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林语堂谈读书艺术:中文好都是得力于看闲书史记
  • 西北军遭遇严重干旱 冯玉祥带头节约用水渡难关
  • 徐悲鸿指刘海粟“流氓西渡”两人恩怨纠葛半世纪
  • 龙应台谈文化到底是什么:品位、道德、智能总和
  • 杜月笙为何没有回大陆 阴差阳错留下千古遗恨
  • 田聪明深情忆述周惠同志生前实事求是工作作风
  • 巴金:日本人为老舍恢复名誉 中国作家保持沉默
  • 李瑞环的新鲜哲学:“应当允许先生孩子后起名”
  •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礼不可能在杨开慧就义后举行
  • 毛泽东:“纣王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
  • 最新热门    
     
    万里儿媳王晓民:我的婆婆边涛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c="/mingren/UploadFiles_6979/200702/2007228114513579.jpg" border=1>
    作者王晓民与边涛(左)合影

      为了参加“抗日”,婆婆半夜瞒着父母,偷偷和几个同学从家里跑出来投奔了“八路军”,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女干部。当年在解放区,边涛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尽管我的公公万里离休已有余,社会上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相对于我公公,知道我婆婆边涛的人却并不多。不是我婆婆无名,而是他们那一代人不图名,不图利,甘愿做无名英,默默无闻做人的奉献精神所为。时光流逝,而今她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几十年与她朝夕相处的日子及她生前的种种,就连后十年她受疾病的折磨变得无知无觉,失去意识,也丝毫没有减轻家人们对她根深蒂固的爱,反而加深了家人们对她的尊敬和怜惜。往事的一情一景都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脑海里。


    万季飞王晓民夫妇与边涛合影

      我和婆婆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一直觉得我和婆婆之间有着某种不解的缘分。在她走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能听到她长长的叹息或凄厉的叫喊,顿时就会使我感到不安。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因患老年痴呆造成的失语,她已经无法表达自感情,但凡她不高兴,或有痛苦感,她就会通过这种叫喊表达一种抗争,而每次听到这种叫声,我都要冲过去问个究竟,直到问题化解,她的情绪稳定,我才离开。

      这个声音听起来太熟悉了,以至于第一次产生幻觉听到它时,袭入我内心的首先是一股莫名的安慰,我竟然以为她还活着!记得当时我一下子又愣住了,猛地站住,屏住呼吸,寻着发出声音的方向到处去找。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分明是真的听到了。我有些惊慌失措,婆婆在哪儿?发生了什么?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过:假如故去的亲人给你的印象太深刻,就很容易造成虚幻,产生一种错觉,大概就是那神秘的第六感觉吧,这种超感交流居然在我的身上应验了。我知道这是我和婆婆之间一种特殊的感应,我愿意听到这声音,我相信她的灵魂并没有走,她在这里的年头太长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她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她与我们的感情是无法割舍的。好几次我下意识地猛然打开洗手间的窗户,一定要看个究竟,这窗子正对着婆婆房间的走廊,外面一阵阵风把门猛烈的吹开又关上了,看着空空的长廊,而今已物是人非,我的心就像跌入了万丈的空洞,恍然弱势,每当这个时候,我沉思着,失望地又把窗户关上了,往事的无数情景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万里、边涛与王晓民及万宝宝在雪中合影

      1920年6月,我的婆婆边涛出生在素有孔孟之乡之称的山东济南长清,父亲是县城邮局的小职员,家里生活十分清苦。婆婆自幼聪慧好学,早年读过师范,教过书,我们的两个姑姑都曾经是她的学生。她被她的婆婆称为“小诸葛”。她和那个年代中很多追求光明与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样,满怀着对革命理想的憧憬和希望,参加了中国-党。婆婆是1938年为了“抗日”,半夜瞒着父母,偷偷和几个同学从家里跑出投奔了“八路军”,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女干部。当年在根据地,边涛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婆婆曾与当时的齐涛、靳涛并称冀鲁豫“三涛”,是根据地新女性的代表,参加革命以后,他们精明强干,能力过人,在冀鲁豫根据地很有些名气。年轻时的婆婆格外出众,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处事干练,乐观又能包容,且善解人意,性格开朗,也就成为我公公最爱的“一涛”。在我们身边熟悉婆婆的人都亲切地叫她边大姐,以前工作过的同事称呼她边主任(婆婆离休前在北京邮政局担任领导职务),公公则一直亲昵地叫她“亲爱的”。

