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马克思年届四十向恩格斯倾吐心声:非常后悔结婚
  • 艾晓明的恐惧:施暴者可以心安理得地逍遥法外
  • 储安平:《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节选
  • 国共政坛“九大美男”:储安平位列其中(图)
  • 张伯苓的金钱观:“不要爱钱,够用就行”
  • 腐败厅长出狱后打工洗罪 做包公祠前守门人
  • 张闻天之子下农村解散食堂 被定性为“坏学生”
  • 李敖对金庸与三毛的伪善不以为然 当面予以戳穿
  • 巴金:我的几百万字作品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八个字
  • 毕生从事纺织原料的开拓与利用的棉业专家吴味经
  • 最新热门    
     
    明确反对张国焘搞分裂 徐向前拥护中央北上决策

      曲折的起因是张国焘不可抑制的野心。客观地说,张国焘对于策应红一方面军的态度是积极的,会师之前对于中央的指示是尊重和服从的,但是当他一旦了解中央红军的实力,得知一方面军不足2万人之后,他就开始不安分、不平静了。他拥有4倍于一方面军的实力,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主人。

      两河口会议后,中央派出李富春、林伯渠、李维汉、刘伯承到四方面军慰问。当李富春抵达理县时,张国焘公开提出统一军事指挥、充实总司令部的问题,要求军委设常委,决定战略问题;徐向前、陈昌浩参加总司令部工作,以徐向前为副总司令,陈为总-委员。因事出突然,又事关大局,李富春立即向中央作了汇报。未等中央答复,张国焘又令陈昌浩致电中央:“请张国焘任军委主席,朱德任总前敌指挥,周副主席兼参谋长。”与此同时,中共川陕省委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对于会师后出现的复杂情况,带兵在前线担任开路先锋的徐向前还蒙在鼓里,他还在幻想早点脱离与张、陈搭档的尴尬境地。

      一日,他与陈昌浩交谈时正式透露:“我这人能力不行,在四方面军干不了。现在中央来了,有不少能人,你看是不是由刘伯承同志来替我,他是军事理论家,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陈昌浩一下子怔住了,感到十分突然,急忙问道:“那你呢?那你准备干什么去?”

      徐向前诚恳地说:“我到中央去,随便分配什么工作都行,反正是能力有限,做点具体工作吧!”

      “你先别考虑这件事。”陈昌浩坚决不同意。徐向前并不为陈昌浩的态度所动摇,拿定主意要走。

      对于张国焘咄咄逼人的攻势和赤裸裸的要权,中央领导层进行了讨论。为了团结四方面军将士一同北上,大多数领导同志同意作适当让步。

      在这方面,毛泽东的眼界要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他考虑得更深、更远、更周详,特别是在把握未来的走势上有着惊人的预见性。他说:“总书记的职务不能让,要让就让军权吧!”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选择是英明的。

      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对中央军委领导成员进行调整,任命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仍兼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任总-委员。3天后,中央又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以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中央还作出明确的规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上述决定反映了党中央促进两军团结的精神,从中也可以体现出毛泽东过人的气量,张国焘却把中央的让步视作自己个人的胜利。

      7月中旬,中共中央抵达芦花前线,驻守在此的徐向前第一次见到中央领导同志,朱德的平易,彭德怀的直率,周恩来的敏锐,张闻天的博学,都给徐向前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感受最深的还是毛泽东。

      在徐向前打量中央领袖时,毛泽东等人也在观察徐向前。由于两军会师后产生了一些龃龉,特别是张国焘、陈昌浩已分别向中央提出强硬要求,其中也涉及了徐向前的职务问题,所以,中央领导人包括毛泽东等人在与徐向前接触时都十分谨慎。但是,他们对徐向前在创建和壮大红四方面军中的作用看得很清楚,毛泽东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徐向前是孵化和带大四方面军的“母鸡”。见面时,毛泽东代表中央政府亲自将一枚红星奖章授予徐向前,表彰他在发展根据地和军事上的杰出贡献。

       

      徐向前对于张国焘一再节外生枝也很不满意。沙窝会议结束后,张国焘与陈昌浩又谈到与中央的争执和不满,徐向前直率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事我管不了,现在的问题是部队在这里没有粮食吃,吃黄麻吃得嘴都肿了,我们不能呆在这里挨饿,得赶快走。等打到有粮吃的地方,你们再争吵去!”

