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故事
  • 征服结核病的接力赛
  • 从 海龟 到“纳维尔号”
  • 松姆河畔的怪物
  • 奇袭珍珠港的新星
  • 谢菲尔德号 的厄运
  • 诸葛亮和气球
  • 一个神父进行的实验
  • 小果蝇作出了大贡献
  • 两个关于狗的实验
  • 脚气病和维生素
  • 最新热门    
     
    16米长的巨型 飞鱼

    align='center'>[1] [2] [3] [4] 下一页

    力刺破气囊。随着长长的“卟——”声,氢气泄了出来,气球终于安全地降落下来。

      两个月后,罗伯特兄弟驾着装有放气阀门的气球升上了天空。这次,他们连续飞行了7小时,按照计划着陆了。罗伯特兄弟的这种可以操纵方向的气球便是飞艇,而且,他们设计的飞艇外形很合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则,以后人们制造的飞艇,基本上都取这种外形。

      到19世纪时,由于新的动力机械的发明,飞艇的制造跃上了一个台阶。

      1852年,在巴黎郊区,有一艘44米长的飞艇起飞了。它上面安装了一台蒸气机,能以每分钟110转的速度带动一个直径3米多的三叶螺旋浆,推动飞艇以每小时9.4公里的速度航行。只是这艘飞艇的导向装置不大理想,所以在结束飞行时,居然不听人的指挥了,不肯飞回起飞地点去,结果落到了一个牧场里,压死了8头奶牛。

      1884年,仍在巴黎,一艘51米长的“法国号”飞艇上天了。它装有一只电动机,带动直径有5米的大螺旋浆,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24公里。它顺利地在巴黎上空进行了25分钟的飞行,并且准确地飞回了起飞地点。

      在飞机问世以后,由于飞艇具有结构简单、操纵方便、载重量大的优点,因此继续得到发展。1917年,德国曾用飞艇向非洲运送药品,往返 13000多公里。它的这种远航和载重本领真是令人啧啧称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艇还被用来完成侦察、通讯和扫雷、轰炸等多方面的任务。它怎样进行轰炸呢?说来也挺逗人的,就是在飞艇吊篮里放上一些炸弹,等飞到敌方阵地上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时,就由人拿起来一枚一枚往下丢。由于担心受到地面-的射击,飞艇不敢飞得很低,所以这种轰炸的准确性很差。只是炸弹从天而降,“砰砰砰”地炸得人心惊肉跳,在心理上很有些威慑作用。                         

      本世纪30年代,飞艇达到了它的最盛时期。1936年,德国制造了堪称当时奇迹的“兴登堡号”飞艇。它长242米,下面的吊厢可载旅客72名,有单人和双人仓室,仓室里附有可供应冷热水的浴室,有一个大餐厅和一个小客厅。在吊厢两侧还有走廊,旅客们可以像在海船的甲板上那样散步,隔着玻璃窗观看天上人间的美景。

      “兴登堡号”共飞行了63次,其中有37次是横渡大西洋,它能以每小时130公里的速度持续飞行14000多公里,这真叫海面上的轮船看见了就觉得惭愧。可它在天上只神气了一年多,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停留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上空时,尾部突然起火,几秒钟之内,“兴登堡号”就变成了一团火球慢慢落地。

      这次失事,不仅有36人死亡,也宣告了“飞艇时代”的结束。因为那时的飞艇充的都是氢气,氢气易燃易爆,有时在高空中遇到雷电风暴也会起火-。“兴登堡号”失事之前,飞艇已发生了类似的事故多起,此后,便没有人再敢问津飞艇了。天空,成了飞机的一统天下。

      80年代以来,飞艇在天空中“东山再起”。由于高强度材料的出现,以及用安全的氦气代替氢气来充入飞艇,使飞艇有了新的生命力。由于飞艇是依靠气囊的浮力来升空的,艇上装的发动机只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供向前飞行的动力,所以在与飞机载重量相同的情况下,飞艇所用的动力仅为飞机的20分之一。而且,飞艇可以连续飞行数天乃至数十天,这更是飞机望尘莫及的。

      现代飞艇可在许多领域里大显身手,如随生产的发展,近来出现了许多重数百吨的大型机器设备,运输这些个子大、份量重的设备是个难题。就是能找到大型车辆,也很难找到能承受得住这么重的道路。于是人们就请飞艇来帮忙,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这些重物运到目的地,既不必修路也不用架桥。

      眼下,有人还在设想建造核动力超级飞艇。这样的飞艇,载重量可达2000吨以上哩!

    上一页  [1] [2] [3] [4]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