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杜月笙之女杜美如:回大陆是父亲未了心愿(图)
  • 戈尔巴乔夫的影子:苏联“公开性”之父去世
  • 叶利钦的退休生活(组图)
  • 周总理座机127万拍卖成功 主体已运抵安徽(图)
  • 吴冠中:我就是进入不了老年生活
  • 林语堂女儿: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 荣毅仁40年人大代表生涯与几代领导人的渊源
  • 女师大老校长杨荫榆女士不畏日军暴行惨死枪下
  • 送巴金进文艺界的并非叶圣陶而是郑振铎
  •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蓄须明志,罢歌罢舞(图)
  • 最新热门    
     
    周汝昌:是伟人更是俊彦 周总理也迷《红梦》

    持,在头版发了头条文章,引起各界极大的注意。没想到,当时中央党政领导的多数人都对此发生了兴趣,前往观看。

    对此拙说,从始至终多方支持者有之,蓄疑反对者有之,先赞后反者亦有之,对“恭王府说”的先后两态者,可举顾平旦君为例。他自初最为热情,编《大观园》一书,采拙文拙意;凡府内新发现如古砖,如地下发掘明代碎瓷片,如谷牧同志如何重视、多次到府视察指示,都写信示知于我,我十分感念他。谁知前一二年“恭王府管理处”召开座谈会讨论恭王府与《红楼》的关系时,他一改前态,发言强调“无关”,理由是现今府内地面上都是晚清的东西,没有更早的痕迹,云云。

    第一类老友赵光华先生就是从60年代之初因议此题而结识的。承他的介绍,得见北京文化部门的一份打印文件,记录一次他们有人参加了亲聆周总理谈话内容。那次周总理莅临恭王府花园,高兴地游赏了诸般景色——那时残敝已甚了。陪同诸人中有王昆仑,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据我记忆,当时周总理就问他:“你看像不像 大观园 ?”王答:“我看不像,园子显得不够大。” 意谓《红楼梦》所写的地方似乎很大 周总理说:“你就当它像,讲讲我听嘛 ”这时,有人提到拙说的事,周总理因而说道:

    “要说人家是想象,人家也总有一定理由。不要轻率地肯定它就是《红楼梦》的大观园;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

    这就要紧极了 总理实际上是赞同拙说,但作为领导人不便把话说“死” 那将限制了不同意见 ,故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不是我为拙说强拉硬解,总理的赞成此说,成了“四人帮”多次言词中强烈反对周总理的一项“条款”。

    总理还曾明白指示:以后可将此一府园建为曹雪芹纪念馆。 可异的是后来谁也不曾尊重和落实这一指示。倒是出来不少无理由的否定者

    周总理亲临《红楼》曲艺专场赞赏的事实,是1962年1月的一段经历,我所目击。

    那次是天津的鼓书名家来京献艺,是配合纪念,并非公开卖票的演出。地点在文联礼堂。

    这确实是一场盛会,曲艺界不知有否记录记载?当时的台上台下,诸般人物的歌声,都已难再得了。

    天津是曲艺基地,那次精选的名角中,八角鼓是石慧儒,梅花调是花五宝,京韵大鼓有骆玉笙,悉为一时首席艺人。 名单已记不全,但原发的节目单尚可寻查,须待异日 台下呢,那可也是衣冠济济,满座名流——大约重要的红学界、文艺界、演艺界以及有关的领导层级同志,都来了。可惜我认不全,也记不清——我不会记错的有启功,有邓拓,有吴恩裕……

       

    恩裕兄坐在我前头,他似乎从未听过什么鼓书,当花五宝的梅花大鼓的丝弦拨动之际,他扭回头对我说:“这种音乐真好听 ”他得味了,看得出是无限新声契赏之喜悦,溢于言表。

    花五宝把“黛玉葬花”刚刚唱完,鞠躬下台,接场的还未上,忽见满座中那种赞、议、说、笑之声响一下子截断,全“园” 其实是礼堂,已成了鼓书的“茶园”也 的一切音响静下来了 人们都不知何事——纷纷四顾张望。

    这时,大家的目光很快集中了,都向同一个聚集之点谛视。

    那时的“空气”可真是灵妙无比——明明一无声响,却又清楚地感到一种惊讶欣喜的“发现”的兴奋之情。

    原来周总理到了。

    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肃敬无声”的喜悦和幸运感。这种“空气”弥漫了整个礼堂。

    当我看清时,总理已然安详地坐在中排的一个座位上,离我右边不远 隔着走道 。他悄然进来,随便在一个空座上坐了,绝不向前排走,也绝不肯丝毫妨碍大家的凝神聆曲。

    安排场面的很机灵:等台上唱毕 忘了是谁 ,他便命花五宝重新上场,再唱“葬花”——因为这是名角重曲,特让总理欣赏一回。

    花女史好像不嫌累,唱得更有韵味。总理鼓掌,十分欢喜。

    都唱完了,一群演员 旧称叫做“鼓姬” 下得台来——围立在总理四周,恭聆讲话。

    大约是她们问总理:这些《红楼》旧曲,还可以演唱吗 总理的回答是可以,若个别词句已觉欠妥,稍改一下也就是了。

    众女史听了非常之高兴——她们的艺业不致遭到批判废弃了。

    周总理也极喜越剧。不太久以前,从报上看到一篇回忆,追叙60年代进京的越剧《红楼》团,为中央领导献艺时,总理大为击赏,把徐玉兰、王文娟等邀到家里,待饭夜谈。据说当徐君清唱一段精彩词句时,总理为之击节和声,十分激动。

    那篇文中还特别提到:总理又曾亲领她们到恭王府去参观“大观园”

    这事对我来说,更是“得意”之极。

    我不知古今中外的国家领导人中,还有无这样的风度气质,有无这样羽扇纶巾、风流儒雅的“顾曲家风”矣。

    诗曰:

    “西府”谁家秘不闻,邻坊父老证斤斤。

    翻云覆雨寻常态,谁把真情诉与君。

    (本文摘自《周汝昌自传: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著,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