      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公公和婆婆始终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在他们晚年生活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最深长的画面,就是每天老两口都手拉手一动不动地坐一起。当婆婆不在了以后,我看到白发苍苍的公公一个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婆婆的位置空着,我才体会到那是一种多么弥足珍贵的情景。婆婆是一个幸运的女人,正如公公一直亲昵地叫她“亲爱的”,她一生都得到公公的挚爱和尊敬。婆婆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女人,她从未因公公的地位和权力而炫耀或因特殊的关系要求组织照顾,她在抗日战争时担任过县妇联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不久担任中央建工部科长,1983年退休时,任北京邮政局副局长。1977年6月我公公调安徽任省委书记不久,为了支持涨幅的工作,婆婆就提出退休,她激流勇退,主动从前台走道幕后,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特别是公公调中央工作以后,公务日益繁重,她毅然为自己彻底地办理了退休手续,专心照顾家庭,为公公做好后盾。在以后的岁月,她从不抛头露面,不参与任何外事,出访,宴请等活动。有人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婆婆就是公公背后的那个甘愿奉献、默默付出的女人。

      我娘家父母和婆婆是老相识。我还是姑娘时就认识了我婆婆。那时在我的眼里,边涛阿姨气质端庄,知识达理,是我十分喜欢和敬重的那类女性前辈。紧随婆婆,我们都属于那种做事严谨认真,办事公道正派,待人宽对己严,原则性强,比较苛求的人,因此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由于我们的秉性和性格相似,使我还没有过门就和婆婆成了朋友,我们建立起一种特殊关系,既是亲人,又是朋友,也是同志。婚后,我和婆婆相处得非常融洽,既是婆媳,又像母女,同时也是相知笃深、推心置腹的朋友。我感慨万分,十年前,她身体健康时,她于我,是慈祥的母亲和人生的导师。这十年,她在疾病折磨中变得神智恍惚,丧失自理能力时,我于她,是贴身的儿女和了解最深的朋友。周围的人都赞颂我们这种亲密无间情同母女的婆媳关系。我们之间将心比心,无话不谈,互相尊重,彼此关心。我的娘家人都庆幸我遇上了这么一位好婆婆,婆婆却说她遇到了一位好媳妇。当然我也曾经付出过自己的努力,娘家人不但从来没有半点怨言,反而成了全家的骄傲,这么多年娘家人可也没少给我帮助和鼓励。你们婆媳关系好,经常得到全家的称颂,娘家姊妹的婆家有时以我为口实,羡慕地说,瞧人家晓民和婆婆怎么那么好,我的姊妹都致气地说不看人家的婆婆有多好,也许是我们的表率作用,也许受我们的影响,娘家姊妹的婆媳关系都很好。

      婆婆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对我是完全信赖的。这也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兼顾起协助她管理家庭的责无旁贷的缘由。管理一个大家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就是从点滴教起,逐渐教会了我如何管家。她经常鼓励我,只要你处事公道,吃苦耐劳,先人后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有什么困难都没关系,要大胆地管,我支持你。我每做一件事情,她都夸赞不已,甚至后来她患了老年痴呆症以后,偶尔神志清楚的时候,还对我说:“你得管我,你得帮助我,我信任你。”婆婆的欣赏和信任成了我最大的动力。像婆婆那样照顾好这个家庭,已经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婆婆不仅把我调教成一个理家的行家里手,在我的工作和事业上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婆婆学养深厚,通文学,谙历史,这使她看待事物总是能够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上。不仅如此,在她的教诲下,我-上也一步步成熟起来。

         

