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毛泽东评舞台上的“毛泽东”
  • 易中天论楚汉三国与湖北湖北在三国地位重要
  • 美国在线出资 纪录片《南京》重现日军暴行
  • 中国学者重走“唐诗之路” 倡议建设唐诗之城
  • 梁漱溟眼里的名人
  • 季羡林忆述“第一次受打击”的教训
  • 陈丹青在重庆连发三炮 直指易中天鲁迅等
  • 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日本文化值得借鉴
  • 中国历史剧娱乐排行榜正说戏说皆遭骂
  • 尤小刚《康朝秘史》鳌拜与康熙是良师益友
  • 最新热门    
     
    豆腐西征美国漫画狗在感恩节吃“豆腐素鸡”

    英译为“Beancurd”,被西方人称作“中国起司”,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文词汇一路走俏西方,于是洋人运用起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夜间便将豆腐“Tofu”无师自通地琅琅上口了。不久前,英国路透社从美国华盛顿发出了一条“秘闻”,告白天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因心脏病的困扰,医生为他下了“最后通牒”,令其必须改变贪食薯条和汉堡包的恶习,要求他多进食一些营养卫生且能抑制动脉硬化的豆腐。克林顿的体重达225磅,吃豆腐成为其减肥的法宝。克林顿“吃豆腐”,并不是啥影响国际-大略的新闻,但它却表达了一个明确的事实,就是西方人及西医眼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何等的健康有益。

    世纪上1999年10月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将黄豆尤其是黄豆所制成的豆腐,列为“具有减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险”的健康食物。此时起,“吃豆腐”的风气便在美国大行其道,超市及中国城的豆腐档每日供不应求。当美国的肯德基、汉堡包和薯条等痴肥食品充斥世界各地的今天,中国古老文明的豆腐,却以起特有的魅力征服了美国,并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热量、低胆固醇的显著优点,成为举世公认的保健宝典。据美国市场调查,过往的10年里,豆腐的销售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着。

    美国人吃豆腐很有一套中西结合的经验,他们除了照搬中华料理的菜谱外,还“研发”出许多西餐豆腐食谱。譬如:前菜豆腐、沙拉豆腐、铁板豆腐、甜品豆腐等,形形色色。一些快餐店更是别具匠心地创制了“豆腐素烤鸭”、“豆腐蛋糕”和“豆腐雪糕”,深受老美的喜爱。“豆腐”甚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英国牛津大词典也早已将它收录其中。

    豆腐文化在西方

    吃豆腐热浪中难免花絮缤纷。去年一场豆腐大战曾席卷美国。起因是一部名为《GetFuzzy》的畅销连环漫画集,这部漫画集创刊于1999年,主题是借两个主角暹罗猫Bucky与杂种狗Satchel的故事,用它们来冷嘲热讽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的现实。该漫画每天刊登于全美450份报章上。去年临近感恩节时,暹罗猫Bucky决意大义凛然地坚持传统,一定要享用真正的火鸡大餐,然而另一个主角杂种狗Satchel,却偏要新潮地吃什么豆腐素鸡。一时间,猫狗之间火爆的豆腐与火鸡战争,亦随之成为美国肉食者与素食者间开战的导火索。

    另一则引人注目的花絮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二战期间曾率领盟军击败了德国纳粹,战后曾连任第34、35两届美国总统。睿智严明的他一向以刚毅著称,然而这位硬汉平日里待人接物的性格却极为仁慈宽厚。最近,在其当选为历史上10位最佳美国总统之一时,史学家对其一生业绩盖棺定论的结论非常简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意志坚如利剑,但他的心肠却温柔得如同豆腐。”此评语显然也源自中国成语:“刀子嘴,豆腐心”。

    难得的豆腐商机

    时下,西方人一窝蜂“吃豆腐”方兴未艾。美国《经济展望》杂志预言:“在未来的10年里,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商品不是汽车、电视机等电子产品,而是中国人的豆腐。”

    中餐馆里的“麻婆豆腐”、“红烧豆腐”、“椒盐豆腐”等,都成为老外常点的招牌菜。不过海外中餐馆的“豆腐宴”为了照顾西洋人清淡的口味,特作了“中为洋用”的改革,在少辣少盐的同时加上了酸甜口感。在著名旅游胜地夏威夷的Maui岛,豆腐甚至成为招揽游客的一道风景。在该岛游人如织的步行街两旁的餐饮店橱窗里,家家户户都展览着一口注满了水的大玻璃缸,里面悬浮着一方方酷似起司的白色东西。许多西方游客大都对此景观颇好奇,当渴望一探究竟者问明白原来是保鲜豆腐时,他们的双脚不免已涉足店内。既来之则安之,游客难免被热情的店员说服坐下来品尝一席豆腐宴。

    西方人近年来越来越钟情绿色食谱,减少牛奶、牛肉等高脂肪的摄取,流行多喝豆浆,多吃蔬菜、植物油,素食逐渐成为时尚。中餐敏锐地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开发出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低盐的新派豆腐宴,自然成为了西方社会主流时尚的新宠。(据《凤凰周刊》郭莹/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