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读书种子杨绛:我这面“小白旗”再也不写文章
  • 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七年执政大事记
  • 历史上的10月17日 末代皇帝溥仪逝世(图)
  • 巴金和冰心大姐之间的亲密友谊是文坛公开的佳话
  • 巴金四十万字《随想录》写出知识分子四十年忏悔
  • 历史切勿割断 讥讽大可不必 再谈巴金《随想录》
  • 暴君希特勒是如何走上血腥之路的?
  • 中国史上发明“才高八斗”一词的人:谢灵运
  • 一代帝王朱元璋的人格分裂猜想(组图)
  • 巴金:“报纸替人民讲真话,就有发展前途”(图)
  • 最新热门    
     
    时代潮:宁德地委书记荆福生把人民视为至爱亲人

    ,1995年6月闽东大地上开展了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解放思想、观念更新”大讨论活动。

      在党员干部动员大会上,他向全体干部提出的要求是把“邓小平理论”学透、用活。没有空话套话,只以深圳的发展为例,深入浅出,荆福生形象地解释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意义,让每个党员干部都深深地感到观念转变的重大意义。他提出了“八个新观念”,即,树立大开放、大开发、大胆尝试、大让利、大科技、大服务、大协作、大发展的观念。并要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五挂钩”、“五联系”,开展“千名领导挂千村、包万户”活动,处级干部到农村住3天,和农民同吃、同注同劳动,把扶贫工作从会议桌上搬到老乡家里。

      荆书记也亲自挂点到国家级贫困县寿宁县大安溪乾村,看到有的人家徒四壁,甚至夫妻合穿一条裤子的贫困窘境,荆福生的心揪紧了。这不该是曾经为革命无私奉献的老区人民的生活!荆福生再也不愿看到他深爱的人民无奈地唱着:“一年不足半年粮,南瓜野菜填肚肠”的歌谣度日,他走家串户,寻求治穷的办法。上任两年里,他先后16次深入这个贫困村,建了小学、引来资金、带来信息、办起三产……穷村的面貌改变了。在荆福生的带领下,全区干部几年来为老区帮助联系项目8000多个,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1999年,全区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程控电话、用上了安全卫生饮用水,老区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欢庆胜利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荆书记正默默地承受着痛苦、艰难的选择。那是当扶贫攻坚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家里传来一个消息:爱女荆薇病重。

      女儿希望久久在外的爸爸能回家。一边是百万老区人,一边是连心扯肺的独生女,荆福生头一次感到作个决定是这么难!但当他徘徊在村头,看到溪乾村全村群众齐上阵,上至76岁老支书、下至刚上小学的嫩娃娃都加入到建设队伍中……荆福生回到房间,望着照片上的女儿默默地说:“薇薇,爸爸不是医生,回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你好好听医生的话……”荆福生对着照片安慰女儿,更是安慰着自己,他暗暗许诺将来有机会一定带女儿来这里好好玩一次……然而,命运没能给荆福生一个“赎罪”的机会。

      1997年秋,一场强台风正面袭击闽东沿海,省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沿海第一线带领群众抗御大灾。在赶赴灾区的路上,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让荆福生的心里同样刮起了台风:女儿荆薇被诊断为“非何接金氏淋巴瘤”,即“血癌”!面对突如其来的两种灾难,荆福生没有机会选择。在向灾区飞驰的汽车上,荆福生轻轻地闭上泪湿的眼睛,他默默地盼望,盼望一向善解人意的女儿能再一次原谅父亲,盼望这场台风快快过去,让百姓免于灾害……两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之后,台风的威胁解除了。荆福生赶到女儿的病榻前,赫然写有“血癌”的诊断说明在那双曾坚定地指挥军民抗险救灾的手中颤抖……1998年的春节,荆福生上任以来第一次休了5天假,这5天他通宵达旦地守候在女儿床边。如果时间可以倾注一个父亲对女儿全部的爱的话,这120个小时的每一秒都浸透着荆福生对女儿的挚爱和愧疚……大孝,小孝,难以两全荆福生一面鼓励着女儿要与疾病抗争,一面又投入到另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中。

       

      由于闽东地区长年封闭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敬祖坟、多后代”的思想根深蒂固,宁德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省最落后的,而死人和活人争地的荒唐事情也极为普遍。这一切正是阻碍闽东实现现代化的桎梏和顽疾所在。想要挖掉人们几百年来所固守的观念并不容易,但荆福生决心一试。