      因为要出远门,这么多年和他们朝夕相处,我确实放心不下,在家里踱来踱去,到处寻觅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恨不得把走的这一年多的事情一下子做完,婆婆也是尽可能把想到的事情都告诉我,双方谁也不提出国要走的话题,而我们内心的紧迫和伤感又是彼此都能够体会到的。

      198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农学院院长孔宪铎博士希望邀请我爱人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学习一段时间,说这样可以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文地有情况,今后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国家发展中可以获得借鉴和益处,从中美关系长远的角度,对美国的了解和不了解大不一样,一旦需要还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也真不凑巧,等我们一切联系妥当,正赶上1989年底成行。当时我爱人已是北京市局级干部,年纪也不小了,处在在特殊时期,因此这次出国面临着不小的阻力,大有一番争论,甚至有人怀疑去美国学习是投靠西方势力,是否会成为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对象。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从小生长在革命家庭,受的教育多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任何环境的改变都不可能动摇我们的意志。

      说实在的,当时能去美国学习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这件事上最支持我们的也是我婆婆。她一贯有远见,对时代的发展有清醒的判断,尤其能理解孩子,虽然舍不得孩子,但从长远着想,希望我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今后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婆婆硬是顶着压力,据理力争,支持儿子赢得了这次学习深造的机会,无不表现出一位母亲的智慧和胆识。其实我爱人出国的具体事情都是她亲自安排的。婆婆知道我们了解理解自己的国家,又曾在最艰苦的地方磨炼过,家庭历经种种磨难,几起几落,因此对中国的国情、民情都有较深刻的体察,要想真正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不仅要站在中国看世界,还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这次赴美无外是希望多了解一点美国,通过了解美国,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果真,在日后留美的生活中,我们体会至深。学习期间,利用闲暇我们走遍了大半个美国,异国动人的风情景致和自然风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由于身临其境,特别通过观察、比较、鉴别,对美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经济及-社会生活都有了深刻的了解。而我们也知道对所有的留学生来说,在国外生活十分艰难,再加上人情冷漠,现在每当回忆起那段生活,真是让我们又兴奋,又恐惧。不管怎样这段经历确实让人终生受益。至今,在我爱人所从事的对美经贸工作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半年后,我和女儿宝宝也申请到美国探亲。那个年代我们还很少出远门,况且又是到大洋彼岸去,婆婆从内心舍不得我们走,心里特别放不下的就是孙女宝宝,但又希望我们能照顾身在国外的儿子,让我们一家人团聚。我知道此时我和婆婆的心情是一样的,彼此都很矛盾,舍不得分离,但我们都十分理智,谁也不流露什么,尤其婆婆历经过战争年代,艰苦岁月给她留下离别的凄苦太多了。记得临行前的那些日子,为了弥补分别后的空虚和挂念,我们每天都依不伴在一起,聊过很多。因为要出远门,这么多年和他们朝夕相处,我确实放心不下,在家里踱来踱去,到处寻觅着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仇恨不不得把走的这一年多的事情一下子做完,婆婆也是尽可能把想到的事情都告诉我,双方谁也不提出国要走的话题,而我们内心的紧迫和伤感又是彼此都能够体会到的。

      奶奶强忍着离别的酸苦,一手拉着宝宝的手,一手上下抚摸着她,俯下身子说:“这回出远门了,你可得听妈妈的话,你知道这是上哪儿去吗?”

      宝宝的房间是婆婆从客厅回自己的房间的必经之路,以往不管白天晚上婆婆只要路过宝宝的窗前都要习惯地看看宝宝和宝宝嬉戏,问寒问暖,宝宝一放学,就跑到奶奶的房间找零食,奶奶总是给宝宝留着各种美味小吃,自己从来舍不得吃,到什么时候也是给宝宝留着。除去上学,宝宝和奶奶比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

