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早有中国版
  • 今年是“明”年“明朝”为什么这样红
  • 《吕海寰》见证民族伤心史
  • 《纽约时报》美国记者眼中的光绪与慈禧之死
  • 被指曲解《论语》 于丹欢迎争论
  • 讲《论语》 于丹被指“谬误”14处
  • 劝其改了歌妓名 金庸回应北大才女步非烟
  • 格非不能把历史当作晾在那儿的风景
  • “以史解史”揭秘中苏关系破裂真相
  • 海男乱世之恋《花宴》灵感来自名将孙立人
  • 最新热门    
     
    中国记者越战见闻录“胡志明小道”揭秘

    道”早已不是当年那样曲曲弯弯,崎岖不平了,其主干道已成为国家级公路了。

    1959年5月5日,根据抗美斗争的需要,越南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开辟一条向南方运输的道路,这就是被美国人称之为“胡志明小道”的一条秘密补给线。越南南方称之为“中央走廊”,是支援南方的“战略路”。干部南下、北上,北方及外界支援越南南方的-、物资都通过这条小道,依靠人背、肩扛、牛车拉、自行车载等方式送到战火纷飞的南方。它可以说是越南南北方之间的一条“大动脉”,是一条炸不断的“生命线”。


    北越战士要经常与泥泞的路面斗争

    “中央走廊”,北起广治省西南山区越老边界处,向南跨越边海河17度线进入老挝境内,经过中、下巴特寮解放区,越过9号公路、车邦河,沿长山山脉西麓向南伸展。经沙拿湾地区到阿速坡向东北部进入菠萝芬高原,翻越长山山脉进入越南昆嵩和广南交界处。从此处又分为两条线路,一条经昆嵩高原至西原的加莱、多勒西部至西宁地区。我们走的是这条路。一条是从昆嵩、广南交界处向东翻过长山山脉,跨越14号公路至广南省西南山区,由此再向南,经过广义、平定、富安、庆和、林同高原到D战区(多勒境内)向西到达西宁。各省都有小路连接中央走廊。从越老边界17度线步行至西宁地区需要3个月时间。从越老边界17度线至中部中区领导机关(广南省三岐附近)需走一个半月。从中部中区的广南省,经广义、加莱、多勒、边和、土龙木到西宁南方总部,步行要两个半月时间。我们是边走边工作,在五联区工作了几个月,到达南方总部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

    然而,就连越南人自己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条小道如何走。它其实并没有一条固定不变的具体路线。我们中国新闻工作队是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外国新闻媒体全程走过这条小道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当年越南和我们中国的关系是“同志加兄弟”,越南拿我们当自己人,允许我们走这条秘密通道,并通过这条小道到南方的西宁地区附近密林中的总部——南方局。

    走过这条小道之后我们才知道,越南对这条神秘的“胡志明小道”的管理是十分严密而有章法的。1959年5月9日,越南人民军根据胡志明主席的指示,成立了“559部队”,又称“长山部队”,辖有交通联络团及警卫、通讯、工兵、运输队,并特别配备了中国援助的“凤凰”和“永久”牌加重自行车、大象、骡马、小推车等运输工具。人员全部着老挝巴特寮部队的军装,部队驻地和单位番号多以XX生产基地或XX工地来命名。整条“胡志明小道”从北纬17度线到西宁附近延绵数千公里,沿途设置了无数个接待站(以下简称站)。这些站都设置在较隐蔽不易被敌人发现的丛林里。

    站与站的条件也不一样,有的站比较大,房子多,我们到站后可以按睡觉打呼噜与否分开住,有的站则很小,只有一个小棚子,里面埋着杆子,可以在棚内支吊床。有的站连个棚子都没有,也没有管理人员,和在树林里露营没有区别,但那也是线路上设的站。

    “胡志明小道”上的站与站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在这里计算路程的单位不用公里,而是用“小时”,通常说某站到某站有几小时的路程。


    大象也经常被用来运送军用物资

    在“胡志明小道”上我们吃过很多野味:大象、长背猿、穿山甲、黄犭京、刺猬、鹿、四脚蛇等,喝过树叶煮的酸汤,说是可以补充维生素C。站上就是没有蔬菜吃,所以各种野菜就成了美食。可是当时“胡志明小道”上,在我们走之前刚刚有大部队走过,野菜都挖光了,找野菜也很困难。行军途中警卫战士还挖蚂蚁窝给我们找蚂蚁蛋吃,说是蛋白质特别多。南方的蚂蚁窝有坟头那么大,蚂蚁蛋大的可以切成片大家分着吃。途中的午饭是从站上带的凉饭团,每人带着一瓶胡椒盐和一罐鱼露,用它来拌饭或沏汤喝。可别小看盐,盐在南越山区十分稀缺,有时要用大米去换,有的地方一头小猪只能换到半斤盐。

    站与站之间的路怎么走,途中在什么地方午休吃饭,下一站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站在什么地方露营,这些只有站上的交通联络员知道。每天从这一站出发,就由来接我们的下一站的交通联络员带我们走。

    站上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民兵。我们除了随身用的东西自己背外,还有一些摄影器材等就由站里找民工给我们背,一站换一拨民工。背东西的民工不和我们一起走。有时帮我们背东西的民工是南越妇女。南越妇女非常能干,背着几十公斤重的东西翻山越岭,很不容易。尤其是南越山区的少数民族,对运输线做了重大贡献。

    长山山脉那一段路基本上没有离开山,整天爬坡过河,不是在山顶走,就是在山脚下河谷中走,在两山之间的草甸子上走。进入加莱省也就进入了南方的红土高原,天下雨,路十分泥泞,但是还是离不开山,因为越南南方只有沿海地区有零星的平原,湄公河三角洲是平原地区,其余全部都是山地或高原,因此“胡志明小道”就离不开山。有山就有河,有名的河,无名的河一路过了无数条。

    进入六联区,是“胡志明小道”最难走的一段,不是因为山高,最高的山在长山山脉。一是因为人的体能储备走到这里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二是这一段路沿途人烟稀少,没有站住,粮食、副食缺少。我们进入这段路之前,一次带了18天的口粮,连续十几天没有站住而是在树林里露营。在这一段路上生病的人也比较多。


    越南人民军战士在胡志明小道上埋锅造饭

    我们虽然走完了“胡志明小道”的全程,但是对这条小道的了解仍然很皮毛,只限于我们看到的、体会到的。

    “胡志明小道”建成的16年中有100多万越南士兵、干部和大量军事物资、后勤给养通过这条小道运往南越战场。

    难怪越南统一30年后,当年走过这条小道的老战士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重走这条小道。小道上有他们洒下的鲜血,有他们在那里长眠的战友,有他们光辉的历史!

    “胡志明小道”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小道,一条谁也找不到的小道,一条地图上没有标明的小道,一条伟大的小道。这就是我们走完了全程的神秘的“胡志明小道”。

    (本文摘自《胡志明小道上的701天:中国记者越战见闻录》,张世鸿、张炎平、吴迪著文/摄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22.00元)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