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的祖父陈宝箴生于1831年(道光十一年)。1860年,他在北京参加会试,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他正在酒楼上饮酒,目睹西面火光冲天,悲愤填膺,伏案痛哭。1894年,中国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时,宝箴曾痛哭道:“无以为国矣。”他这种爱国真情,是属于狭义的爱国主义的(参阅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1895年8月,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他认为新政是富国强兵的有效措施,于是在湖南奋力推行,振兴实业,开辟航运,引进机器制造,另设时务学堂、算学堂、湘报馆、南学会等,开展教育文化事业。
他的儿子陈三立(散原)也以变法为己任,湖南风气一时为之大变。
戊戌变法失败后,宝箴受到严惩,革职永不叙用。在这里,他的爱国主义是广义的。
陈三立继承了父亲的热爱祖国的精神。戊戌政变以后,他也受到革职处分。此后终其一生,没有再从政,但他一刻也没有忘怀中国人民的疾苦。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正在北京,忧愤成疾。8月8日,日寇入城,老人已届耄耋之年,拒不进食,拒不服药,终于以身殉国。散原老人也可以说是集狭义爱国主义与广义爱国主义于一身的。
寅恪先生曾历游各国,较之前辈,其眼光因而更为远大,胸襟更为广阔,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涵义也就更为深刻。
寅恪先生一生专心治学,从未参预*;但他决非脱离现实的象牙塔中的学者。他毕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关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日军攻占香港时,寅恪先生正在香港大学任教,处境十
< 1 > < 2 >