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图)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图)
  •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图)
  •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图)
  •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图)
  •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图)
  • (个人史)巫宁坤:和菲茨杰拉德有缘(图)
  • 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
  • 英国学者最新考证发现:莎士比亚原是外交官
  • 最新热门    
     
    当年画坛“盟主” 吴湖帆解放后只能做普通画师

    返回家时,已是“文革”将至的前夜。1966年家藏文物被造反派席卷一空。1968年再度中风,当年逝世。  

      1953年,最瑰丽的一年

      吴湖帆大家出身,其画以气韵胜出,负海内外之硕望。同时,他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尤其是对其相濡以沫的夫人潘静淑,怀着深深的感情,从1915年至1939年的二十四年间,夫妇琴瑟和鸣、诗画酬唱。出身名门的潘静淑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他,而且在事业上更是给予吴湖帆以极大的帮助,曾配合吴湖帆校订刊印了吴大根《澹人自怡草》,吴大《斋诗存》等,更有意味的是,她与吴湖帆历时数年,将所藏的一千四百多种金石书画,一一为之校订存档。在这一过程中,很是有自己的心得,这大为吴湖帆所倚重。以后凡遇重要字画,必钤“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等五、六方印章。所以潘氏之死,给吴湖帆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曾先后作词十数首,以深切怀念这才女妻子,“愿天上神仙似人间,再盟他生,白头如愿。”

      尽管吴湖帆的后三十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甚至是苦难的经历,但有几年是例外的,尤其是1953年,这一年可以说是吴湖帆一生中最为瑰丽的一年。这年他正值60岁。收入他从1944年至1953年最为精彩的50件作品《描景画芨》出版。著名的《佞宋词痕》问世。继前年他托友人北上面谒毛泽东主席时呈上他所作的扇面一帧。毛泽东当即请人带回“一口钟”(大衣)后,又派人送来500元润格。这次,吴湖帆又将他的《佞宋词痕》请叶恭绰先生通过周恩来总理赠与毛泽东,有意义的是,毛泽东不久就托人回赠了他的诗词手稿影印本。这件事对吴湖帆的鼓舞是巨大的。  

      “绿草词”和《竹石图》

      《佞宋词痕》附录了前妻潘静淑的《绿草词》一卷。潘氏生前极喜填词,曾问教于吴霜崖先生。《绿草词》中有一首《千秋岁》是他们夫妇俩1934年春回苏州时,潘氏的有感而发之作,吴霜崖先生见此誉之为“清籁”。一时成为佳话。也许吴湖帆在翻阅《绿草词》时,触景生性,随手在不足1.5平方尺的素绢上画了几块仙风仙骨的疏朗之后(这在吴湖帆的画作中是少见的),而后便乘势画了一支斜竹,似乎是停了一下,吴湖帆又用石绿画一片竹叶,这回他灵气飞动,一气呵成。这就是《竹石图》(见右图)接下来,想写点什么,可一时又未能寻成佳句,于是便戏录了苏东坡的《卜算子》一词补空。词中有“清籁隔重帘,断梦还醒还省,几度相思若有无,不觉春风冷。”显然,这是一幅怀念前妻潘静淑的画作,这“清籁”更是说明此时吴湖帆的心绪。此画虽不大,但气贯满绢,其中所呈现出来的婉约词意和风韵嫣然的娴静之美扑面而来,用石绿画成的竹叶更是气韵生动。  

      关于他的死和寿期

      吴湖帆作为一介书生,他的勇气,他的力量只能切实地体现在他的书画之中,他既不是赳赳武夫,也不是悲悲弱者,所以,一切勇者的外在表现,他不太可能出现。关于他的死与寿期似乎在多种正式出版物中成为“定论”:“1968年8月11日自拔导管,逝世”。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了让后人在研究吴湖帆时,能有正确的概念,笔者提供以下资料:

       

      吴湖帆1968年7月7日死于上海卢湾区嵩山路88号家中。

      逝世当天现场:遗体躺在类似医院里的活动小床上,身上穿着一套白短衫衣裤,光着一双脚,食道上插着一根通流汁的管子,火葬场来运尸体时,其保姆顾凤仙拔去了管子(此管子要归还华东医院的),现场只有其妻顾抱真,保姆顾凤仙,弟子画家陆一飞以及华东-学院学生徐明东(中途离开)四人。陆一飞为老师扣好上衣两粒纽扣,替他系好裤带,又想为他穿上放在床边的一双灰色长袜,结果运尸者不耐烦而未成。遗体被白布一裹运走了,第二天,即7月8日在斜土路火葬场火化。

      一代绘画大师已远离我们近四十年,而他留下的绘画让我们感觉他没有离去。肖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