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故事
  • 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
  • 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廉?拉姆塞
  •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
  • 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
  •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 臭烘烘的化学家——埃米尔·费雪
  • 一切为了祖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 量子化学大师鲍林(Linus pauling)
  •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道夫?冯?贝耶尔
  •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
  • 最新热门    
     
    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

    河,那是奥斯特瓦尔德和他的小朋友们游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戏的场所。他的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奥斯特瓦尔德与自己的兄弟和几个好朋,一有空就到河边玩耍,河里的鱼儿、水草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他们几乎考察河中的一切,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讨论,这个活动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奥斯特瓦尔德对大自然的热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一群小孩经常到河边玩耍,常常给家里惹下许多麻烦,因此老奥斯特瓦尔德有点不满,但是他并没有阻拦孩子们的活动。

      少年时代的奥斯特瓦尔德精力充沛,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便开始向各个能施展能力的地方发展。11岁时,他偶尔得到一本制作烟花的旧书,奥斯特瓦尔德立刻兴趣盎然地研究起来。原本想向老师请教一下书中的疑难问题,但是老师并没有解答他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他只好在无人指导下自己动手,试做出各种颜色的烟花。

      他和自己的朋友开始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他的父母也很支持这一行动。母亲把省下来的钱交给他,让他购买硝石、硫黄和能够产生种前面色的金属粉末,还把一些可以作实验用的器皿让他使用。制作烟花相当危险,特别是容易引起火灾。父亲再三考虑之后还是把地下室的一间屋子专门作实验室,供儿子制作烟花使用。父母的支持使奥斯特瓦尔德更有信心了。经过试验烟花终于飞上了天空。当奥斯特瓦尔德看着那五颜六色的烟火在夜空中飞舞时,他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后来,奥斯特瓦尔德总结他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经验时说:“在一切困难面前,有一个原则是有用的:你想去做某一件事,但又没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十分所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定信心。”但是这样的经验是片面的,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你的信心再坚定也是要失败的。

      烟花制作成功,大大地提高了奥斯特瓦尔德的兴趣,他开始考虑制作一枚火箭,但火箭的制作难度和危险程度就更大了。在犹豫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动手制作。在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一枚象样的火箭制作成功了,但是还需要试验,到底在哪里发射呢?小伙伴们经过讨论,认为应当在囱管道里发射,这样可能不会造成伤害。实际上,他们认为这些防范措施不过是多余的谨慎,因为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对这次实验的成功都没有多少信心。然而,火箭发射成功了,它在烟囱里直冲而上。   这一成功鼓舞了奥斯特瓦尔德,引发了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试验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他实验化学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些书上没有讲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简便方法,这些活动使奥斯特瓦尔德一生受益匪浅。若干年后,他成为很知名的化学家了,由于他会吹玻璃,会木工和金工技术,尤其是善于为预定的目标设计和制造仪器设备,并灵活地装配和使用它们,所以总能达到所需要的实验结果。他的同事和学生无不为他超群和娴熟的实验技巧所折服。 从兴趣出发由此而深入钻研是奥斯特瓦尔德走向成功的捷径;从兴趣出发自由放任是奥斯特瓦尔德屡遭失败的根源

      在兴趣的驱使下,不久奥斯特瓦尔德又迷上了照像,当时摄影技术还在发展时期,虽然1868年已经发明了赛璐珞,但是工业生产赛璐珞胶卷还是1884年以后的事情。那时照像底板都得由摄影者自己制作,奥斯特瓦尔德就是根据当时已经发明的照像原理,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己动手制作了照像机底板和像纸。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不会有什么结果,可奥斯特瓦尔德却出人地洗出了照片。令老师和家长倍感惊奇,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极聪明而又有才干的孩子。   这些有趣的活动锻炼了奥斯特瓦尔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养成了他钻研问题的习惯,但是并没有促进他学业上的进步。本来是五年制的中学,奥斯特瓦尔德却花费了7年时间。一年级时,他还算可以,是个优等生,从二年级开始便成重读专业户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命名学习反倒成了“业余”的事情。二年级时重读了半年,三年级把主要精力又投入到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中去,结果其他功课受到很大影响,只好重读一年。四年级又重了半年。五年级虽然没有重读,但是毕业考试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俄语考试没有及格。虽然考试前与他要好的同学私下向他传授了蒙混过关的秘诀,但他却自以为是,并未采纳。在沙皇统治下的拉脱维亚,俄语考试是很重要的。虽然他得到了毕业证书,但是不能升入大学,必须再补习半年俄语,重新考试。可能是老师看奥斯特瓦尔德实在是过不了关,发了慈悲之心,才高抬贵手。考试前,他在老师指导下做翻译练习,十分“凑巧”的是,这些练习的最后部分正好就是考试中的题目,这样奥斯特瓦尔德总算有资格上大学了。

