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名人 >>名人杂谈
  • “装模作样的鸡奸客” 同性恋天才王尔德的毁灭
  • 决定中西历史走向的1644:吴三桂的命运和悲剧
  • 名人婚恋:朱德与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
  • 名人婚恋:刘少奇与他的六个妻子
  • 明君尚须贤臣配 杂谈汉武时期的历史风云人物
  • 曾经一代玉女偶像 山口百惠隐遁25年在做什么?
  • 湮没近百年的历史秘密:陈独秀与张作霖是义兄弟
  • 革命文豪陈天华之《警世钟》:力图唤醒“睡狮”
  • 抗旨不归的谭耀勋:父亲要求将其遣送回国
  •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的生前与身后(图)
  • 最新热门    
     
    《齐如山回忆录》:谁帮了梅兰芳的忙?

    种之多。

    《齐如山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的大半是谈他与京剧的瓜葛,这些回忆不仅对研究有用,即使我这样只为好玩而读传记的人,也觉得有意思。时间是个筛子,市井文化如果经此筛选还能留下来,那往往都能成为经典,但除非出现一位有眼光、有影响的学者,这种转化并不容易。因了普林斯顿大学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的博士论文,“鸳鸯蝴蝶”派如今还可以被“学院派”文评家齿及;拜托夏志清的推崇,张爱玲才成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同样,从齐如山先生的研究开始,京剧才逐渐划清与相公堂子的干系,不断经典化。

    因为呆在南京上学,本人有时会去省昆剧团看昆剧。无论是《牡丹亭》还是《思凡》,经常看得我面红耳赤,奈何剧场小观众少,只能故作镇静,偷着乐。对白、动作怎么如此轻佻?读《回忆录》知道,“中国没有真正言情的戏,有之则是极端龌龊,说不到言情二字”。观众趣味粗浮,如果演戏适可而止,就觉得不够看,只有来生猛的,越堕落,才越快乐,要不崔永元怎么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齐先生在京剧理论上的贡献在于总结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规律,在实践上则是重新编写了几出言情戏,通俗而不庸俗,如《晴雯撕扇》《黛玉葬花》《洛神》《俊袭人》,后来还编出了神话剧、情节剧,当然包括我们现在还记得的《霸王别姬》,使京剧得以与时代同步转型,跻身艺术。梅兰芳因为有齐先生指点,天才得以尽情挥洒,齐如山靠着梅先生的襄助,本子编一个火一个,梅齐珠联璧合的佳

    话,《回忆录》中有细细的交代。

    世事洞明皆学问

    齐先生的名世,还因为对于民俗、历史的研究。他不满我国学问家只习惯引证经史,不管社会现实的弊病,要求自己做学问不能走老路,要去做实地的调查。这其实就是表征了那个时代学术风气的转换,用如今学界的时髦词汇,齐先生可谓是一个“预流”者。结交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虚心请教,事事留心,除了京剧,他对社会文化、习俗、买卖、工艺、游艺、饮食、人情、酬应都悉心研究,用心整理,世事洞明皆学问。因为家中有殷实的买卖,做研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吃了饭来研究的”,只为求知,反而留下“如山”的著作。他的研究走的是野路子,不曾也不愿在大学任教,除了提到过蔡元培,《回忆录》中你甚至找不到他和某位教授有交往的记录,与同时代如日中天的胡适、傅斯年更似乎生活在两个世界。

    如山先生的时代国势倾颓,文化自信丧失,西化已成潮流,这本连细节描画都很生动的《回忆录》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样貌。年轻时,因为看了一些西洋歌剧,齐先生就开始不屑国剧,就是给戏剧界人演讲,说的都是反对国剧的话,把中国戏批评得一塌糊涂。研究国剧之后,齐先生认识到它们的价值,认为自己当时的发言“完全要不得”“是外行的外行”。由此可见当时国人对中国文化真是极度自卑啊。

       

    我发现齐先生终其一生都很敏感于中国的国际形像,《回忆录》中但凡谈到国剧的不足,就开始担心外国人看戏后会有不良反应,仿佛外国人是京剧唯一的观众。“把国剧发扬到国外去”的想法,齐先生酝酿了多年,但一直“未敢妄想”。一来,国剧是否为“真正精华”,“尚未敢确定”;其次,“恐怕到外国去丢了人”,幸好认识到了国剧中“颇有科学的思想”,他才下定决心送戏出洋。我读这些文字,觉得好笑,但鼻子却有些酸!李楠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