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故事
  • 士别三日
  • 闻鸡起舞
  • 一鸣惊人
  • 张良进履
  • 志在四方
  • 周处除“三害”
  • 药物学家李时珍
  • 名人读书方法、故事(8)
  • 名人读书方法、故事(9)
  • 名人读书方法、故事(10)
  • 最新热门    
     
    王羲之三代习书法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伯父王导是朝中的三公之一——司徒,对书法也有研究。他们研究讨论书法的时候,小王羲之就在旁边听,父亲写字,他就在旁边看,很感兴趣,总琢磨怎么写。他的心思全用在这上面,六岁时还不善于说话。父亲和伯父,都认为这个孩子不聪明,并不看重他。小王羲之就自己练字,一个笔划一个笔划地练。七岁的时候,写的字已经横是横,撇是撇,有点儿火候了。     王旷积累了多年研究书法的经验,写下了一本书,叫《笔说》,评价了各书法家的得失,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练习书法的要诀。他把这本书稿,珍藏在枕下。     小羲之当父亲不在时,到父亲卧室把这本书稿拿走了。     王旷见《笔说》书稿不见了,各处寻找。发出小羲之正在自己屋里捧着读,一面读一面挠头,满脸困惑的神情。看见正要发火的父亲,小羲之跪在父亲面前央求着:“父亲大人,请你把这本书教我读吧。”     “你这么小的年纪,能懂什么?”王旷呵斥道。     “你教我,我不就懂了吗?”小羲之辩解说。为了使父亲相信,他把自己的几本习字本双手捧给父亲看。 王旷仔细地看完,看出儿子的习字已经初步打下了基础。看他平时少言少语,不玩不闹,却自己读书练字,肯于用功,是个可造之材。他深悔平时对儿子没有关心指导,不但不再生气

    [1] [2] [3] [4] 下一页

    ,反而把孩子揽在怀里,慈爱地说:“你还小,再过几年,我再传授你这本书。”     羲之又跪到父亲膝前,央求说:“父亲大人,请你现在就传授吧,几年的大好时光太可惜了。”     王旷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在严父的指导之下,王羲之的书法迅速进步。少年时代,他已经能够把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体写得很好。他的字笔力遒劲,气势矫健,如龙腾虎跃。他的伯父王导见了他的字,对王旷很感慨地说:“我位列三公,又算得了什么?人死而名灭。羲之的字,必传之后世。他的名声必将超过你我兄弟。”     当时,东晋的文人雅士,在兰亭这个地方集会赋诗,王羲之书写了《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宝贵的珍品。它刻在石碑上,得以保存下来,历代都把拓片传印,学习书法的人都把它当做字帖。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344—388),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在晋代书法家中与父亲齐名,称为“二王”。     献之自幼跟着父亲练字。每天父亲写字,他站在旁边磨墨,观看父亲怎样握笔,怎样运腕。还要父亲指点下,天天练习横、竖、点、捺、钩、挑等笔画。练了几年,父亲说:“基本功的要领差不多了,力度还不够。”     一天,献之正全神贯注地练习写“飞凤齐家”。这四个字的繁体包括了汉字所有的笔画。父亲悄悄走进来,在他背后猛地用力拔他手中握的笔,笔动也不动。父亲说:“好,写字的第一个要诀就是有力,你的手腕手指都很有力,有进步。”     “父亲大人,为什么我的字总写得不像你写的那么好呢?请你指教还有什么诀窍呢?”献之见父亲高兴,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忙请求。     “有。”父亲笑着说,“你跟我院里来。”     献之心想,写字要在屋里,院里有什么呢?他迷惑地跟到院里,看见父亲手指院中的十八口水缸,说:“从明天起,你用这水缸的水磨墨练字,诀窍就在里面,这十八缸水用完了,诀窍就知道了。” 献之是个聪明孩子,明白父亲告诉他的诀窍就是下苦功勤练,于是更加勤奋了。     几年之后,献之写的字,果然相当可观了。来他家的客人看了献之的字,向王羲之称赞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令郎家学嫡传,贤父子的书法可以媲美,实乃书坛佳话。”     年轻的献之在赞美声中有点儿飘飘然,拿自己的字与父亲的字比较,觉得差不了多少。他想如果自己在情绪最好、精力最足的时候,精心创作一幅,与父亲的字相比也就差不多了。     他果然用最大的努力写了一幅字,自己很满意,便送到父亲书房,用略带得意的口吻说:“父亲大人,儿以十年所学,书写这幅字。请大人评定,看所写能否像大人写的字。”     出乎意外,王羲之把这幅字端详了一会儿,并没有称赞,只拿笔在一个“大”字的下面加了一点儿,成了个“太”字。     献之不明白这一点儿的含义,又拿去给母亲看。母亲把字端详了一会儿问道:“这幅字是你写的吗?”     “是儿所写,请母亲评定这字像不像父亲的。”     “唉,”母亲叹口气,“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儿”像羲之。”     献之惊呆了,母亲指的那“一点儿”,正是父亲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儿。     从此王献之再也不敢自满了,老老实实每天用院中十八缸中的水研墨练字,终于把十八缸水用完了,他也成为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一代书法家。     王献之对行书、草书特别用功。他深受父亲王羲之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自创一体。     王家三代都是书法家,成为一段佳话。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