      1872年1月,奥斯特瓦尔德进入多帕特大学学习。虽然有了中学的教训,上了大学之后,奥斯特瓦尔德仍然对自己很放纵。大学的学制为3年,共6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他经常是在四重奏乐队里度过的,还参加了其他娱乐活动和各种讨论会。第二、第三个学期基本上也是这样过去的,他不经常去听课,即使去上课,也基本上是在课堂上睡觉。这样的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他的父亲也为此深感忧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幸好奥斯特瓦尔德不是一个荒唐到底的年轻人,只是他太多的兴趣爱好使他不能把时间和精办集中起来。在困境面前他振作起来,通过自学和向老师请教,他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申请参加第一部分候补学位的考试,这种考试通常有3部分。第四学期他通过了第一部分的考试。第六学期末,他通过了第二部分的考试,成功使他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宣布要参加最后一部分考试。

    在很多人听来,这似乎有点吹牛,因为离考试时间只有2个星期了,人们嘲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有点狂。总而言之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奥斯特瓦尔德的一切辩解人们都听不进去,因为谁都知道,在入学二年半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被逼急了的奥斯特瓦尔德只得拿人格来担保,并且在考试结果上打了一箱子香槟酒的-。

      可是等第二天早上起来,奥斯特瓦尔德冷静下来了,他细细一想,也确实不容乐观。他想打退堂鼓了,但一想起众人对他的嘲笑,想起在众人面前信誓旦旦的-咒,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平心而论,面前困难是不少,但还没有努力就退下来,实不应该。奥斯特瓦尔德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毅力以及极强的记忆力和自学能力,终于通过了第三部分的考试。1875年1月,奥斯特瓦尔德大学毕业了。

      从兴趣出发由此而深入钻研是奥斯特瓦尔德走向成功的捷径;从兴趣出发自由放任是奥斯特瓦尔德屡遭失败的根源。在上中学和大学时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只是由于他的才能和坚强意志才得以过关。

    一个很有名的化学家,很糊涂的哲学家

      奥斯特百尔德是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子论的最早支持者,与阿累尼乌斯,范德霍夫合称“离子”三剑客。他在离子平稀原理基础上提出了酸碱指示剂理论现在一般分析化学的教课书中还采用这一理论。他还对催化过程作了研究,用催化剂使氮气和氢气在高温下合成了氨,又通过催化作用将氨氧化成硝酸,这在当时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为此,奥斯特瓦尔德获得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可算一位很有名的化学家了。

      功成名就的奥斯特瓦尔德仍然是一个我行我素从兴趣出发的人,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他不相信原子论,认为能量是万物的本质,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他鼓吹唯能论,到处演说、写文章,他的这种观点受到许多知名科学家的批评。在一次自然科学家的会议上,他发表了《克服科学的唯物论》的讲演,立刻遭到了著名科学家普朗克?玻耳兹曼的反对。他任职的莱比锡大学也认为,他过分地把时间和精力分散到了其他方面。校方似乎让他作出最后决断,他的主要兴趣是化学还是哲学。这样一来,奥斯特瓦尔德就很难在学校工作了。为了自由地从事他感兴趣的工作,奥斯特瓦尔德提交了辞职书。1906年夏天,53岁的奥斯特瓦尔德提前退休了。隐居山村,但仍然鼓吹唯能认。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奥斯特瓦尔德唯能论在理论上是混乱的。列宁说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化学家,但也是很糊涂的哲学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