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纪念巴金:从《随想录》出发(图)
  • 荣毅仁:40年人大代表 与几代领导人的渊源
  • 故交黎丁忆巴金40年通信情谊
  • 巴金: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榜样
  • 祭吾师巴金
  • 巴金未竟之作:《怀念振铎》(图)
  • 什么才是对巴金的最好缅怀
  • 要多少平常才能造就一个伟大
  • 杭城各大书店推出专柜缅怀一代文学巨匠巴金
  • 巴金灵堂首日200多人悼念 温总理悼念花圈送到
  • 最新热门    
     
    有一位大师叫巴金

    是巴老走了。不记得当时曾如何表达自己的忧伤,只记得后来迅速打电话到上海,求证于正在生病的徐春萍,以及在《文汇报》供职的女作家潘向黎。现在,一年前的新闻终于不再假,那种难过,让电话里的我们说不成任何句子,除了寥寥无几的三五个字,其余全是空空的电磁声。这时候,潘向黎也发来相同内容的短信。我无心再看二人转了,孤单地回到房间,摊开纸,刚刚写出一行字,便被那止不住的泪水彻底模糊了双眼。

    我晓得此时此刻自己需要一场刻骨铭心的伤痛。

    我别无选择,只有将电话打回家,那是一个行将50岁的男人惟一能够彻底敞开胸怀的地方,也只有骨肉至爱的女人的怀抱,才能让早已心如止水的男人隔着千山万水放声大哭。平静了些,我才重新拿起笔来,匆匆写了一段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文字:

    “是您自己的选择,还是上苍的安排,泪水清扬的满月,就这样载走了亲爱的巴金老人!从此后,谁堪做文学中国的良心?我惟有匍匐在山海关外的茫茫大地上,祈望天空那颗最大最圆的月亮成为您的永生!”

    我还想说,从此后,谁堪矗立文学中国的脊梁?

    我还想说,从此后,谁堪标志文学中国的清洁?

    长夜难眠,这发自心灵的伤痛,其实早就深植在浅薄的年少时期。那时候,我生活着的小城,流行一种名为“文学青年”的毛病。就像传播非典型肺炎的蝙蝠与果子狸,最初传播这种毛病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每当他们外出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归来,总要传播一些闻所未闻的小道消息或者是美其名曰的文学新观念。很多次,混迹在听众中的我,闻得种种对巴金老人的不敬,血肉之躯竟然能够产生阵阵莫名其妙的愤怒与激烈。世事如烟,所幸我还能及时看清楚,在谎言被重复千万次的那段时间里,真理并没有真的被淹没。只是以其沧桑历尽的姿态,耐心地等待着对方,用忏悔的耳光痛苦而幸福地抽打自己。年少并不等于无知。真无知是因为个人欲望太过强烈,看不到追名逐利背后的丑陋与肮脏。更看不到文学的真正巨人反而类似老父老母,从不在儿女面前,以哲人姿态散布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大话,更不会利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书写无限夸张。

    有一说法,远处的作家是天才,隔壁的作家是笑话。远处的巴金老人,越来越不被人当成是天才。在我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写者,并将巴金老人当成动笔就能见到的邻居之后,老人拥有的全部朴实无华,都在证明,真是高僧,只说常话。所以,不将巴金老人当成天才是对的。天降大任于斯,为的就是让巴金老人与众多狂妄之辈的平实相处,及时地帮其来几颗救心丸,饮一剂还魂汤。

       

    一位老人的远去,让一批后学长大许多。第二天的早上,大家又到了一起。回忆着1999年,老人在喉咙里插上两根导管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从现在起,是为你们活着!”我没有同意对老人最后言语的普遍说法,也没像从前那样只要求自己心里有数,不去触犯众怒。算不上挺身而出,我只是不再习惯从众,不再习惯洁身自好,不再习惯温良恭让。我想让大家同自己一起去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了。

    虽然早已不是年轻,这个念头刚一出现,我就觉得肩头上一夜之间磨出了一层老茧。也只有这种老茧才有力量让我将心里的话当众掏出来。当然,这老茧也是老人离去后,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在肩上的责任。

    在我的新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我形容说,一盏灯最黑。那样的黑是众多逃避所导致的,不是不懂得,而是世界太聪明,非要等到惟一的灯熄灭之后,人们才开始点燃自己的心灵之火。这些年,有多少年轻人都不堪重负的责任,被强压在这位衰弱得无法做出任何行动的老人的肩上;有多少声名显赫位高权重者都三缄其口的话语,还在凭借连呼吸都不能自主的老人的名义发出。老人终其一生从不计较一己之利,不管世俗之眼如何相看,事实无可否认地摆在那里,没有老人的脊梁作为支撑,文学中国也许早就被一些三头六臂的怪物,幻化为出产种种丑陋私利的自家后院。巴金老人是定海神针,是镇宅宝镜。本可以早些仙去的老人,就连文学中国里最基本的良心,也还要以一己之力独自担当,直到悬于一线的生命最后一次搏动。

    对巴金老人的尊敬和热爱,就像大树一样年年见长。却不然,这成长连一丝氧气、一只吊瓶都不如,救不回哪怕只需延续到102岁生日的一点点时光。虽然永生也是活着。虽然101岁也是永恒。

    1991年春天,我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作为首都的这座城市先前样子我并不晓得。因为是1989年之后,这次会议显得格外特殊,即使是我这样的陌生人,也能感受到最初时刻的郁闷与压抑。

    然而,一切都在那一天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一个声音在冷清了许久的会场上响起:“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没有人不懂这声音的深刻性,如风暴一样的第一轮掌声,是那最好的证明。没有人不明白这声音的针对性,如雷鸣一样的第二轮掌声,是那最好的响应。没有人不听从这声音的号召,如天崩地裂般的第三轮掌声,更是那只为真理迸发的热情。巴金老人没有亲临会议,尽管那声音只是用书面形式发出来,仍然有足够力量撼动所有年轻的心。没有巴金老人的会场上,巴金老人却无所不在。巴金老人的无所不在一出现,那些同样无所不在的假话、空话和废话,顷刻之间就被荡涤得干干净净。迄今为止,这是我所见到的、用最貌不惊人的真相表达出来的文学的最精髓。

    1994年11月,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文学颁奖活动。周介人先生问我想不想去见巴金老人?在心里,我非常想见,说出来的话却变成不想打扰。后来听说有人去了,也没有生出多少后悔。有3年前巴金老人的耳提面命,得一箴言足矣。

    我坚持着这种与巴金老人亲密接触的最好方式。

    时至今日,它却成了天下之人的惟一形式。

    在文学中国处于最危难时刻,巴金老人以最坦荡的方式来到了我们当中。

    而他自己却在文学中国春暖花开时节,以一种最艰难的方式悄然离我们而去。

    好在天空中有一轮最圆的月亮,还活着的失落之心才不至于像枯叶一样四处飘零。我寻找到一处网吧,将无论如何也难表达怀念的文字发送出去。塞外深秋不再是凉的,而是真实的冷。我不想马上回到住处,顺着漫长的街道往前走,不时地心中会怦然一动,以为自己接近了某种渴望。月光如雪水流遍,清冷浸透到灵魂深处。这时候,才想起在河流之上见到的落霞满月,真的是一种预兆。

    天地留言,默默雾雨电;星月流响,朗朗家春秋。

         

    好在这世界猛然惊醒过来,像我一样明白,有一种伟大叫巴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