      荆福生采取了“一手软,一手硬”的方针。所谓“软”,是在不伤害群众感情的基础上,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避免和群众发生冲突。在“祖坟”问题上,荆福生的政策是“人得土安,决不挖人祖坟”,说服群众将坟深埋,在附近种棵树以示纪念。而且,党员干部率先实行,深埋了自家坟头。这样,祖坟还在,只是换个形式,一样对先人心存敬意,而且干部表率在先毫无怨责,群众自然心服口服。这一软,软到了群众的心坎里,政府“通情”,群众自然“达理”,这一工作顺利完成。但同时,荆福生的态度又是奖罚分明,决不容情的。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它的推行决无通融可言。荆福生为各级干部制定了明确的责任制度,严格执行,奖惩分明。1997年,由于违反规定,一个县有30多个干部被免职,其中财政局长、建委主任也被摘去乌纱。大家没想到一向温和可亲的荆书记还是一位说一不二的“铁包公”。这样,干部群众放弃了原来的侥幸心理,计生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几场漂亮的攻坚战打下来,群众都对新书记竖起了大拇指。然而,人们不知道,在荆福生平静温和的外表之下隐藏着怎样的艰难抉择。1998年春末,荆福生正在古田县召开会议,姐姐打来电话说,老母亲由于得知孙女病情而急出大病,昏迷不醒。为人之子,荆福生这才意识到自己竟是多年未能尽儿子的孝道,看着会场内济济一堂等待听书记重要指示的与会者,荆福生又重新回到座位上。会开至傍晚,秘书犹犹豫豫地递上一张纸条:您的母亲刚刚病故……会场里,荆福生眼前的干部变得有些模糊了……然而,没等台下的干部发觉,他已经开始清晰地做起了总结发言。只有很细心的听者会发现虽然荆书记的发言明确而中肯,但一向善谈的他这次的讲话语速慢了,没有引经据典,也少了许多诙谐幽默……赶到医院的时候,母子二人已是阴阳两隔,堂堂男儿潸然泪下,淹没了万千说不出的话语。身为闽东人民的儿子、公仆,荆福生留给母亲的除了一份骄傲和牵挂外,其余的也许太少太少了……无情?有情?

      他选择了321万闽东人民

      拜别了母亲,荆福生又将一腔深情投入到闽东父老乡亲的生活中。在闽东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城市是荆福生的愿望。今年4月,“城市文明先锋行动”轰轰烈烈展开了。政府下了大力气筹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建立海上文明社区、两次对城内河清淤治理……人与自然共进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发展逐渐成为宁德人民自觉自愿的行动,一个文明、蓬勃的新闽东正突兀而起……与此同时,政府为民办实事的“2000热线”也全面开通,广泛听取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受理对不文明现象的投诉,开展人文关怀、社会救助活动。

      热线自5月份开通以来接到电话近200个,其中80%得到了妥善解决。这条热线不走形式、不摆架子,真正成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成为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此外,荆书记还多次现场办公,受理群众反映的大小事件。

      然而命运的苛责无情又无理,年仅16岁的小荆薇在这花样的年纪永远地离开了。当荆福生亲手推着娇弱的女儿走进太平间的一刻,他想知道为什么命运如此无情……坐在回宁德的车上,荆福生掏出女儿的照片,突然,这位一向镇定自若的地委书记号啕大哭起来……然而这些也只有为他开车的司机小陈才知道。平时的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妻子面前还要强颜欢笑,他不愿表现出丧女之痛而刺激早就瘫痪在床的爱人……但是,灾难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荆福生的百般体贴终于没能牵住妻子本已虚弱不堪的病体。在丧女之痛的打击下,妻子终因呼吸肌严重衰竭撒手人寰……荆福生看着他亲自为妻子设计的还未能用上的那副绑带,欲哭无泪……短短两年,痛失三位至亲至爱的人,命运给荆福生开出了一道永远无解的不等式。然而他没有抱怨生活的无情,而是选择把闽东人民视为父母、兄弟、子女,视为至爱亲人,他要把自己未尽的爱,全部融注在这片土地上……现在的闽东地区取得了极大的进步。1995年,完成104国道闽东段拓宽改造;1997年抓住总投资200多亿元的“六大工程”建设,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华东地区最长的飞鸾岭两条隧道、罗宁高速公路已投入使用,万吨码头年内将完成主体工程,装机40万千瓦的芹山电站两台机组已并网发电,闽东机场今年将开工建设,温福铁路争取今年立项; 1997年,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实现小康和“造福工程”三大任务,全区6个国定贫困县、49个省定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造福工作完成搬迁1377个自然村、14981户、73717人,2.8万人的茅草屋住户和连家船民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1998年,全区新建改建城市道路70多公里,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21公顷,新建环岛、城市标志性设施和中心广场49个;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02.3亿元,比1994年增长一倍;农民纯收入2750元;同时,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全区农村先进党支部1422个,先进面达65.8%; 199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宁德撤地设市……不知这种种业绩是否可以告慰亲人们在天之灵,是否可以承载得下闽东人民的满腔信任,是否可以经受得住党和政府的重托……(荆福生同志:26岁担任共青团莆田地委副书记;32岁担任团省委书记;36岁担任省体委主任;43岁时被任命为中共宁德地委书记。)

         

      《时代潮》(2000年第十一期)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