      期待已久的开拔令终于下达了。军委决定兵分左右两路北上。

      8月21日,右路军分两路通过草地。

      经过5天艰苦的行军,右路军通过了被称为西域绝境的草地,到达班佑地区。到达班佑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夺取通往甘南的咽喉要地包座。徐向前鉴于右路军中三军团还未跟上来,位于战斗位置的只有一军团和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而一军团又相当疲惫,遂建议由四方面军的部队承担攻打包座的任务。毛泽东对于徐向前时刻注重大局的精神非常赞赏,批准了他的设想。

      包座之敌原先只有一个团,后胡宗南听说红军北上后又紧急调派一个师增援,徐向前先派少数部队攻打包座,以之为饵,而令大部队设伏,准备诱歼援敌。开始援敌并不上当,徐向前为坚定敌前进决心,命设伏部队雷打不动,攻击部队适当后撤。敌方判断红军攻击部队是久战兵疲而退,于是下令追击,结果全数进入红军预伏圈,此战毙伤敌师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了大批粮食、牛羊。

      右路军急迫地催促左路火速东靠、并肩闯陇。这时,党内又起风波,实际控制左路军的红军总政委张国焘来电要求右路军南下。

      “屯兵于此,无异于等胡宗南从容布阵来围歼我们。战机一失,北上的路线就会被堵塞,那就只有再退回草地了。唉,那就麻烦了!”徐向前实在不明白张国焘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毛泽东也很着急。9月1日,他与徐向前、陈昌浩致电给张国焘、朱德,详细、全面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势,指出这是红军挺进甘南实现北上抗日的最好时机。两天后,张国焘回电,态度强硬地坚持南下。

      张国焘电报送到班佑前敌总指挥部,中央领导人表情各异。

      毛泽东仍然处变不惊:“国焘同志请也请不到,怎么办?”陈昌浩一脸苦笑,解释说:“来电说嘎曲河涨水,过不了河。”

      徐向前很清楚四方面军的底细,他不解地说:“左路军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造船队,是在抢渡嘉陵江时训练的。嘎曲河涨水,可以强渡;没有粮食,我们可以派部队带粮食去迎接他们嘛。”

      中央领导人赞成徐向前的提议,他们把劝说张国焘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徐向前也抱着一线希望。因为过去无论是在鄂豫皖还是在川陕,大部分时候是张、陈商议决定大局,但在徐、陈意见完全一致时,张国焘也会作出妥协。9月8日,徐向前、陈昌浩以两人的名义发电给朱德、张国焘:“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

      就在电报发出的同时,前敌指挥部收到张国焘以朱、张名义打来的电报:“一、三军暂停向罗达进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

      在这关键时刻,陈昌浩首先改变了态度,同意部队南下,倒向了张国焘一边。

      徐向前心里十分矛盾。合兵北进是他的基本思想,所以他此前站在毛泽东的战车上频繁呼唤,苦劝张国焘改变主意,但是最糟糕的是现在必须在北进与合兵两个支撑点中挑选一个。南下固然是他不愿意的,但更令他不情愿的是分兵,他不想看到红一、四方面军分兵,更不愿看到自己生死与共的四方面军裂成两半。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也表示同意南下。

      毛泽东对张国焘绝望了,但他对徐向前这只养育四方面军的英雄“母鸡”存有希冀。9日晚,毛泽东在率一方面军先行北上之前,踏着星光,来到徐向前住处,在院中见了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由于在四方面军驻地,由于徐与陈昌浩住在一起,由于四方面军三大巨头都表示过相同的意见,毛泽东的问话听起来有些随意,其实是想看看徐向前最后的态度。

      徐向前直言相告:“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果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指挥。”

      毛泽东默默地点了点头,呆了一会,就走了。

      红一方面军星夜北行。四方面军到第二天早晨才知晓。徐向前刚刚起床,就听到前敌指挥部乱成一团,先是有人说叶剑英参谋长不见了,后来又发现指挥部军事地图丢失,接着前线部队打来电话,说中央红军连夜出走。

         

      陈昌浩闻言大惊,吼道:“我们没下命令,他们怎么走了?赶紧叫他们回来。”

      徐向前一下愣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想:这是怎么搞的,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

      就在这时,前方与红三军团保持接触的部队指挥员又打来电话:“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

      陈昌浩拿着话筒,问徐向前:“怎么办?”

      徐向前坚定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历史得感谢徐向前,是他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徐向前本来就不善言谈,率军南下后话语就更少了,有时整天没有一句话。

      张国焘清楚徐向前在四方面军的威望和影响力,他知道徐向前有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为了争取徐向前,张国焘在卓儿碉悍然自立“中央”后,做徐向前的工作。徐向前明确地表示自己不赞成张国焘另立中央的搞法:“党内有分歧,谁是谁非,可以慢慢地谈,总会谈通的。把中央骂得一钱不值,开除这个,通缉那个,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现在弄成了两个中央,如被敌人知道了有什么好处嘛!”

      1935年12月,中共驻-国际代表张浩在给张国焘的电报中,传达了-国际关于取消张国焘第二“中央”的指示,并高度评价中央红军到陕北的行动。当时,中国-党是-国际的一个支部,在组织上要服从于-国际的指挥。-国际对中央红军的肯定,实际意味着对张国焘的否定。1936年1月下旬,在拖了一个月后,张国焘不得不召开会议,讨论四方面军行动方针。会上,朱德坚定地提出急谋党内团结和放弃川康根据地北上的观点。徐向前态度鲜明地支持中央的决议和朱德的提议,陈昌浩也开始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张国焘感到大势已去,只好复电张浩,表示“一切服从-国际指示”,遂引军北上,第三次穿过草地,在陕北与一方面军会合。摘自《中共著名搭档大结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