独有的动作组合,如“半边月”“黄龙缠腰”“矮椿”“三缠腰”“双蝴蝶”等是二人相互配合的典型动作。为了丰富表演, 旦角身穿戏曲衣裙,一手持扇,一手拿手帕。丑角身穿短式衣服,手拿一个直径不到二尺的草帽圈。这草帽圈变化多端,奇异多彩,既是手中的一个道具,又可成为标志人物身份的帽子。因此,形成了《小场子》表演的一种独特风格。

        小场子表演时的“耍草帽”最好的要数安康市恒口镇的已故老人李致莲。他小时候是个放牛娃,爱唱民歌和花鼓子,“八岔”、“大同子”常是曲不离口。

        一次,李致莲在演出时,在桌上边唱边耍了几种草帽花样,一下子轰动了围观者,大家一致要求他多耍几手。从此,他常常放牛时琢磨、研究草帽圈的变化,相继创造了二十多种耍法,其中有:“小开门”“倒银扭丝”“满州帽”“单刺叭”“双护耳”“菱角帽”“和尚帽”等。 李致莲耍帽有三个特点:一是丰富,新颖,一个草帽圈可变多种样式。二是速度快,令人神往,他边唱边扭一回身。一转圈就可变换一种,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三是帽圈的变化,做到了从内容和人物形象出发。 不管是“稍公帽”“牛抵角”“螺丝帽”都是从塑造人物出发,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感,渲染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致莲在解放后曾多次参加省、地举办的民间艺术会演,1955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将他耍的草帽圈技艺向兄弟省的同志进行了传授和辅导。1983年已八十高龄的李致莲还同他72 岁的搭挡参加了安康民间舞蹈会演。1988年病故,在患病期间, 地、市文化局、群艺馆、文化馆的领导派专人看望, 并送去了慰问品。

        狮子舞.狮子舞流传很广,也是流传我市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狮子形象威武雄壮,人们借寓狮子来表现我们民族的勇敢和力量,认为狮子可以驱魔、避邪、保平安。
    《狮子舞》的表演分“文耍”“武耍”两类:

        “文耍”一般是布狮子表演。其特点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狮子戏绣球的各种神情和姿态,在引狮人(大头和尚打扮)的挑逗下。 使狮子做舐毛、搔痒、转、翻、爬、卧、以及抖毛、 摇头、摇尾等有趣动作,来表现狮子灵、巧、温、 顺的可爱性格。

        “武耍”多是用龙须草制做的狮子, 引狮人扮武士形象,要求有较深的武术功底,会翻能打,用手中的绣球,通过抛、扔、夺、挑逗狮子做扑、纵、 跃、直立等动作来表现狮子英武豪壮的气势。

        我市每逢灯节耍狮时,均有烧花的习惯。《烧花》分“满架”和“半架”。“满架”多是单狮表演,在地上玩“不上高台。舞狮者赤身,身抹鸡蛋清,头扎英雄巾,住户或单位用鞭炮接来后,从狮子舞时开始烧花、焰火飞溅直至狮子舞毕。

        “半架”是说有“草狮子”和“布狮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狮子组成一队,草狮耍武,布狮耍文,上高台,人们便知这是烧“半架”,光是几个狮子在地上玩时烧花,待人们把方桌摆好,另一“布狮子”开始登桌时烧花即停止。

        《狮子舞》的表演,最精采的要算狮子上高台了,所谓”高台”就是用三十六张老式方桌(八仙桌),垒成等腰三角形(A字型)最顶端一张桌子倒放。(桌腿朝天)传统的摆桌很有讲究,必须是同样尺寸的桌子共摆八层。先顺长摆八张,桌与桌的间隙为桌面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摆七张,二层以上每张桌腿下要垫一小块皮纸,以防桌子打滑,以此类推,每层递减一张,直至顶端。引狮人手执“拂帚”与狮子从高台的一角,一层层台阶边攀台阶边表演,直到顶端表演后,再从高台的另一端下来。

        安康市运司工人哈彦宏(1972 年生)和马祥明 (1920年生)是一对老搭挡。提起二人, 安康的老一辈都知道。他们十几岁就跟随老艺人学舞狮,为了在“高台”顶端的四条腿上形走自如,平时他俩就用四根木桩栽在地上练习,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碰破过多少次皮,才练出这身有杂技色彩的高超技艺。一九五三年他们还在四十六张桌子垒起的高台上表演过。一九五五年,参加省民间文艺会演,得了一等奖。他俩表演的狮子较全面,既能表演狮子的勇猛、娇健、威武雄壮的形象,又能体现狮子温驯、庄重的可爱性格。尤其是在顶端四条腿上的表演更为精采,狮子在桌腿上既要保持平衡,又要做各种动作,还要把四角走到、朝拜四方,并且要头与尾同在一个桌腿上换脚,这惊、险、奇的表演,常使围观者惊叹、赞口不绝。

        龙灯舞,“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宠然大物,它宏伟矫健、气势恢宏,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封建时代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每逢天旱不雨时,人们也常常用耍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因此,龙在我们民族精神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现象和远古时期的图腾影响有着一定的联系。

        《龙灯舞》,又称《龙舞》、《耍龙灯》是流传我市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春节期间, 我市城乡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舞》一般由一舞者手持长杆, 杆上镶着一个能够转动的实心花球,象征宝珠的引龙人。龙体均用竹蔑编成、分龙头、龙身、龙尾均用彩纸或各种红、黄、白布糊后再画上龙鳞。龙身长短不一、有三节、五节、九节、十一节为单数。《龙灯 舞》多在夜晚玩耍,每节龙体均点小油灯或蜡烛。可炯炯发亮。《火龙》一般用纸糊成, 每节用绳子连接。用布糊成的龙体称《布龙》, 龙体用布连接后绘画成各种颜色,如白色布上画红龙鳞,称之《白龙》。黄布画上红鳞的称《金龙》,红色的称《赤龙》、 绿色的称《青龙》气势宏伟,色泽鲜艳。

        我市灯节期间玩耍的龙灯舞种类较多《火龙》、《布龙》、《板凳龙》均有。多以十一节为主,现龙者以年轻人居多,在打击锣鼓声中表演龙腾飞跃的气势。引龙人武生打扮,动作豪爽。担任领舞和指挥。表演动作常有“龙打滚”、“龙盘尾”、“老龙盘旋”、“龙翻身”、“波浪游”、“金龙跳水”、 “双过龙门”、“龙戏珠”、“彩虹飞架”、“龙行云”等。耍火龙时,鞭炮焰火齐发,舞龙者步履一致,快、慢有序、起伏跌宕,对比鲜明加上强烈的锣鼓和呐喊声,场上金光闪烁、气势磅礴、大有翻江倒海、 腾云架雾之感。
    新华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