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张明敏亮相春晚内幕 有关部门规定只能指尖握手
  • 人民网:毛泽东生平大事(1893-1976)
  • 毛泽东生平简介(1893-1976)
  • 伟人轶事:毛主席的读书生活(图)
  • 伟人轶事: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图)
  • 两淮风雨慰忠魂——彭雪枫将军牺牲前后的故事
  • 译《堂吉诃德》被指“反面教材” 杨绛谦对批评
  • 惯偷“六进宫”作案31年 只为下半辈吃“皇粮”
  • 相濡以沫情深意浓 张爱玲家书见证她第二次婚姻
  • 葫芦岛学者研究发现 姜大牙原型参加过辽沈战役
  • 最新热门    
     
    灵魂深处闹革命被指叛徒 五四先驱含冤-

    “但是,他并没有一见钟情,事实上,当时他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

      1922年6月,张若名与郭隆真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在巴黎组织的中国少年-党(后改为“旅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在“少共”内负责宣传,张若名经常担任主讲人。并撰写出版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4年,张若名的人生之旅出现了重大转折。张若名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列宁追悼会,在会上慷慨陈词,暴露了身份,遭到法国秘密警察的追捕,险些被驱逐出境。她并不惧怕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但她渴望继续求学,渴望读书、研究,渴望在安宁的生活里完成学业。

      而此时的周恩来正日夜奔走于法国、英国、德国之间从事党的宣传、组织等秘密工作,他所处的险恶环境与张若名渴求的安宁的留学生涯距离越来越远。

      在一个绵绵的雨夜,她送周恩来踏上归国的行程,两人都明白,此番别离,相见已是遥遥无期。送走最亲密的战友后,张若名宣布退出少共。22岁的张若名,终于放弃了她少女时代就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同时也意味着与相处了5年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分道扬镳。

      192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法国里昂郊外中法大学的女生宿舍,突然来了位访客。此时的张若名,为了潜心读书,与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隐居在大学里已三年之久,她想不出还会有谁能找到这里。她带着迷惑走进会客室,陌生人摘下墨镜,张若名看到了那双无比熟悉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周恩来!心情激荡,两人一时相对无言。

      周恩来刚在莫斯科开完中共六大,取道法国回国,专程赶到里昂探望张若名。

      尽管张若名没有同周恩来一样,同走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但周恩来始终把她当做可信赖的朋友。张若名对周恩来等-党人的革命志向表示敬佩,祝愿-党早日成功。她向周恩来再次保证:永远不泄露-党的秘密。畅谈了一个多小时,中法大学的大门快要关上了,周恩来也必须赶快离开里昂。在咖啡馆门前的夜幕下,两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1931年1月,被聘为北平中法大学伏尔德学院教授的张若名回到了阔别了八年的祖国。此时,她已是留法博士、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学者杨的妻子。在此后的13年里,张若名一直在中法大学执教,讲授法国文学史、心理学。十几年里,她忠实地信守对周恩来的承诺——绝不泄露党的秘密。她从不对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谈起过去,更不过问-,拒绝参加一切-活动与党派,专心于法国文学的研究和中法文化的交流。这期间,她用法文大量地翻译了中国名著,尤其是现代作家鲁迅与郁达夫的作品,最早把他们介绍给法国读者。

      1948年,应云南大学邀请,张若名随丈夫举家迁到昆明,杨任社会学系主任,她执教于中文系,仍讲授法国文学。

      1955年4月,在昆明郑庄一个宽敞的会客厅里,分别了整整27年的周恩来和张若名再次相见。27年前,里昂大学校园里那位美丽窈窕的女留学生,现在已是双鬓斑白的学者。27年前的那位年轻的-党领袖已是新中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他将去参加万隆会议,途经昆明,特意提出与故人相见。总理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会客厅,他握住张若名的手,感慨地说:“多年未见了。”接着,又代邓颖超问若名姐好。等大家坐在一起,谈起1922年张若名在法国入党的事,总理简单、明确地说了一句:“你当时参加的是团,不是党。”张若名听了大吃一惊,愣在一旁,却无言以对。到后来,-运动一个又一个,各种冲击接踵而至,张若名才明白了总理的一片苦心,退团的责任要比-小得多——总理是为了保护她!

       

      1955年后,一系列的-运动开始。在教学、研究领域里运用自如的张若名却在一个接一个的-运动中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悲剧。每次-运动来临,她都积极热忱地投入,但最终反而被运动所吞没。她不仅自己“在灵魂深处闹革命”,而且把大儿子杨在道写给家里的信全部上交给组织,认为儿子思想落后,需要加强教育。她万万没有想到,正因为这些信,她这个自己最喜欢的儿子被打成-,送去劳动教养,21年后才恢复自由。最后,她在22岁时退出少共的举动,也被翻出来,被指责为不齿的叛徒。1958年6月18日上午,中文系召开批判会,要她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她想不通。当她得知下午还要继续开会,批判还要继续升温,她不寒而栗,默默地咀嚼着苦涩的泪水……她来不及等候亲人,来不及为自己分辩,更来不及写下遗言,就匆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1980年,张若名的儿子杨在道结束了21年的劳教生涯,恢复了自由后,即写信给邓颖超,要求给母亲平反,邓颖超给云南大学写了信。随后,张若名被彻底平反,并肯定了她在爱国运动以及中法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

      (董建文摘自《统战月刊》第10期作者萧誉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