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王海容已过“花甲”之年 没有结婚但并不孤独
  • 韩桂芝丈夫痛忆家事 书记夫人“越贪越升”(图)
  • 不堪退休人大副主任凌辱 小保姆怒杀首长无悔意
  • “背死猪”让日军胆战心惊 田中角荣被他折服
  • 以身试验改写醉酒条款 王冲汉改变美国法律
  • 让鲁迅从神坛上走下来 还原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
  • (个人史)巫宁坤:和菲茨杰拉德有缘(图)
  • 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
  • 当年画坛“盟主” 吴湖帆解放后只能做普通画师
  • 最新热门    
     
    陈云与鲁迅有一面之缘 为瞿秋白一次转移相联系

    备了两个小包。瞿秋白的几篇稿子和几本书放在杨之华的包里,他的几件换洗衣裳装在另一只包里。陈云看了,便问:还有别的东西吗?瞿秋白说:没有了。陈云有些诧异:“怎么提箱也没有一只?”瞿秋白略有些感慨地说:“我的一生财产尽在此了。”

      瞿秋白问:去的地方远不远?陈云说:很远。我去叫三辆黄包车来。说着,就要下楼。

      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50多岁的人说:不用你去,我叫别人去叫黄包车。说着,就招呼女主人去办这事。

      这时,瞿秋白想起什么似的,指着此人问陈云:“你们会过吗?”陈云和这人几乎同时说:“没有。”

      瞿秋白马上介绍:“这是周先生,就是鲁迅先生。”又指着陈云对鲁迅说:“这是X同志。”

      陈云事先并不知道,但鲁迅的大名,他当然不陌生。他赶紧趋前一步,诚恳又尊敬地说:“久仰得很!”这是他第一次见鲁迅先生。

      鲁迅当时穿一件旧的灰色棉袍。对瞿秋白此次出行,非常担心。所以,陈云从他的脸上,看出沉重又忧愁的表情。

      鲁迅问陈云:“深夜路上方便吗?”

      他大约怕遇见侦探巡捕之类。陈云回答:“天已下雨,我们正好可以把黄包车的篷子撑起来。路上不会有问题的。”

      鲁迅虽然外出多年,但口音里仍带有家乡话的特点。陈云虽不是浙江人,但有许多朋友,听得出许多地方话。他后来问瞿秋白:鲁迅的话里有绍兴口音,不知听得对不对?瞿秋白证实,鲁迅确实是绍兴人。

      呆了不一会,许广平上来说:车子已经停在门口了。陈云便提起杨之华的包袱,向门口走去。这时他听到瞿秋白对鲁迅说:“我要的那两本书,请你以后交XX带给我。”他又指指陈云,说:“或者请此同志到你这里来取一下。”

      陈云接口说:“过几天我来取。”

      杨之华正与许广平告别。他们便在门口稍微等一下。鲁迅叮嘱瞿秋白:“今晚上你平安到达后,明天叫XX来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瞿秋白答应了。

      为了不引起更多注意,鲁迅夫妇并没有送下楼。只是站在门口向瞿秋白和陈云一再说:“好走,不送了。”

      陈云下了半层楼,回转身望望,鲁迅和许广平还站在门口。鲁迅脸上的表情严肃而忧愁,是非常担心他们一路安全的样子。

      瞿秋白也回头望一眼,招呼一声:“你们进去吧。”

      大家都默默地点头。陈云和瞿秋白一直走到二层楼梯口,才听到三层楼上关门的声音。

      陈云将瞿秋白转移到了安全地点。本来打算过几天到鲁迅那里去取瞿秋白要的书。陈云自己也很想再去见见鲁迅。但是,后来情势紧张,陈云很快离开了上海。他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也成了他的最后一次。

      四年之后的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此时的陈云,正在莫斯科-第三国际工作。他记起了这唯一一次与鲁迅的会面,便写出一篇纪念文章《一个深晚》,署名“史平”,发表在中共在巴黎出版发行,从事海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的《救国时报》上。发表时间是10月30日。

       

      这篇《一个深晚》的文章,笔者是在查阅《救国时报》影印合订本时读到的。前后比照,又查了一点资料,知道“史平”是陈云同志的一个化名。陈云与鲁迅见面时间,陈云用了“1932年阴历11月的某一天……”为此,笔者查检了一下鲁迅日记。在1932年12月11日,见到这样的记录:

      “星期。昙。下午寄母亲信。制馔六种邀乐扬、维宁及其夫人夜饭,三弟亦至。”

      “乐扬”是冯雪峰,“维宁”即瞿秋白,“三弟”为周建人。据研究家介绍,这次设宴,是鲁迅特为瞿秋白夫妇饯别的。这个时间,正是陈云文中“1932年旧历11月”。由此看来,陈云这里说的“某一天”,应该是1932年12月11日。杨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