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10位名校博士生联名抵制于丹 称其“极度无知”
  • 大众史学的短与长“想当然耳”的内容太多
  • “历史正剧”的冬天来临了吗?
  • 西方作家选出十大文学名著 托尔斯泰巨著受追捧
  • 户县农民画敢问路在何方(图)
  • 孙慧娥中国剪贴画的新秀(图)
  • 安塞腰鼓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鼓”?
  • 被誉为“威风锣鼓”的是哪种锣鼓?
  • 收藏远古“音乐”的人
  • 于丹被十博士喊“下课”并非偶然?
  • 最新热门    
     
    看日军的“人性”《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

    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感动归感动,事实归事实。

    事实上栗林忠道并不一直是一个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自己家庭是很慷慨的,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的样子要好得多,但是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战争中的人情味。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如此富有人性,只怕气得哗变是不免的。

    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而日军可说打得很精彩。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这一战小小二十二平方公里的硫磺岛,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以-为目的血腥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属于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极为吃惊了。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实际是栗林失败的一个表现。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当时美军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于是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真正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萨苏)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