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川大学者爆猛料:杨贵妃葬于崇州 身世惹争议
  • 钱钟书之父管教子女严格 不许女儿用舶来品化妆
  • 开办第一个部长博客 科协副主席韦钰也来赶时髦
  • 清廉将军王建安逸事:下部队随身携带针线包
  • 纪念董存瑞献身50周年 杨尚昆去世前的最后题词
  • 记者采访人大出错 杨尚昆出面保护令人终身难忘
  • 杨尚昆生平简介(1907-1998)
  • 吴清源孤军奋战日本棋坛 抗战中受到不公正对待
  • 徐悲鸿画马不戴缰辔 笑称马儿不愿为昏庸者制
  • 千秋功过谁评说 林彪生平大事(1907-1971)
  • 最新热门    
     
    广昌战役彭德怀救下杨尚昆 从此两人亲如手足

    实践的留学生。但他们彼此没有私心,没有偏见,都有着对革命的赤胆忠心。二人刚柔相济,长短互补。杨尚昆说:“我和老总经常促膝谈心,二人彼此毫无芥蒂。”
      
      杨尚昆到达苏区后,不久,就赶上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役。当时,“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亲自来督战,强迫三军团打阵地战,和敌人拼消耗。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红军损失惨重,杨尚昆也差点牺牲。那天,杨尚昆从阵地下来,突然敌机俯冲过来并投下一枚炸弹。彭德怀到底是在枪林弹雨中滚出来的,经验极为丰富,一听敌机俯冲的声音,手疾眼快将杨尚昆推到坑道里。炸弹就在坑道口-,两个人都安然无恙。如果没有彭德怀,杨尚昆恐怕早就“光荣”了。
      
      面对巨大的伤亡,彭德怀心如刀绞,他不顾“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阻挠,断然下令将部队撤下火线,转移阵地以保存实力。在军团指挥所里,彭德怀当着杨尚昆和许多同志的面,痛斥说:“五次战争以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好仗,这是司令部指挥的错误。”彭德怀怒火在胸中燃烧,越说越激动,指着李德的鼻子说:“这次战斗,三军团要是完全听了你们的话,把兵都堆积在广昌,就全完了!红军奋战了七八年,才打出这块根据地,容易吗?可在你们指挥下,丧师失地,损兵折将,你们至今还不认账,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事后,彭德怀对杨尚昆说:“我今天把一套旧军装带到包里了。我准备跟他们到瑞金去受公审,开除党籍,甚至杀头,我都无所谓。”
      
      几十年后,杨尚昆写道:“彭德怀同志那种正气凛然,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神态,至今还清晰地活现在我的记忆里。”
      认识一个人不容易,正确地认识一个人就更难。杨尚昆无愧是彭德怀的“知己”,他对彭德怀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他曾这样评说彭德怀:
      
      一个人的突出优点有时伴随着相应的欠缺。德怀同志刚正而欠于通融,爽直而失之急切,有时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我也曾劝说过他,他却笑着回敬说,我不会像你那样“和稀泥”。他有时还喜欢骂人,这自然也不能提倡。但崇尚气节的中华民族,“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民族精魂之所在。这种浩然正气,使德怀同志成为一代伟人。
      
      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中,他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1934年10月,连连受挫的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根据地,踏上前途未卜的漫漫长征路。
      
      在长征途中,彭、杨率领的红三军团是毛泽东的一只铁拳头,在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攻占娄山关、二进遵义城、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雪山脚下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妄图乘党中央面临的暂时困难,夺取党中央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张国焘第一次见到彭德怀的时候,就心怀鬼胎,妄图拉拢他,用花言巧语挑拨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张国焘说:“自江西出发以来,你的队伍打得很苦,损失很重,我给你3个师,听你指挥。”彭德怀当面驳斥了张国焘的胡言乱语,拒绝了他的引诱。那天晚上,彭德怀将上述情况告诉杨尚昆时还余怒未息,说:“张国焘这个东西,把我彭德怀看成什么人了?把我当军阀。我要当军阀,就不当红军了。真是岂有此理!

