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2006年通俗历史引领出版潮
  • 《在路上》重温“垮掉一代”的心灵自传
  • “三国”渗透日本人生活 源自中国影响力高涨
  • 清代小说《断袖篇》作者俞雯考
  • 小学生“叫板”历代文豪 古代诗文惨遭“恶搞”
  • 李锐“文革”是我终身要表达的命题
  • 为什么古代妓女那么像文艺工作者?
  • 《足迹》外交官常常有缘见证甚至参与历史
  • 东写西读钱钟书所夸“美妇人”
  • 《黄金甲》证明了中国人为啥没有文化
  • 最新热门    
     
    目标汉语“第三乱世”,咬!

    河水突破堤坝,就是洪灾。语言失去规范,就将歧义丛生,失去沟通交流的作用。《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称,该刊立志成为“汉语的护堤员”,目前他们特别想搞的活动是“年度错别字”评选。2003年,海协会会长、89岁高龄的汪道涵先生在病榻上对郝铭鉴说:“你们纠正的只是一字一词,但维护的却是中华文化的大厦”

    “‘喋血’这个词,就是全国性的差错。杀一个人怎么能‘喋’血?死掉的人怎么能‘喋’血?‘喋’是踩踏的意思啊,杀了很多人的人才能叫‘喋血’,我们都呼吁了很多次了,报纸还是动不动就‘喋血街头’!”《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三句不离本行,这本他一手操办的32开48页的小杂志,发行12年以来,始终是国内惟一的社会语文应用杂志。

    “建国以来,我们的语言文字一共有过三次混乱,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第二次是‘文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这次混乱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现在还在混乱着。”今年62岁的郝铭鉴亲身经历这三个时期。

    1992年,身为副总编辑的郝铭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内部组织全社人员进行了一次“一本正经的考试”。考题是一篇名为《书市散记》的杂文,里面有110个差错。除了他自己,包括社长和总编辑在内的所有编校人员全都参加,这次考试在当时的新闻出版界影响很大,考试试卷在《新闻出版报》上全文刊登,于是,郝铭鉴借此机会做了一份名叫《咬文嚼字》的小报,主要作业务探讨,内部流传,也向社会免费发送。

    从1992年到1993年,这份8开的小报不定期出了7期,最初印个一两千份,后来全国各地出版社的同行们都打来电话要,加印到四五千份还不够,郝铭鉴就动了要作一份正式出版物的念头。

    咬自己,一字千金

    为此郝铭鉴专门去拜访语言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