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踏访三秦民间艺术保护之路
  • 剪纸打破吉尼斯之最
  • 活色生香的民间布艺人物(图)
  • 巧手剪出精美人物 六旬老工人剪出封神演义人物谱(图)
  • 民间收藏的魅力
  • 陕西村留学生农家赏鼓乐 (图)
  • 民间乐手走上高校讲台 继承传统演出典雅(图)
  • 2004陕西文化记录
  • 乾县抢救性保护民间艺术蛟龙转鼓
  • 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图)
  • 最新热门    
     
    警营才子苏恒的字画情结(图)

    人讥笑他:学艺术要从幼儿培养,你都20多岁了还学啥书画?他却幽默地答道:“齐白石大师40岁才学国画,我和齐大师相比正是幼年!”正因为苏恒自幼就养成了这种爱啥干啥钻啥的性格,才奠定了他独辟蹊径创出“画中字,字中画”新画派的基础。

                                          工作书画两丰收

        苏恒大学毕业后分到碑林公安分局秘书科,这是许多人都觊觎的舒服工作。但他为了锻炼自己,多次要求下基层工作。因他能写会画,领导不放他走。后他自己在收审站找到一名能写的民警谈好两人对换,这才到了基层。他在基层几乎干遍了公安各警种,收审站、派出所、预审科都干过,工作中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全市公安局内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十多次嘉奖,还被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但有一条他始终孜孜不倦:不论工作多忙,他也要挤出时间,忙中偷闲研习书画;在市公安局系统小有名气。

        十三年前熟人朋友在给老人祝寿时,请他写祝寿书法。后来他觉得简单一个“寿”字太单调,联想到“松鹤延年”也有祝寿的意思,他开始思索:能不能既要有字的间架结构,又能体现传统国画笔法,创新出一种字画合一的艺术形式?经过数百次练习,这才创作出了“鹤寿”:把寿字起笔画为鹤头,中部几笔写为鹤身,收笔落为鹤腿;一个既是字又像画的鹤寿亭亭玉立,跃然纸上。由此触类旁通,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尝试用画的意念写字,琢磨用字的笔法作画,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一种字画一体的崭新艺术流派诞生了!

                                          十年探索磨一剑

        探索新画派谈何容易!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没有参照、无处求教,惟有靠自己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崭新艺术。而创新,首先必须有时间;其次还要有经济支持。13年来,苏恒把节假日、休息时间甚至连一些睡觉时间都用在研究、琢磨、创新上。经常是一个字、一幅画反复研习几十遍甚至数百遍;而研习必须要用大量的纸墨颜料。为了有钱购买书画用具,他先后戒掉烟,他经常身背食品、瓶装水,在省图书馆、西安图书大厦席地而坐、查阅资枓;多少个夜以继日的执勤,严打小憩中,他仍在琢磨着这个字怎么变画;多少个睡眠不足的梦境中,他翻身下床将梦境中的灵感写在纸上。有人问他为何不厌其烦地查资料?他说:“师古而不古。创新必须要在继承传统艺术基础上仍然用笔,遵章写意。所以我的作品都有出处,并非闭门造车。”他为了画山画水,他游遍了祖国名山大川;他为了画长城云海,3次上长城写生观察;他为了画鱼,特意从动物园买回各色鲫鱼养在家里,时时观察才胸有成“鱼”。不说他自幼临书摹画,仅从他投师习画算起已23载。至今,国内已有数百人收藏他的作品,就连台湾、日本也有人来西安找这位自成一派的书画家求字索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2年11月26日,陕西省版权局经审查后给他颁发了“中国首创画中字、字中画”版权证书。同年12月16日,西安电视台《警营书画家苏恒全国首创画中字、字中画》为题进行了首家报道,随后多家媒体也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2003年6月20日,人民网上专题报道并评价他的作品是“新奇独特的画中字、字中画”。2004年1月22日,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看到西安晚报刊登的苏恒画中字作品时,对陕西省政府网刊《人才与教育》杂志记者称赞他是中国书画的“后起之秀”。

                                          梅花绽放香气幽

        梅花香自苦寒来!苏恒现已创作出山水、祝愿、爱情、励志、十二生肖、人名等九大系列近百幅作品,就连所有作品中的印章也均出自他手,其中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三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加鸿笠 江山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