       

      
      几天后,张国焘请杨尚昆“叙旧”。早在莫斯科时,张国焘是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的成员,杨尚昆就认识他;回上海后,两人又在全国总工会共事,张任党团书记,杨是宣传部长。在杨的心目中,张好摆老资格。
      
      张国焘见到杨尚昆,先打几个哈哈,然后说:“老杨呀,你是个文才,现在投笔从戎,耍枪杆子了。辛苦辛苦。”席间,张言不由衷,说话吞吞吐吐。杨尚昆意识到,如果涉及战略方针问题,张国焘势必跳起来,弄得不欢而散,不如说东道西,各找各的话题,应付一下。
      
      虽然彭德怀、杨尚昆使用的方式不同,但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他们旗帜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
      
      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北上,中央决定,杨尚昆调任红军总-部副主任。彭、杨这两位在患难中相交一年多的战友,不得不分手。左、右两路红军分别过草地之后,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北上的决定,执意将红军带到西康地区。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决定单独北上。时任前敌司令部参谋长的叶剑英将这一消息悄悄通知了杨尚昆。
      
      这天深夜,月色昏暗,星光依稀。杨尚昆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与叶剑英会合后,追赶已经出发的红一方面军。他们匆匆地赶路,从黑夜走到黎明,终于赶上了部队。晨曦中,杨尚昆看见毛泽东与彭德怀正在向他们招手,心头不禁一热。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出来了,好得很,我们正为你们担心呢!”彭德怀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握着杨尚昆的手。不久,中共中央召开-局扩大会议,决定将单独北上的7000多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杨尚昆任-部副主任。这是红一方面军规模最小的历史时期,但它却是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先锋,担负着实现中央战略方针的任务。
      
      奉毛泽东之命给彭德怀送信,两个老战友久别重逢

      抗战爆发后,杨尚昆调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从1938年11月起,北方局驻扎在晋东南太行山区,同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在一起,领导华北敌后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朝夕相处。两年后,杨奉调回延安,名义上仍兼任着北方局书记,实际工作全部由彭德怀代理。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是西北战场的前线总指挥,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杨尚昆是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负责保卫中央首长的安全和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疏散工作。他们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1947年6月,杨尚昆奉毛泽东之命给彭德怀送信,当了一回高级通讯员。他带着11个人,骑马走了5天,来到陕北定边城内的前方司令部,见到了彭德怀。两个老战友久别重逢,异常兴奋。
      
      杨尚昆把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了彭德怀。彭看后问:你知道什么事吗?杨答:“给你的信,我哪敢拆?”彭说,主席的意思是把西北的军事交给我,后方工作包括联防军、地方工作和后勤统归贺老总管。杨说:主席要到苏联见斯大林,这大概是临行的托付啊!彭德怀说了一句:“一个韩信,一个萧何嘛!”汉高祖刘邦用人有分工:指挥作战交给韩信,经营后方委托萧何。彭德怀这话是说毛泽东用人就像刘邦一样知人善任。
      
      不久,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人民-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委员和前委书记。这时,杨尚昆才领悟到,毛泽东让他送信给彭德怀,原来是为了酝酿新的战略部署。西北野战军的部队原来大多是贺龙带领的,彭德怀没有直接指挥过,像这样地调动指挥关系,在旧军队中简直难以想像,但他们处理得很顺当。半年多后,毛泽东对彭、贺说:你们前后方团结合作得很好。
      
      经过长期的合作,杨尚昆对彭德怀的认识也不断在升华。他曾满怀深情地写道:
      
      有些人把彭德怀看成是“一介武夫”,其实是极其肤浅的,是一种误解。彭德怀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成熟的-家。他出生在贫苦农家,少年时就萌发为穷苦人找寻出路的强烈愿望。参加湘军后,又不断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党。这时,他已年届30,到了中国人常说的而立之年。后来我常想,也许正是这种艰难而漫长的对革命真理的求索,才铸就他那种善于独立思考而又勇于修正错误、胸襟宽阔而又脚踏实地、内心火热而又外表严肃的个性。可以这么说,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他的毕生的追求,从军打仗只是他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
      
