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踏访三秦民间艺术保护之路
  • 剪纸打破吉尼斯之最
  • 活色生香的民间布艺人物(图)
  • 巧手剪出精美人物 六旬老工人剪出封神演义人物谱(图)
  • 民间收藏的魅力
  • 陕西村留学生农家赏鼓乐 (图)
  • 民间乐手走上高校讲台 继承传统演出典雅(图)
  • 千姿百态剪下生
  • 手指间流淌的艺术——王又凯的泥人之路
  • 熔古铸今“铜雕王”--记陕西省凤翔县民间雕塑家杨达
  • 最新热门    
     
    2004陕西文化记录

    ,其间曾几度失传。改革开放以后再度活跃在民间。逢年过节,常能看到鼓声雷动、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鼓由于时代性、人才、资金等原因再次濒临失传。文章指出,改变其自然发展状态必须使其跟上时代脉搏,找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加强以老带新的步伐,做好继承,逐渐改善年龄结构,逐步使其年轻化;完善组织,加强表演队伍的建设。

      4月30日《寻找时间深处的影子——皮影文化》华县皮影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其刀工精细、色彩艳丽、惟妙惟肖。它曾是我们的骄傲。然而,随着皮影艺人的渐渐老去,这一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再精美的皮影无人操纵表演,无人给予血液般的唱腔,它就只能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有价值却无生命,只会给我们徒留遗憾。文章提出,皮影要在国内生存、延续下去,必须要创新。首先要编写一批反映时代变化、贴近生活的新剧目,以开拓农村市场,争取年轻观众;其次,用皮影的形式拍摄电视连续剧,让小朋友从小了解喜爱我们的皮影文化。

      7月2日《合阳提线木偶命悬一线》提线木偶“起于汉而兴于唐”,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稀有剧种。合阳木偶剧团是全国仅有的2家提线木偶剧团中的一家。艺人仅凭操控几根线便能将木偶戏演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合阳提线木偶戏剧目丰富、内容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极受群众的喜爱。相信不少人都对木偶戏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象。近年来,这一剧种却由于剧目缺乏创新等原因受到冷落。针对此事,专家建议,通过建立提线木偶艺术学校,培养艺术后继人才;对优秀艺术人才给予必要的保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来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5月28日《昔日“泥耍货”今朝“聚宝盆”》凤翔泥塑羊、泥塑马连续两次荣登中国生肖邮票主要图案后,许多针对泥塑艺术的报道,大多倾斜于其如何实现与经济的互融等问题。《昔日“泥耍货”,今朝“聚宝盆”》则把着眼点放在探讨泥塑文化的特色以及如何发挥民间文化的感召力的作用,使其得以发展的探索上。文章客观地展现出泥塑艺术浓郁的“乡土”特色,物美质优价廉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泥塑只有保留住它的乡土味道,在不脱离传统,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继续增强其表现力,才有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这为其它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

      8月20日《探访民间女娲的杰作——面花文化》面花是指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面花是农村群众礼尚往来、寄予厚望、抒发情感的媒介。可食、可看、可玩、可用,在农耕时代它风靡关中农村长久不衰。合阳面花因其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而备受群众喜爱。但现代节奏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更新着人们的观念,使面花这一农耕文化的产物,似乎不受人们的欢迎。面花文化的出路在何方?文章提出面花的转型,实现与旅游的结合,走陶塑的道路,才能坚实其生存的基础。

      11月14日《流唱千年的紫阳民歌今谁传承》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是紫阳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瑰宝。它的渊源已无从考证,从上世纪50年代在采风时被发现后迅速流传开来。是历次全省群众文艺调演中的精品节目并多次获奖。紫阳因此被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授予“陕西民歌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紫阳民歌虽在近年来有了一定影响,但在传承、创新上仍面临较多问题。对此,专家建议,应该像新疆、云南一样打造出紫阳民歌的品牌效应;多出创作和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顶尖级的演唱人才;建立长效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勇于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从小山区走向大都市的大舞台。

      6月11日《“炉山不夜”何日重现?》铜川陈炉镇是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陈炉耀州瓷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文章追溯了陈炉耀州瓷千年的历史,展示了其辉煌的过去。同时,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指出了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走向衰败的原因。并就其今后该如何发展,走访专家,提出建议: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把握住时代变化,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个性人才,使人才对陈炉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展个体私营陶瓷生产,培植陶瓷艺苑。陈炉发展个体私营陶瓷业独具优势,应大力发展。这些举措将使得千年古瓷成为陈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小玲 向红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