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户县《龙狮鼓舞》首获国家级群众艺术最高奖
  • 西安鼓乐何时走出尴尬
  • 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
  • “一乡一品”会不会让民间艺术“变味”
  • 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 是打造品牌还是发展产业
  • 将生命融入剪纸艺术的陕北婆姨
  • 千姿百态剪下生
  • 复苏了的“古代交响乐”——西安鼓乐(图)
  • 情系黄土高原的音乐家 ——记民间音乐家马政川
  • 最新热门    
     
    手指间流淌的艺术——王又凯的泥人之路



      创作源自生活

      王又凯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全凭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的作品没有学院式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想象驰骋之间,一件件作品也随之诞生。看着眼前这些形态各异而又诙谐成趣的作品,你不得不佩服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他的作品皆缘于对于生活中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如作品《吼起来》是他一次在乡下乘车的过程中,遇到前方有路障,满车的人都只有在一旁干等。而旁边一老汉踏着自行车悠然而过,边骑车还边得意地吼着秦腔,这种情景落到王又凯的眼里,就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构思:他让七个男男女女一起张嘴大吼,这其中不仅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孩子,每个人都是张大了嘴,一脸陶醉的表情。为了将作品夸张到更为极致的地步,他还让这所有人骑到一头驴上,甚至连毛驴也是大张着嘴,似乎在高唱着什么。关中人爱吼秦腔,陕北人爱吼信天游,老陕的特色就通过这件作品中显露无疑。

      这些泥塑都是仅凭普通胶泥捏制而成,而且从不上色,不烧制,以期表现出一种黄土地人的质朴本色。由于泥土本身的可塑性极强,你无法预知一捏之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他七年来所创作出的1000多件作品,极少雷同,每一件都带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王又凯还很注意用同样的泥塑造出不同的感觉,比如用干的泥表现人的皱纹或衣服的纹路,用湿一些的去改造成头发或胡须的效果。还有,他的一些作品表面非常光滑,让人感觉是涂了一层釉,而实际上不过是经过多次的手指涂抹而达成的效果。这是他在观察建筑工人干活时所获得的启发。这种启发性创造也表现在捏造的手法上。他在初期捏泥塑时,泥塑会很容易“塌”掉。于是他向别人学习了一种“盘泥法”的塑造方式:把胶泥像盘麻绳一样一圈圈地盘起来,这样就结实多了。可这种方法却使得他的创作很受限制,经过长期摸索,他又自创了“空捏法”,即把作品捏成空心的,这样可以从里外两个方向来塑造,更容易塑造出作品的“精、气、神”,从而使作品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勇攀艺术高峰

      从没办过个人作品展的王又凯,怎么也想不到,他随意顺手捏出的这些“泥耍货”竟有这样大的反响。他说,他一直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对待泥塑的,可这次展览上众多专家学者们的热情肯定与中肯建议所形成的“压力”,却让他无法再淡然处之了,他决心在展览结束后深入到陕西各地去采风,重新到生活中去学习,创作出更多更美更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品来。期待这位“后起之秀”在艺术之路上再攀高峰。
                                
    杨小玲 李向红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