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10位名校博士生联名抵制于丹 称其“极度无知”
  • 大众史学的短与长“想当然耳”的内容太多
  • “历史正剧”的冬天来临了吗?
  • 西方作家选出十大文学名著 托尔斯泰巨著受追捧
  • 看日军的“人性”《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
  • 颂扬“神风特攻队” 日本文化右倾让别国反感
  • “秦始皇多情”引争议 导演称少了女人戏不好看
  • 被誉为“威风锣鼓”的是哪种锣鼓?
  • 收藏远古“音乐”的人
  • 于丹被十博士喊“下课”并非偶然?
  • 最新热门    
     
    易中天、于丹现象的教学示范意义

    近期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经典阅读越来越靠近人们的生活。于丹“说论语”再掀经典阅读的高潮,成为继易中天“品三国”之后的又一大众文化奇观。这就给许多人造成一种假象:借助电视传媒,不管轮到谁,都可以出人头地!——跟风的浅薄在于知道了风向,却不知道风为什么往那个方向吹。

    其实任何一个“品三国”或者“说论语”的大学教授,都是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结出些现实的花果,给视听大众留下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一些学院派的旁观者出于被花果的诱惑竟也产生借古书扬名的念头,可又嫌大学讲台太窄,反怪自家运气不好;但是同“说论语”作者的心得相比,真不如人家和百姓生活贴得那么近!试想大学生们在翻阅国学讲义时感觉不到文本的可亲之处,哪里还有听完这些国学课程的兴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成为百姓生活中参悟的的话题,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可高等学院还是把孔子的学说抬得过高,一来标榜着自己学问的高度,二来仍然把《论语》塑成一种文化符号让大学生们顶礼。

    由此可知,我们的大学国学课不受学生欢迎是有原因了,尽管有的高校开足了课程,而学生并不买帐。其实设置国学课程和怎么上课毕竟不是一回事;课讲得能否吸引学生,在于教师的学问根底和授课艺术,如果大学教授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都没有,那这样的国学课程安排再多也是走过场。是该让大学教授们自觉地从易中天和于丹身上好好悟一悟“品”和“说”的艺术,让他们的课堂也收获些“百家讲坛”的人气。

    目前,易中天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不能说易中天利用电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