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蒙古族长调中蒙跨界文化形态申遗的典范
  • 黛玉沉湖自尽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 跨文化诠释中的《墨攻》
  • 回首民国热对民国的认识我们是否太有限了?
  • 刘心武准备续写《红楼梦》 称高鹗续书是伪作
  • 学者鲁迅首先是翻译家 从未想过“不朽”
  • 于丹说《论语》 女博士感悟的孔子智慧
  • 业余研究者解密《红楼梦》 称作者非曹雪芹
  • 《康熙秘史》将鳌拜“还原”为忠臣引发争议
  • 鳌拜变忠臣引争议 尤小刚某些史学家治史不严
  • 最新热门    
     
    勇担责任 苏俄以国力崛起

    完全不同的道路,人民将行使权力,所有人都有工作,再也不受剥削。然而建立新社会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内忧外患

    引进市场经济救急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边缘。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这个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

    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列宁说:“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后来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建银行系统。

    美苏贸易

    福特汽车尝尽甜头

    当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恐惧,一心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

    1921年8月,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克里姆林宫,他叫阿曼德?哈默。哈默父亲是美国-党创始人之一。他为苏俄带来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

    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在列宁支持下,哈默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在美国企业界游说,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

    苏俄并不想单纯从国外进口产品。列宁对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福特曾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

    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列宁欣慰地说:“战争结束时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旁白 中国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郑异凡

    把市场,实际上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1923年11月20日,列宁在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这是列宁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说。1924年1月21日,苏联人失去了这位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

    斯大林时代:强硬手段推进工业化

    追求速度

    新经济政策被舍弃

    斯大林这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领袖,以强硬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意味着此前为保护农民利益而推出的新经济政策将被舍弃。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计划集中

    十年跃居欧洲第一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足有三本书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

    就在这一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危机爆发,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

    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后来斯大林告诉罗斯福,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技术建成。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物质匮乏

    计划经济弊端显现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通过国家力量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

    苏联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成千上万忘我工作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得到太多回报,尤其是广大的农民们,每天都不得不去面对严重的物质匮乏。

    旁白:北大历史学系教授 徐天新

    到斯大林逝世,人均粮食产量、肉类产量还没达到沙皇时代水平。

    不过,计划经济在当时的成功,使人们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去反思它的弊端。更何况,当时苏联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战争威胁。

    二战爆发

    捍卫正义无愧大国

    就在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937年,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日战争,而斯大林一直担忧的战火,最终不可避免地侵入。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被全线扼止,遭遇反攻。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德国。战斗最激烈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最后的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民族复兴 罗斯再出发

    1945年2月,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的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晤,一起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

    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20世纪中叶,美国和苏联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

    对一个伟大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政策弊端讳疾忌医 丧失自我完善机会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英勇而秩序井然地建设新世界。”

    同时他也发现了苏联存在着各种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作风,老百姓的贫困,国内有意识地封锁国外的情况等。他在日记中写道:“目前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50年后再发表这本日记。

    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还原历史现场

    20世纪20年代 工业化的逼问

    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继续封锁苏联经济: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同样庞大的亚洲近邻-----中国的境遇,更加坚定了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没有重工业,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