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故事
  • 火箭的家史
  • 大鸟 救了以色列
  • 进入太空的飞机
  • 遨游太空
  • 扶摇直上九天
  • 他们虽死犹生
  • 从算筹到计算机
  • 一幕人间惨剧
  • 地狱炸弹
  • 鹦鹉螺号
  • 最新热门    
     
    英国人的救星

    >[1] [2] [3] [4] 下一页

      希特勒到死也没解开这个谜:为什么飞机会被早早发现?为什么英国人连德国飞机的编队情况都一清二楚,能准确地在空中截住每一个编队的德国飞机?难道英国人遇上了什么救星不成?

      这个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公开。原来,英国人早在1939年,就在沿海一带迅速建造了许多雷达站,构成雷达网。当德国轰炸机还远在 160公里外的海面上空向英国飞来时,雷达站就能把这些敌机的架数、航向、速度和抵达英国领空的时间都十分准确地测出来。雷达,就是英国人的救星!雷达,是“无线电探测装置”的简称。雷达的诞生,与现代航海史上一件著名的惨案有关。

      1912年4月10日,英国建造的世界最大邮轮“铁达尼号”,离开了英国南安普敦港的码头。这艘大船排水量有46000吨,总长267米,船上装备了最新式的机器,还有豪华的舞厅、餐厅、客舱,被称为是“华丽的水上之城”。这是它的处女航,它满载着1348名旅客和864名船员,以及价值12400万美元的钻石,驶向美国纽约。

      4月14日深夜,“铁达尼号”航行在一片漆黑的纽芬兰海面上。“冰山!”正在驾驶舱里了望的船长史密斯叫了起来。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话音未落,全速航行的巨轮便撞到了冰山上……                    
      结局是极其悲惨的,4月15日凌晨,“铁达尼号”没入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之中。收到呼救信号后最早赶到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场的“卡帕夏号”邮轮,只救起了705人,其余1507人均葬身大海!

      “铁达尼号”惨案催促科学家,必须尽早发明一种能在黑夜和大雾等不良海况下直接探测到前方障碍物的仪器。

      一些科学家想到这样一个生活现象:一个人站在山谷里大喊一声,过一会就能听到回声,这是人的声波遇到了山壁而反射回来的结果。那么,如果有一种比声波传得更远更快,又跟声波一样会反射的东西,那么人们利用它不就可以发现前面的障碍物了吗?

      这种东西后来找到了,它就是无线电波,它能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前进,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1922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预言,利用无线电波的这种特性完全可以设计出一台仪器,用来探测远距离船只的存在和方位。不久,果然有人造出了这种仪器,第一次使用就成功地测到了一只木船。

      1925年,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用脉冲无线电波来进行测定,要比连续发射的无线电波效果好。所谓脉冲无线电波,它不是连续发射的,而是像人的脉搏跳动似的一束接一束地发射出去的。

      最终发明了雷达的,是英国的沃特森。1934年,皇家无线电研究所所长沃特森,正在领导一批科学家进行地球大气层的无线电考察。一天,他在荧光屏上发现了一连串亮点,从它的亮度和距离来看,不可能是来自地球大气层的。后来他发现,这些亮点原来就是被附近的一座高楼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

      这一发现使他很兴奋:是不是能利用这一点,来发现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呢?要知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除了看见和听见飞机之外,还没有一种能提前发现飞机的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法。如果一旦发生战争,能有一种可以提前发现敌机的方法,那该多好啊!

      1935年2月26日,沃特森将他制成的装置装在载重汽车上进行了试验。当试验飞机从15公里以外起飞向载重汽车方向飞来时,这装置上的无线电波也同时发射出去。结果,当飞机飞到12公里处时,被装置发现。世界上第一部雷达就这样诞生了。

      由于沃特森发明了雷达并及时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采用,英国人才在这场争夺制空权的激战中占了上风。今天,种类繁多的雷达已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海、气象观测、航天等方面,雷达被人们称为当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