      “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免职后闲居北京西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定杨尚昆与彭德怀联络,一个月一次。因此,在以后的几年里,杨尚昆得以有机会出入吴家花园,去看望身处逆境的老战友,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他的关怀,听取他的意见

         

      
      彭德怀是个闲不住的人。杨尚昆每次去,看到彭德怀不是在劳动,就是在走门串户,访问社员群众,要么就是在家里认真看书学习。彭德怀和附近的群众关系很好,帮他们劳动,邀请他们上自己家里看电影;当他知道群众有困难时,总是热情帮助。至今,挂甲屯的人民群众还深深地怀念着他。彭德怀对杨尚昆说:“-党员是不能计较个人得失的。只要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我就快乐了。”
      
      毛泽东一直关心彭德怀的生活和学习,希望他爱护身体,准备将来还要出来为党工作。当杨尚昆和彭德怀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彭激动地说:“你转告主席,我不辜负党中央和同志们的期望,争取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彭德怀学习非常勤奋,在这段时间里,读了许多马列主义原著,读了一些哲学、-经济学书籍,还读了一部分二十四史。他看书很仔细,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并写了不少读书笔记。一次,他高兴地拿给杨尚昆看,感慨地说:“过去总是在枪林弹雨中,没有机会学习,现在有了机会,应当抓紧嘛!”
      
      “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让彭德怀到外地去,出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
      
      杨尚昆转达了让彭德怀出来工作的意见,并传达毛泽东请他到家里吃饭的邀请,彭德怀听了非常高兴。在毛泽东的书房里,两位老战友亲切地交谈了几个小时。几天后,彭德怀来到杨尚昆家辞行。他们在一起回忆了许多往事,依依不舍。彭德怀这位身经百战、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也动了感情,热泪盈眶。杨尚昆一再叮嘱,希望他回北京时再见。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晤谈竟成永诀……
      
      一周以后,中央通知免去杨尚昆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到下面工作两三年。到地方上工作,是杨尚昆早有的愿望,但如此突然被免职使他纳闷。三天后,杨尚昆移交完工作,上书毛泽东,请求谈一次话。1965年11月10日,毛泽东约见了他。谈话的气氛使人感到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调动。可就在这一天,经毛泽东批准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不久,毛泽东公开出面讲话,进一步点透他发动这场大批判的关键意义。他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但是还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这样,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飙即将席卷全国之际,彭德怀与杨尚昆都被“外放”出京。半年后,中共中央下达《五一六通知》,决定对所谓“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反党集团”进行“专案审查”,杨尚昆成了第一批被打倒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6年7月3日,杨尚昆被宣布“监护审查”,从此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并且再没有听到有关老战友彭德怀的消息……
      
      人间正道是沧桑。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政策,为彭德怀做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为他平反昭雪,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杨尚昆也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再一次走上了领导岗位。尽管工作是繁重的,但杨尚昆对老战友的思念之情却丝毫没有淡化。
      
      1979年,杨尚昆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所知道的彭老总》,记述了与彭德怀相识相知的件件往事,也记载了他们之间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1998年,彭德怀诞辰100周年,杨尚昆又发表文章《追念彭大将军》,寄托自己的哀思,慰藉在天之灵,更希望后人学习彭德怀的优秀品质,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杨尚昆在文章中写道:
      
      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建国以后,德怀同志身居高位,仍念念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过,他在前面加了“勇敢”二字:“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他经常对人说,我是人民的扫帚,人民要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在他的思想深处,总是将自己置于人民之下,而不是人民之上。
      
      从1959年被“罢官”到1974年生命的终结,15年中,德怀同志经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但他是坚强的,虽百折而不挠。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经常说自己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死后能在他的骨灰上种一棵苹果树,以此来最后报答养育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