      尤其是走前的那些日子,婆婆每晚回房间就寝都来到宝宝的门前问她睡了没有,只要宝宝一有动静,知道宝宝还没睡,她就立即进屋,呆上那么一小会儿,还像小的时候哄宝宝,抚摸着她的头,逗逗她,拍她睡觉。就是宝宝睡了,也要进屋看上两眼,静静地轻轻地看看她,然后亲亲她,才安心回自己的房间睡觉。平时我们一般都聚在客厅和她的房间,临行前的那个晚上,她专门到我的房间来看看,她知道我干活利落,不耽误事,早就把行李收拾好了,进屋脚还没站稳,就从兜里掏出两百美元硬塞给我,我知道这钱是她的孩子们攒下留给她的零花钱,我说什么也不要,她着急了说,“你知道这钱我留着也没有用,钱不多是我的一点心意,这又不是给你的,你一定要拿着。”我还是推说着,她执意我收下,声音颤微地说,“我就是放心不下宝宝。”说着她哽咽了,我们的眼泪都一下子涌了出来,谁也不说什么了。我这人一动感情比较爱哭,可这么多年我从没见婆婆掉过泪。我把她送回房间,又聊到半夜。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和宝宝就要上路了。中南海一片寂静,偶尔从远处传来落队孤雁的凄鸣,晨曦给湖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湖水泛起了阵阵微波,树枝的新芽上还挂着初晨的露水,初夏的天气略有几分凉意,我感到好像周围的一切都渲染着离别的气氛。

      那天,婆婆早早就起床等着为我们送别。她硬要送我和宝宝到大门口,宝宝太小了,什么也不懂,就知道贪玩,真以为我带她去什么好玩的地方呢,傻乎乎的,忘了没有奶奶护着她,得受多大的苦,她更不知道去异国有多少艰辛,奶奶强忍着离别的酸苦,一手拉着宝宝的手,一手上下抚摸着她,俯下身子说,:“这回出远门了,你可得听妈妈的话,你知道这是上哪儿去吗?你要找爸爸去了,你不是想我的儿子吗,你马上就要见到他了,替奶奶问好啊。”说到这儿,她再一次眼泪盈眶,我实在受不了了,不想让奶奶难过,拉着宝宝的手急忙上了车,这时候我已泪流满面,连摆手的勇气都没有了,宝宝傻愣愣地,怯生生地,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车还没发动,我隐约地看到婆婆忽然一个急转身走进了大门,她是一个多么坚强的人,那种场面是令人永远难忘的。这次分手对我们都是一个沉重的伤痛。

      奶奶是宝宝的保护伞。宝宝人虽小,但心里非常清楚,只要一犯错,没等大人说话就放声大哭,想办法让奶奶听见,这时奶奶就会大声问:“怎么啦?谁又欺负宝宝了?”宝宝这时准会躲到奶奶的屋里,谁也奈何她不得。

      婆婆很少给别人写信,而我们在美国的时候,收到她的两封长信。在那遥远而又淡漠的地方能接到一个电话,都让我们欣喜不已,每次朋友来访甚至让我们终身不忘,能收到家信更是如获至宝,就别说婆婆的亲笔信了。婆婆在信上写着:“目前,我们的身体都好,就是不断地念叨你们,今天我想这个,明天爷爷又想那个,想想也怪可笑的!好在我们两个都健在……”信上又说道,“看见宝宝的照片很高兴,她笑咪咪的,也难以理解老人的心情,今天正是我们结婚50周年,爷爷说有什么过头,还不是咱俩人……咱们都是苦苦地熬着,等待着,宝宝是学习,老四是学习,晓民是养家,我们就等待着你们的归来……许多话都等着见面说吧,总之晓民最苦了,宝宝可要尊重妈妈的意见”。信中还安慰我说,“前几天我和你妈出去了好几次,买东西,吃宴会,都是两亲家一块儿去的,你妈是挺好的人,待人厚道,老头儿直夸她好。你放心吧,我会找她聊天解闷……老四的情况略知,我不挂念他,知道他用功不会惹事,就是苦了你了,望你保重自己。”婆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知道我远在他乡,挂念着两家的老人,还不住的照顾我的母亲,没有比这些让人感到安慰的了。信中还讲述了一些生活琐事,语言很是诙谐,她并不直接表达什么,而借情借景,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她的思念和牵挂。每次我们都抢着读妈妈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如今这些信纸都已泛黄了,我们一直珍藏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